英国,病了
创始人
2025-08-23 16:43:22
0

作为一个曾为世界贡献了鹞式战机的国家,今天英国已无法独立制造一架完整的现代战斗机。


这不仅是航空工业的困境,也是英国高端制造、传统产业乃至新兴领域竞争力整体下滑的缩影。


《星船知造》本文想讨论的是,以英国工业衰退为例,可以清晰看到:全球化时代下,食利国家正在经历的、向自身真实水平的均值回归。


英国昔日的工业强盛,其根基并非来自胼手胝足、共建家园的集体奋斗。而更多依赖于从殖民历史金融霸权所构建的全球寻租体系。


当各阶层普遍沉醉于依赖寻租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巨额利润与体面——工业衰落的种子就一并种下。


这种建立在非洲和东印度累累白骨之上的“体面”,又常与英伦风情、绅士风度等符号绑定,被包装成一种高级文化商品行销世界。赢两次。


它从根本上削弱了一个国家投身长期艰苦建设的意愿与能力。


当国家的财富积累并非源于实干创造,衰退的种子就在工业体系里生根发芽。


结出的恶果已在今天英国工业各领域加速显现。


工业的衰退又必然伴随着产业的自主可控、国家战略的独立与完整,也一并悄然旁落。


大国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主导自身命运的能力。


《星船知造》在《欧洲,又一个寒冷的暖冬》中写过——


为了补上自俄罗斯管道输入的能源缺口,英国和欧洲只能用原来三倍的价格购买美国的天然气。


缺电情况下,人民洗澡开秒表计时,工业用电大幅缩水……上面还在跟随华盛顿的指挥棒起舞。



●2025年6月,美国与英国达成了一项新的贸易协议:


英国每季度前10万辆输美汽车可享受10%关税待遇,超出部分按照27.5%税率加征。


美国对英国商品则维持10%基础关税未作任何让步。让本就孱弱的英国汽车产业雪上加霜。


●同时,英国将设立1.3万吨/年的美国牛肉免税配额。同时取消对美加共享的 WTO 配额(1000吨)下的20%关税。这意味着,本就不乐观的英国本土农业受到了更猛烈的冲击。


在2024/25财年,英国政府支出约为1.28万亿英镑,约占GDP的44.7%。英国公共部门净债务占英国GDP的95.8%,是自196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时代不断向前,又为那颗衰落的种子吹去更多破土的季候风。


今天,世界多极格局已经形成。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金砖国家的综合GDP已达77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40%。G7国家的综合GDP为57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33%。


那些曾靠着坚船利炮和不平等法条获得过先机的国家、那些从根本上漠视艰苦建设的国家,已经无法在今天维持食利者的生态位,也不可能追赶上流血流汗的建设者。


日不落的旧锚沉入太平洋,不列颠的新帆今天已缝制着中国制造的线缆。


新英式冷笑话两则


海军曾是英国的骄傲,打出过持续近三百年的殖民扩张。


笑话的密集上演则始于2022年。


这一年,英国航母开始“共享船锚”。


航空母舰威尔士亲王号2022年的首次出航不太顺利,先是螺旋桨联轴器遇到风浪后断裂;数月后,航母的船锚又被拆下,“借”给了姐妹舰伊丽莎白女王号使用。


2025,威尔士亲王号出航印太,号称要“捍卫国际秩序”。这一次,换成了伊莎白女王号拆下船锚给威尔士亲王号装上。


再次上演航空母舰版的海上拼团。


被笑话的对象也轮到了英国导弹。


2024年3月,皇家海军“先锋”号核潜艇在美国佛罗里达州附近海域进行“三叉戟 II”导弹发射演习,但导弹偏离路线,几乎“直上直下”。这是该型号导弹八年来连续第二次在试射过程中出现故障。


英国的“三叉戟 II”导弹是问美国买的,每枚价值约 1700 万英镑,只能由美国进行维护和升级。


这枚导弹几乎完美复刻了BBC经典英剧的经典台词——“我们的核导弹是美国人卖给我们的,他们不会给我们真的,他们只会给我们一些装了鞭炮的空壳。他们不会告诉我们怎么用,也不会告诉我们怎么停止。”


