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营报
中经记者 孙汝祥 夏欣 北京报道
信托行业非标信托单一融资模式将走向终结。
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登”)日前明确,自今年9月1日起,将执行新的信托预登记审查标准。对于资产管理信托,信托公司应当落实组合投资要求,不得开展实质为单一融资方提供融资的信托业务。
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非标信托单一融资模式的风险与弊端日益凸显,叫停该模式意味着终结了传统非标信托的“类信贷”业务逻辑,对信托公司构成严峻挑战。同时,将加速行业分化与转型,未来行业格局将呈现“强者恒强”和“专业精品”并存的局面。
专家指出,信托行业“非标转标”趋势已确立,未来行业将形成以标准化资产为主、非标资产为辅的合理结构。行业前景取决于信托公司能否真正提升专业能力,在严监管下找到新的、可持续的盈利增长点。
非标信托单一融资模式风险集中
“非标信托单一融资模式作为信托行业的传统业务模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随着市场的成熟和监管的收紧,其风险与弊端日益凸显。”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对记者表示,该模式将全部资金投向单一融资方,导致风险无法分散,一旦项目出现问题,投资者面临的损失风险极高。“这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违背了现代资产管理的基本风险分散原则。”
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邢成亦对记者表示,传统的单一主体信托融资模式实质上是为单一融资方提供“类信贷”通道,风险高度集中于该主体。一旦融资方发生信用违约,将直接冲击信托财产的安全,损害投资者权益,并可能引发风险跨机构传导。
不仅如此,邢成还指出,该模式常被用于规避传统的银行信贷监管,如行业限制、集中度要求等,将资金投向限制性领域或过度加杠杆的融资主体,形成了监管套利,积累了庞大的“影子银行”风险,干扰了宏观政策调控。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信托业分析师亦向记者表示,从过去的经验看,信托长期作为“影子银行”进行“一对一”项目贷款或股权质押融资,主要依赖抵押品和刚性兑付,业务风险被掩盖。“一旦融资方出现流动性危机等风险事件,极易引发连锁反应,导致风险大规模爆发,房地产信托业务就是典型。”
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滕杰对记者指出,信托公司开展单一融资业务需要与银行类信贷机构进行竞争,导致其融资类业务的底层资产多为次级债权,信用风险较大。另外,此类资产管理信托以集合资金信托的形式发行,投资者人数较多,加之单一融资模式下风险集中度高,一旦底层资产风险爆发,影响面通常较大。
事实上,监管部门对非标信托单一融资模式早有限制,中国信登的新要求是对此前规定的进一步落实。
据滕杰介绍,原中国银保监会(现为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在2023年就曾要求,信托公司不得以私募投行角色,通过资产管理信托业务形式,开展实质为满足单一融资方特定融资需求而发行信托产品募资的业务,资产管理信托原则上应当以组合投资方式分散风险。此后,监管部门又限制单只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中,单一资产占比不得超过25%。
“‘资管新规’明确要求资产管理信托必须坚持组合投资、风险分散的原则。叫停单一融资模式,旨在从源头上堵住‘非标’老路,倒逼信托公司发展真正的、符合监管导向的资产管理业务。”邢成指出。
曾刚亦表示,在非标信托单一融资模式中,信托公司往往沦为简单的“通道”角色,未能发挥专业投资管理能力,与“资管新规”要求的“打破刚兑、回归主动管理”方向背道而驰。
信托业务模式转型加速
“叫停单一主体融资模式对信托公司构成严峻挑战,但也将加速行业分化与转型。”邢成指出,该模式是以前乃至当前许多信托公司,尤其是融资类业务主导的公司重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叫停将直接导致相关业务萎缩,短期内面临收入下滑压力。
对于信托公司而言,其面临的压力还表现在,必须彻底告别依赖牌照红利和通道业务的旧模式,转向需要主动管理能力、投资研究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的资产管理信托,如标品投资、股权投资等,以及资产服务信托,如家族信托、资产证券化信托、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等。
邢成表示,这对信托公司的投研体系、人才结构、风控系统和运营能力都提出了极高要求,转型成本巨大。
