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股民称之为“寒王”的寒武纪,盘中最高触及1001.1元时,成为A股历史上第7只股价达到1000元的股票。
本周五,寒武纪股价已达1243.2元,收盘市值达5201亿元,成为继贵州茅台之后A股历史上第二只站上5000亿元市值的千元股。
寒武纪的千元价格之旅,是否意味着A股将开启新一轮科技股估值的重估?
贵州茅台的千元之路VS寒武纪的逆袭
2019年6月,贵州茅台股价首次突破千元大关,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划时代的事件。其后的六年里,贵州茅台股价不仅站稳千元关口,更在2021年2月创下2627.88元的历史高点。
贵州茅台股价登顶千元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品牌稀缺性、供不应求的产品特性与稳定业绩的强力支撑。
即便是在2025年上半年,贵州茅台仍保持着优秀的盈利能力:毛利率91.30%,销售净利率52.56%。茅台2024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为36.02%。这些数据在A股市场仍然一骑绝尘。
更深远的影响发生在贵州茅台股价登顶之后。资本市场上迅速流行起“XX茅”的说法,将各行业龙头对标茅台,将其视为价值投资的具象符号。从“药茅”到“机茅”,资金向各领域龙头集中,形成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并带动了消费板块整体估值提升。
寒武纪股价的千元之路,远比贵州茅台更为跌宕。2020年7月上市时,顶着“AI芯片第一股”光环的寒武纪开盘暴涨近300%,但随后陷入漫长的股价回落期。
2022年成为寒武纪投资者的至暗时刻:全年亏损12.56亿元,股价跌至46.59元冰点,市值较上市初期的最高市值蒸发近80%。
转机发生在2024年思元590芯片的问世。这款采用7nm工艺的国产芯片,在推理场景能效比能比肩国际巨头,几乎支持所有国内主流大模型。在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管制的背景下,寒武纪的“英伟达平替”价值被市场重新发现。
2025年一季度公司业绩实现大幅增长:营收11.11亿元,同比激增4230%;净利润3.55亿元,同比增长256.82%,实现上市以来首次一季度盈利。寒武纪从2023年1月的54.15元谷底算起,两年多时间股价完成超20倍的涨幅。
千元股的基因解码:两种逻辑的交锋
贵州茅台和寒武纪的股价千元之旅,背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投资逻辑。
贵州茅台的护城河在于时间沉淀。1439元的飞天茅台,背后是不可复制的微生物环境、长酿造周期和深入人心的品牌认知。其20.45倍PE、7.7倍PB的估值,映射出的是稳定现金流带来的确定性溢价。
寒武纪的溢价则可能来自未来想象与技术护城河。尽管当前市盈率高达4007倍,但市场看中的是其在AI算力爆发时代的卡位价值。全球AI算力快速扩张,中国AI芯片市场方兴未艾,国产替代空间巨大。手握1556项专利,研发团队占比76.66%,寒武纪构建起了巨大的技术护城河。
贵州茅台和寒武纪这两只千元股也有相同点:优质优价的核心逻辑。贵州茅台依靠品牌壁垒,寒武纪则依托技术壁垒,二者均通过核心竞争优势构建高壁垒,成为各自领域的“硬核资产”。
寒武纪千元之旅能否重塑科技股估值?
当寒武纪成为A股历史上第二只超过5000亿元市值的千元股时,一个悬念浮出水面:它能否像贵州茅台带动消费股那样,打开科技股的上升空间?
从资金动向看,机构此前已在拥抱寒武纪。8月12日,寒武纪涨停,主力资金单日净流入超20亿元。截至二季度末,有397只公募基金重仓持有寒武纪,占流通股的比例为15.09%。这种资金聚集效应与贵州茅台当年的机构抱团如出一辙。
另一方面,寒武纪的示范效应已在扩散。半导体指数自2025年5月以来累计上涨超30%,成为成长赛道的领头羊。百元股中,科技企业的占比显著提升。
寒武纪股价的千元之旅,揭示出科技股投资的逻辑:业绩兑现成为王道。业内人士认为,科技股要走出“寒王”的走势,前提还是要把研发转化为利润,有这种特质的科技公司,潜力是有的。只有概念和研发的公司,未必能模仿“寒王”。这或许是成为科技股估值重估的核心逻辑。
不过,即使寒武纪股价到达1000元,提振了市场的乐观情绪,但警示信号同样存在。不少千元股一度走出暴跌走势:禾迈股份、石头科技在股价到达1000元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股价较高点的跌幅一度超过80%。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