汉弗莱还是太领先了


身为五常,英国军工没能力再自研和生产洲际导弹了。


航母翻来覆去共用一个船锚,则像全家穷得只剩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它和同样依赖外国零部件的英国坦克、战斗机、导弹一起,构成了英国产业空心化的缩影。


英国的企业投资占GDP比重长期在G7国家中垫底,意味着政府已没有足够的财力进行大规模的长期投资(如基础设施和科研)。


军工力量的衰退,是英国工业现状的直观体现:


●英国已无法独立设计和制造一架现代战斗机。其下一代战机项目需要与日本和意大利合作,以分担成本和技术风险;


●陆地装备上,英国新一代主战坦克中关键的炮塔和火炮技术需要从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引进;


●军队规模上,英国陆军被削减至7.3万人,这是18世纪拿破仑战争以来规模最小的陆军。同时,陆军装甲部队规模也急剧萎缩,能即时部署的现代化主战坦克数量不足百辆。英国已经基本放弃了作为一支独立军队的能力。它在北约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偏向于提供情报和特种作战等辅助性支持。


从行为上看,这是英国持续数十年“拆锚卖铁”的结果。


以重工代表钢铁业举例。曾经,从谢菲尔德的熔炉到南威尔士的钢厂,熊熊火焰锻造出了日不落帝国的工业骨架。


今天,英国是七国集团中唯一一个实质上彻底退出原生钢铁冶炼产业的国家。


英国钢铁公司(British Steel)2019年宣布破产,随后被中国河北民营钢铁企业敬业集团收购。敬业集团曾通过设备升级和供应链优化,使企业实现短暂盈利。之后英国政府通过设立特别法案获得了公司控制权,仅维持了两座高炉的运转。


英国粗钢产量从1970年的峰值2831万吨,跌至2024年的 400万吨。


作为一个曾向世界贡献了贝塞麦炼钢法的工业家而言,英国未来无法再生产对先进制造业至关重要的高纯度钢材。


钢铁的消亡先抽走了造船业的筋骨,再切断了与之紧密相连的重型机械、国防军工等庞大产业链条。


成为推倒英国航母“共享船锚”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星船知造》G7粗钢产量与核心能力一览


英国曾是全球主要造船国之一,其产量高峰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但到了2024年,随着全球造船市场的持续增加,英国船厂数量却不断下降。大量造船业国际市场份额被中国吃下。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等截至2024年底数据,以载重吨计,2024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6.7%、76.2%、57.0%。


以修正总吨计,中国船厂占全球新船市场份额的70%。


反观英国,其船舶制造正因绿色转型和基础设施滞后(缺乏高压变电站、风电涡轮机、高压电缆供应链紧张、全国港口设施升级滞后)等原因而停滞不前。


IMF的预测显示,到2027年,英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排名可能会进一步下滑。


谢菲尔德熔炉的金色火焰熄灭了。


三重崩塌


欧洲和英国的民众已经完全生活在中国和美国的数字经济生态里。


对英国而言,沦为高级零部件供应商已是最优解。


《星船知造》综合研报及2025年数据,梳理了2025年英国制造业仍保持竞争力的几个主要领域


但这些优势产业有两个问题:


一是从汽车工业、航空航天到化工和电子产业,几乎都在收缩。


二是这些核心产业的多个环节都依赖于外部供应链——英国本身扮演的是高级零部件供应商的角色。


比如,作为最后几颗幸存的工业明珠,航空制造业中无论是为全球半数宽体客机提供心脏的罗尔斯·罗伊斯(Rolls Royce)航空发动机,还是为F-35等尖端战机提供关键航电与机体结构的BAE系统,虽稳居世界顶级技术梯队——


