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沪指突破3800点,再创十年新高。随着近期股市走高,含权类理财产品收益随之上行,成为银行理财机构的“明星产品”。
近日,《国际金融报》记者在走访银行网点时发现,“固收+”等含权理财产品成为近期客户经理的主推款。与此同时,多家理财公司在推送中频频出现“固收增强”等字眼。多只理财产品收益率表现亮眼。
受访专家指出,近期权益市场持续走强,纯固收类产品收益率普遍下滑,含权理财产品的投资价值凸显,机构顺势加大营销力度。投资者应保持理性投资心态,可采取分散投资策略,避免盲目追逐短期高收益而忽视潜在风险。展望后续,“固收+”策略认可度将进一步提升。
含权理财产品热度上升
“最近股票市场整体表现较好,固收市场整体收益率较低。目前一至三个月期限理财产品整体利率在1.8%左右。如果客户风险偏好较高,想要更高的收益率,我们近期偏向推荐‘固收+’产品,风险等级基本在R3级别(中等风险)。”一位股份行客户经理向《国际金融报》记者介绍道。
近日,含权理财产品魅力大增。记者注意到,不少理财公司近期推送的产品中密集出现含权理财产品的身影。
8月22日,招银理财批量推送了7只“全+福”系列产品(八大系列含权产品),风险等级均为R3,过半数产品今年以来年化收益率超5%。记者在招商银行App中查询发现,其中一只以不低于80%固收资产筑底的“固收+量化”产品正在热销,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超7%。
8月20日,华夏理财也推荐了两只“固收增强”产品,风险等级均为PR2(中低风险),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1.68%和3.83%,后者近1年年化收益率达到4.15%,在当前的理财市场无疑极具吸引力。
此外,工银理财、平安理财、浦银理财等也于近期向投资者安利“固收增强”“固收+”类产品。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8月22日,“固收+”类理财今年以来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6924%,较上月增加0.67BP(基点)。混合类产品今年以来平均年化收益率为4.6670%,较上月增加102.28BP。
“近期,含权理财产品的市场吸引力显著提升,主要得益于权益市场的持续走强。部分含权产品展现出亮眼的年化收益率表现。与此同时,纯固收类产品收益率普遍下滑,这一收益差进一步凸显了含权理财产品的投资价值。”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运营曾方芳对记者分析称,“此外,随着投资者教育的普及和市场经验的积累,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不断增强,对含权理财产品的接受度随之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也顺应这一趋势,加大了对含权类理财产品的营销推广力度。”
“固收+”策略认可度提升
展望后市,含权类理财产品的吸引力是否会持续?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研报中指出,三年期高利率存款集中到期引发的存款再配置,以及存款利率降幅快于理财收益率降幅,抬升了理财产品的相对吸引力。预计三季度随着权益市场企稳回暖、债市利率持续下行,市场对“固收+”策略的认可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从政策层面看,监管部门正积极引导理财资金入市,权益资产的估值中枢有望获得系统性提升。从产品特性来看,‘固收+’类产品凭借其适中的风险等级和较高的收益弹性,正日益成为投资者平衡收益与风险的重要配置工具。”曾方芳指出。
普益标准研究员董丹浓建议,在后续“固收+”产品的多元化设计方面,银行理财公司需在保证固定收益类资产占大头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权益类资产投资,比如配置指数基金、可转债,或者采用量化对冲的方式,提升产品的整体收益。同时,合理运用国债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来降低利率波动和股市涨跌带来的风险,控制产品的最大亏损幅度。另外,要加强自身的投资研究能力,建立一套完整的研究体系,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股票和债券的配置比例,也可以考虑与公募基金、券商合作,借助外部研究力量,提升权益投资的专业水平。
“对投资者而言,建议在配置含权理财产品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周期,保持理性投资心态。可采取分散投资策略,避免盲目追逐短期高收益而忽视潜在风险。通过科学配置,追求资产的长期增值。”曾方芳最后建议道。
记者 李若菡
文字编辑 姚惠
版面编辑 孙霄
—— / 好文推荐 / ——
这场会议将影响全球市场走向
国寿安保基金前员工“老鼠仓"曝光
银行存款“搬”入股市?
抵制美国货!“印度制造”能突围吗?
白宫要当英特尔大股东
小米卢伟冰表态:不在意短期排名
热搜第一!“钟馗”来了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