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日本通 (ID:ribentong-517japan),作者:九条葱
提到日本的医疗,人们脑海中往往浮现出一个近乎完美的画面:全民医保覆盖,医院设备先进,医生专业敬业,患者无论贫富都能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的确,日本的国民皆保险制度在全球范围内被誉为典范,合理的医疗费用、便捷的就医途径以及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让日本长期以来被视为“医疗天堂”。然而,这个看似牢不可破的神话正在悄然松动。医院赤字、地方医疗濒临崩溃、年轻医生流向美容外科,这些问题如同暗流,逐渐侵蚀着日本医疗体系的根基。究竟是什么,让这个曾经引以为傲的体系开始动摇了?
医院经营的寒冬
日本的医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危机。据日本医院会会长相泽孝夫在2025年6月发布的一段视频中指出,日本约七成的医院处于赤字状态,且赤字规模逐年扩大。根据日本医院会等六大团体对全国约1700家医院的调查,2024年6月至11月期间,61.2%的医院经营利润为负,医疗业务利润赤字比例更是高达69%。这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曾经被视为社会支柱的医院,如今却在财务的泥潭中挣扎。
造成医院赤字的主要原因有两个:诊疗报酬的不足与物价高涨的压力。诊疗报酬是日本医疗体系的核心,医院通过为患者提供保险医疗服务获得报酬。然而,2024年度的诊疗报酬改定却让医院雪上加霜。尽管医护人员的人员工资上调了0.88%,但药品和医疗材料价格下调了1%,总体报酬仅微增0.12%。与此同时,物价的飞速上涨让医院的支出大幅增加。2023年至2024年,医疗材料费上涨4.4%,人件费和外包费用(如医院餐饮)也分别上涨4.3%。收入增长赶不上成本上升,医院的财务状况自然岌岌可危。
物价的飞涨甩开了诊疗报酬的增长
更严峻的是,医院的固定成本远高于小型诊所。相泽孝夫指出,拥有20张以上病床的医院需要维持住院设施、配备大量医护人员,运营成本高企。而小型诊所由于规模小、人力需求少,能够更灵活地应对经济压力。结果是,医院倒闭或休业的事件频发。据东京商工调查,2024年全国医院倒闭或休业的数量从2023年的80件激增至106件。如果这种趋势持续,更多的医院可能面临破产,地方医疗的空白地带将进一步扩大。
这种财务困境不仅威胁医院的生存,也让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难以得到保障。试想,当一家家医院因赤字关门,患者还能去哪里看病?日本的医疗神话,正在这一波经济寒潮中摇摇欲坠。
地方医疗的崩溃
如果说医院的赤字是表面伤口,那么地方医疗的危机则是更深层的病灶。尤其在大城市周边和乡村地区,医疗资源的匮乏正让“看病难”成为现实。相泽孝夫警告:“地方医疗正处于崩溃的边缘。”这句话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对日本医疗现状的真实写照。
以急救医疗为例,急救医院需要24小时待命,配备专业医护团队和先进设备,但这些服务的回报却往往入不敷出。东京武藏野市的吉祥寺南医院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院前院长藤井正道坦言:“在当前环境下,急救医院几乎不可能盈利。”过去十年,武藏野市多家医院因不堪重负而关闭病床或暂停诊疗,导致330张以上的病床无法使用。重症患者需要的二级急救服务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急救医院的困境只是地方医疗危机的一个缩影。在日本,地方医疗的支柱往往是地方医院,它们不仅提供日常诊疗,还要承担急救、住院等高成本服务。然而,这些医院的经营压力却在不断增加。相泽孝夫指出,急救医疗需要全天候运作,且许多服务(如维持ICU设备)本身就难以盈利。地方政府虽然会提供部分补贴,但杯水车薪,难以弥补巨大的资金缺口。
与此同时,区域间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进一步加剧了危机。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医疗资源相对充足,而偏远地区却面临医院关闭、医生短缺的双重打击。政府虽然在2024年底推出了一揽子措施,试图通过经济激励引导医生前往偏远地区,但由于宪法保障的职业选择自由,强制性政策难以实施,效果尚不明朗。
越来越多的地方医院无法支撑
三鹰市野村医院的理事长野村幸史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法:医院之间需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进行跨区域合作,例如共享电子病历系统或联合运营餐饮服务,以降低成本。这种思路无疑具有前瞻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协调不同医院的利益、统一管理标准仍需时间。地方医疗的危机,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而患者却在这一过程中承受着越来越大的不便。