曾刚认为,中国信登的新要求将促使信托公司开发更加多元化、专业化的产品。同时,信托公司需要建立更完善的风控体系、投资研究团队和资产管理平台。短期内,经营成本和转型压力将上升,但长期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信托业务模式转型将加速。信托公司将被迫从传统的‘找一个优质融资方做单一项目’的简单模式,转向真正的资产组合管理。”曾刚指出,后者需要同时对接多个融资主体,筛选不同底层资产,这对信托公司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最终结果是重塑行业竞争格局。“具备真正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专长的信托公司将脱颖而出,而依赖非标信托单一融资模式获取通道费的机构将面临严峻挑战,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曾刚解释道。
在邢成看来,头部公司与专业特色公司将胜出。资本实力雄厚、主动管理能力强、转型步伐快的头部信托公司更能适应新规,抢占新赛道。部分中小型公司则可能因转型困难而被淘汰或兼并重组。未来行业格局将呈现“强者恒强”和“专业精品”并存的局面。
滕杰指出,组合投资模式通过分散底层资产类型、行业及交易对手,可以显著降低非系统性风险。长期看,能够改善产品收益稳定性,且进一步平衡收益与流动性。更为重要的是,终结传统非标信托“类信贷”业务,“将倒逼信托公司从依赖通道业务、地产及城投融资的路径中剥离,转向以主动管理为核心的多元化资产配置。”
“监管部门要求资产管理信托采用组合投资方式,将重塑非标类资产管理信托的运作模式,促进资产管理信托回归本源。”资管研究员袁吉伟表示,组合投资模式已成为未来资产管理信托业务的大势所趋。
上述不愿具名的资深信托业分析师认为,组合投资类业务将成为资产管理信托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未来市场上会出现更多的“非标+非标”和“非标+标品”等多种组合投资类产品。
非标压缩调整成效显著
上述不愿具名的资深信托业分析师表示,此次预登记限制对信托公司非标业务的影响相对更大,标品业务的地位会相对提升。实际上,近年来对非标信托压缩调整已经卓有成效,存量规模中非标业务的比重大幅下滑,标品业务重要性逐渐提升。
邢成指出,自“资管新规”特别是“信托新分类”以来,非标信托规模和占比大幅双降,占比从85%降至60%以下,“非标转标”趋势确立。行业顶层设计得以统一,资金空转、监管套利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为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曾刚亦认为,非标信托压缩调整取得显著成效,行业净值化转型进程加快,投向证券市场的资金信托规模稳步上升,资产证券化业务快速发展,标准化业务占比逐年提高。此外,行业风险防控体系也在不断得以完善。
滕杰表示,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下,城投平台融资的规范化治理,非标准化的固定收益类信托需求出现萎缩,融资类信托占比也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另据复旦大学信托研究中心主任殷醒民分析,截至2024年年末,资金信托投向证券市场占比为46.17%。该比例较2018年年末的11.59%,增加了近3倍。
“近年来,非标融资信托业务压缩调整成效显著,但存量化解压力仍存,未来标准化和多元化是必然方向。”邢成指出,许多存量非标资产期限长、流动性差,且部分底层资产,如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风险较高,在市场下行周期中处置退出面临现实困难,容易形成风险滞留。同时,信托公司新的盈利模式尚未完全成型,标品投资业务盈利能力有待市场检验,转型期经营压力较大。
滕杰亦表示,2024年度实现营收正增长的信托公司不足50%,行业利润总额下降三成左右。“信托行业仍处于转型阵痛期,非标信托规模压降导致信托公司该部分业务收入锐减,而新业务模式的规模与利润却尚未能弥补空缺。”
展望未来,滕杰认为,非标信托的压缩是信托行业回归资管本源的必经之路,虽然短期面临盈利下滑与资产荒阵痛,但长期通过标准化转型、服务信托创新及客户预期重塑,将推动信托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竞争”。“破局的关键在于,以专业投研能力挖掘细分资产,以差异化服务重建客户信任。”
“总体来看,非标信托压缩调整是大势所趋,未来将形成以标准化资产为主、非标资产为辅的合理结构,推动信托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曾刚如是总结。
邢成认为,从未来趋势看,非标信托将继续有序压降,但其作为多元化资产配置的一类资产不会完全消失,将更严格地服务于合规、风险可控的特定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