但明珠再也串不成一顶完整的皇冠。


高端制造领域,英国的系统集成能力和最终产品定义权已经丧失——成为英国工业第一重崩塌。


英国曾自主研制了轰炸机和革命性的垂直起降战机,如今却只能在别人的棋盘上扮演棋子


大飞机:空客是一个由法德主导的泛欧项目,其总部、最终组装线和战略决策中心位于图卢兹和汉堡。


英国位于威尔士布劳顿的工厂负责制造所有空客飞机的机翼,是技术含量最高、制造难度最大的部件之一。


英国在其中扮演的是一个包工头角色——它可以分享利润,却交出了主导权。


战斗机:先进隐形战斗机项目中,英国是美国头号合作伙伴,贡献了约15%的制造份额,负责制造飞机后段机身、垂直和水平尾翼等关键部分。


项目同样由美国主导,核心技术、软件代码和未来升级路线图都牢牢掌握在五角大楼手中。


英国投入巨资,却只能被动接受项目的成本超支和交付延迟。


英国航空工业的窘境已蔓延到更多高端制造领域:


拥有制造“核心器官”的顶尖技术,却失去了“完整身体”的产业链。意味着利润的大头、产业的自主,都在这个过程中悄然旁落。


英国几十年来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连接伦敦与北部的高铁项目(HS2),预算失控叠加管理混乱,其北段(连接伯明翰至曼彻斯特)被取消。以烂尾收场。


第二重崩塌是全球化浪潮下传统制造的旁落。


英国斯托克城几乎是用黏土建成的。这里曾是全球陶瓷工业的心脏,陶瓷业不仅是英国经济支柱,更是几代英国人的身份认同、社区纽带和生活本身。


数个世纪里,韦奇伍德(Wedgwood)、皇家道尔顿(Royal Doulton)、斯波德(Spode),从特伦特河畔斯托克那些标志性的瓶状窑中走出,摆放在各国的餐桌上。


直到全球化浪潮中的致命一击。


它在成本上无法和来自亚洲的陶瓷产品同台竞争。许多英国品牌陷入财务困境,最终被外资收购。例如,韦奇伍德最终归于芬兰公司旗下。新的所有者看重品牌的历史价值和高端市场利润,又进一步将大规模生产线外迁至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


信奉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英国政府选择了袖手旁观。英国的去工业化过程,不仅是放弃了钢铁等重工业,更是连同与本国文化和社区记忆深度绑定的传统制造也一并丢弃。


如今的斯托克城,瓶状窑已成受保护的历史建筑,是供游客凭吊的景观。


一片又一片制造版图的消失,带来的不仅是GDP的数字变化,还有稳定社区的瓦解——


●财富开始高度集中在伦敦金融城;


●地方政府接连宣布破产(西威尔士和山谷地区沦为最贫穷地区);


●曾经的工业重镇,如英格兰北部、威尔士等“红墙”地区,沦为锈带;


●据约瑟夫·朗特里基金会(JRF)的报告,英国有超过1400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相当于每五个英国人中就有一个生活在贫困之中,其中包括数百万儿童。


高失业率、高贫困率与依赖福利的代际传递,使这些地区与繁荣的伦敦及东南部形成了“两个英国”。


被遗忘的怨气,在英格兰上空凝结,最终汇聚成一场2016年脱欧公投的磅礴暴雨。


英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下坠。


工业曾为英国提供了区域经济的稳定器、社会流动的阶梯和社区认同的基石。当这一切消散后,伦敦金融城的玻璃幕墙却越建越高。


2007年金融服务业产值已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1%,2001年时占5.5%。1990年代至2008年,英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从约5%激增至9%,增长速度远高于制造业。


一盛一衰之间,国家加速成为一个依赖全球资本流动的食利者。


第三重崩塌很快如约而至。


新兴产业的全面掉队。


全球公司市值排行榜中,微妙的格局已经形成:


科技巨头只有中美。(欧洲大陆仅结出了荷兰ASML(阿斯麦)和德国SAP(思爱普)两颗果子。且排名都在20名开外。)


但这两家公司的存在,反而更加凸显了欧洲的困境:


ASML制造顶尖的光刻机,但它不掌握数据,不面向消费者,不构建生态系统。且其前两大股东皆为美国企业。


它的成功,恰恰证明了欧洲能在某个单点技术上做到了极致,却无法构建平台型的科技帝国。


SAP是工业时代的软件巨头,代表着欧洲制造业旧日荣光在软件世界的延伸。但在AI、云计算等决定未来的赛道上,从非领跑者。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如AI、物联网等,并非凭空产生。它需要大市场构成肥沃的土壤,也需要强大的制造能力构成坚实的根基。