年轻医生的“逃离”
如果说医院赤字和地方医疗危机是外部压力,那么年轻医生职业选择的变化则是内部的隐忧。近年来,一个新名词“直美”(直接进入美容外科的医生)在日本医疗界悄然流行。这些医生在完成两年的临床培训后,选择直接进入美容外科,而不是传统的综合医院或地方医院。厚生劳动省统计显示,2008年美容外科医生仅411人,到2022年已激增至1247人,增长近三倍;而“直美”医生从2014年的18人暴增至2022年的198人,增幅高达10倍。
越来越多年轻医生选择投入回报丰厚的医美行业
为什么年轻医生纷纷“逃向”美容外科?答案可以归结为两个关键词:收入与工作环境。美容外科属于自由诊疗,医生可以自行设定收费标准,收入远高于依赖诊疗报酬的普通医院。此外,美容外科的工作时间相对规律,夜间急诊和加班较少,生活质量更有保障。相比之下,综合医院的医生不仅工资受限,还要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福冈大学名誉教授大慈弥裕之一针见血地指出:“选择美容外科的医生,往往是对保险医疗的局限性感到失望的人。”
医院医师十几个小时没有休息连续工作也并不是什么特例
这种趋势对日本医疗体系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美容外科的蓬勃发展满足了市场对美容医疗的需求。2023年,日本美容诊所的数量已从2008年的983家增至2016家,翻了一番。年轻医生(40岁以下)在美容外科中的占比高达50%,远高于整体医生群体的30%。另一方面,综合医院却因此面临严重的年轻医生短缺。地方医院尤其受影响,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医疗资源雪上加霜。
美容外科设施与其他医疗设施数量对比,差异明显
更值得深思的是,“直美”现象反映了年轻医生对医疗体系未来的信心不足。一位专科医生@medicapitalist在2025年6月的帖子中感慨:“直美是医疗崩溃的结果。年轻医生对保险医疗的未来失去希望,问题被长期忽视的后果正在显现。”这种情绪在年轻医护群体中并非个例。诊疗报酬的低增长、物价上涨的压力以及高强度的工作环境,让许多年轻医生对传统医疗岗位望而却步。
前车之鉴,
近在眼前
日本的医疗神话,曾经是国民骄傲的象征。然而,医院的赤字危机、地方医疗的濒临崩溃以及年轻医生的职业转向,正在让这座白色巨塔出现裂痕。对于我们来说,这不仅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更是值得深思的前车之鉴。中国的基层医疗体系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日本更为严峻。医院的经营困境、区域医疗资源的不均、基层医生待遇低下,以及医患矛盾这颗“定时炸弹”,都在提醒我们:医疗体系的健康,关乎每个人的福祉。
日本的医院赤字危机或许不只是“版本前瞻”。与日本“直美”现象类似,中国的年轻医学生也更倾向于选择收入更高、工作环境更好的城市三甲医院或私立医疗机构,而基层医院的医生短缺问题愈发严重。Statista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基层医疗机构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仅为2.9人,远低于发达城市地区的4.2人。
更令人担忧的是,医患矛盾如同悬在医疗体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近年来,医患纠纷频发,甚至演变为暴力事件,这不仅加剧了医生的职业倦怠,也让更多年轻人对从医望而却步。一位中国医生在2024年的帖子中无奈写道:“基层医生工资低、压力大,还要时刻担心患者的不信任甚至暴力,干不下去了。”这不仅是个人感慨,更是无数基层医生的心声。
面对这些挑战,单靠医院或医生的努力远远不够。政府需要重新审视诊疗报酬的分配机制,平衡成本与收入的矛盾;地方医院需要探索跨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而对于年轻医生,改善工作环境、提供更有吸引力的职业前景或许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正如日本医院会会长相泽孝夫振聋发聩的呼吁:“地方医疗正濒临崩溃,政府必须采取行动。”
参考资料
崩壊寸前の地域医療「病院の約7割が赤字」日本病院会会長が訴え倒産加速の可能性,テレ朝news
谈日病、公式YouTubeで病院の窮状訴える「病院医療の崩壊カウントダウン」,CBnews
【病院医療の崩壊カウントダウン】あなたの街の病院はあと何年?日本の病院の約7割が赤字経営という衝撃の事実をご存知ですか?,YouTube@【公式】日本病院会
“全国病院6割以上赤字“調査団体「地域医療崩壊寸前」,NHK
物価が低迷した20年間も着々と上がり続ける医療費日本医師会会長の反論に根拠はなかった,東京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