英国在这两方面都存在致命缺陷。


以自动驾驶为例,中美之所以领先,是因为两国巨大的汽车工业基础、复杂的城市交通场景和海量的驾驶数据来喂养和迭代算法。英国汽车工业早已凋零,无法为自动驾驶技术提供大规模的商业化土壤。


与此同时,自动驾驶算法需要强大的芯片来运行,物联网需要海量的传感器来感知,5G/6G网络需要庞大的基站来覆盖。在这个领域,技术和设备的主要玩家是中国(华为、中兴)和少数欧洲公司(诺基亚、爱立信),但后者在市场份额和技术演进上已显疲态。


英国在美国的压力下,不仅在5G建设中排除华为,导致成本上升、进度延迟,更关键的是,它在下一代的6G技术研发上,同样缺乏系统性的国家投入和产业生态支撑。


欧洲和英国的民众已经完全生活在美国和中国的数字经济生态里。导致其既没有自己的平台企业,也没有积累起相应的技术人才。


英国政府近年来频繁推出未来产业战略、AI强国计划、绿色工业革命。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产业基础、技术生态和市场规模——


其所有关于新兴产业的宏大叙事更多是一种表演性质的政治姿态。


均值回归中的祖业大甩卖


工业奇迹,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力量在经济领域的投射。


这种力量并非指单一的政府指令,而是国家通过顶层设计,将金融体系与产业命脉深度绑定的战略意志。


核心目标是服务于国家长期战略,牺牲短期流动性以换取技术优势和产业主导权。


它如同工业文明的血液,以数十年为周期,系统性地滋养着产业与市场。


英国不可能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当一个国家选择成为食利者,而非流汗实干的生产者——衰落的种子就已经埋下。


过去,它依靠的是长达数个世纪的殖民红利。


其本质是吸血而非制造。曼彻斯特的纺织品可以毫无竞争地卖往印度,英国的机械可以主导整个殖民体系——英国工业也就在最需要夯实根基的时刻,选择了舒适的惰怠。


源源不断的殖民地财富输入,以及倾销式的专属市场,让其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视国内的生产效率低下、劳资关系紧张、区域发展不均等深层矛盾。


它带来另一个更为长远的问题——


当一个国家的中上阶层在过去几百年来培养的核心技能是殖民地与金融运作,也意味着,对于工业衰退这个核心病症,英国既无力,也无意解决。


  • 如何推动产业升级?

  • 如何协调紧张的劳资关系?

  • 如何平衡区域发展不均?

  • 如何培养现代技术工人?


这些问题需要的是深入细节、吃苦耐劳、尊重技术、与工人阶级打交道。但这恰恰是习惯了在伦敦俱乐部里运筹帷幄的绅士们最不屑也最不擅长的。


战后,英国以一个普通欧洲国家的身份,重返它早已不熟悉的全球市场。


其国家力量没有将资本引向实体工业,而是将整个国家机器变成了伦敦金融城的附庸。


政府长期推行的“去工业化”,更是一场延续至今的祖业大甩卖。


身为国家工业命脉的产业被一个个抽走——


英国电信、英国航空、英国石油、英国天然气、英国钢铁被接连拍卖。


1979年上台的撒切尔政府,选择了便捷却短视的路径:大规模、系统性地变卖国有资产——这个曾经的工业帝国最重要的祖业。


私有化浪潮让英国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骤降至几乎为零——这些举动迅速充盈了国库、兑现了小政府的政治承诺,却无异于饮鸩止渴。


变卖祖业的行为并非撒切尔一人的独角戏,它是一场跨党派的国家共识


托尼·布莱尔领导的“新工党”,在1995年废除了写入党章近八十年的第四条款——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承诺。


布莱尔上台后全面继承了撒切尔的自由市场框架,将政策重心彻底转向了公共服务投资与伦敦金融城的繁荣。


铁路等更多核心产业被私有化了。


当作为产业链链主的国有企业被分拆、出售后,今天英国的供应链已经支离破碎。企业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


英国的私有化更像一种将国家干预能力的工具箱彻底砸毁的革命——


它也是我们上文提到的挥向国有钢铁巨头的第一个重锤。


面对产业的全球竞争,当时的英国政府并没有选择走艰难的产业升级之路,而是粗暴地关闭、裁员、出售,加速了本土产能的断崖式下跌。


之后,全球脱碳压力带来的高电价和高转型成本,叠加俄乌冲突下的能源危机、美国关税和欧盟碳交易体系的额外压力,英国钢铁业已无复生可能。


伦敦金融城则如同引力黑洞,不断将资本、人才和政治资源从实体经济中抽走,加速了英国高端制造与基础制造的双重崩塌


在这里,盎格鲁-撒克逊资本主义奉行的股东价值最大化信条,就是被国家默许甚至鼓励的唯一准则。资本所追逐的,是立竿见影的季度财报与高额分红,与制造业长周期、高风险的特性天然为敌。


中国和上世纪的美国是照出英国自毁实力的镜子。


上世纪80年代,美国通过国防订单持续为高科技产业输血。


比如,为了应对来自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威胁,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总计投入约17亿美元扶持半导体产业发展。这种直接的资金投入帮助美国在半导体领域保持了领先地位。


中国新能源汽车、船舶制造、大飞机等产业的崛起也离不开顶层设计的长远布局。


英国产业政策缺乏连贯性。


由于长期的产业链断层,英国电池储能不足等问题还要依靠中国的远景能源和印度塔塔集团。


初创公司Britishvolt虽然拿到了英国工业史上最大的补贴项目——26亿英镑的专项资金。但还没有公布有关计划产能的任何细节。


中国新能源车的崛起,更是一场长周期的深谋远虑。


从2009年“十城千辆”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到2015年工信部发布的电池领域“白名单”;从上海率先通过引进特斯拉,实现“先富带动后富”(让中国电机、新材料等产业借着进入特斯拉供应链提升实力,最终反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到中国矿企洛阳钼业、紫金矿业多年前就开始的“全球找矿”——


中国始终通过长远、连贯的顶层意志来壮大新兴产业,保护工业肌体。


当它和中国大规模制造能力、巨大本土市场结合起来后,也必将走上产能和产品的全球化之路。


而英国,则是主动拆除了所有的防护结构,几乎以裸奔的姿态,冲进了全球化竞争。


产业空心化成为其自身实力“均值回归”最具体的表征——然后,如同所有没落的贵族一样,剩下的孩子们只能为争夺最后几件银器反目成仇。


尾声:不列颠的中国新帆


最后,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这片工业废墟,是否还有复兴的可能?


历届英国政府都在将希望寄托于新兴产业的图景上,大力发展如海上风电、新一代核能、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与其说是产业升级,不如说是对传统制造业衰败的绕行。


这些图景中,中国正扮演一个既是协助者,又无法绕行的角色。


英国政府曾提出,到2030年完成43至50吉瓦海上风电装机,27至29吉瓦陆上风电装机,以及45至47吉瓦太阳能发电装机。但根据中国能源报2025年相关报道,即使加上目前英国所有规划阶段以及在建的海上风电项目,英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也不超过38吉瓦,无法达到2030年既定目标。


2024年,Green Volt 风电项目建于苏格兰海域,是英国政府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一环。


该项目首选的供应风力发电机供应商,是来自中国的明阳智能。这意味着,英国未来能源安全的基石,将建立在中国制造的硬件之上。


对于英国,以及同样失去方向的欧洲而言,唯一的续命之道,是彻底埋葬早已腐朽的帝国旧梦,正视自己作为普通国家的现实,真诚地融入全球新秩序。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今日的英国和欧洲而言,不是一句遥远的政治口号,而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当日不落的旧锚沉入太平洋,不列颠的新帆却已经不得不缝制着中国制造的线缆。而风的方向,从不询问帆的国籍。


主要参考资料:

[1] Davis Kedrosky: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conomy,Works in Progress,21st July 2022

[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3]SMMT-Motor-ndustry-Facts-July-2025

[4]UK Aerospace Outlook 2025

[5]GovConnex Industry Briefing-Pharmaceutical 2025

[6]The Chemicalindustries Associatior

[7]The UK Biopharmaceutical Sector 2024

[8]Research and analysisiemiconductor sector study 202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船知造,作者:田语、唐晓园,编辑:田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