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关注福州积极打好新时代新“侨牌”:福州侨,世界桥
创始人
2025-08-22 10:21:45
0

人民日报海外版关注福州积极打好新时代新“侨牌”:福州侨,世界桥《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22日第06版)

福建福州积极打好新时代新“侨牌”——

福州侨,世界桥(侨界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关注福州积极打好新时代新“侨牌”:福州侨,世界桥福州西湖—左海湿地公园沿岸城市风光。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福建福州,这座著名侨乡,多年来以侨为“桥”,深度参与世界发展进程。数百万榕籍华侨华人足迹遍布全球,他们是福州走向世界的“活名片”,更是家乡发展的“金纽带”。

近年来,福州市深入践行“大侨务”观念,牢记打好新时代新“侨牌”的嘱托,在汇聚侨智、吸引侨资、凝聚侨心的实践中,书写着侨乡与世界双向奔赴的新篇章。

汇聚侨智:搭建人才“引力场”

“侨智是福州最宝贵的海外资源之一。”福州市侨办主任林文福说。如何让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侨界智力资源,转化为家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福州以“品牌化”思维搭建平台,让侨智之花在闽江两岸灼灼绽放。

中国侨智发展大会的永久落户,为福州打开了一扇汇聚全球智慧的大门。首届大会上,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侨界精英、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带来了200多个前沿项目,其中36个当场签约落地。这场以“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市场化”为理念的盛会,不仅是智力交流的舞台,更构建起一张贯通中央与地方、政企与学界的协同网络。如今,大会永久会址已成为福州的“侨智地标”,常态化举办的专题论坛、项目路演,让“以会聚侨”的效应持续释放。

线上线下联动的“侨智汇”平台,让侨智对接打破时空界限。打开“侨智汇”微信小程序,求职招聘、政策咨询、项目对接等功能一目了然,海外人才轻点屏幕就能与福州企业云端对话;走进“侨智汇人力产业园”,科技感十足的展厅里,无人机、人工智能等侨界创业项目实物陈列,定期举办的“人才—资本—项目”对接会让供需双方面对面碰撞火花。截至目前,平台已吸引500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注册,促成87个合作项目落地,成为侨智“引进来”的重要枢纽。

“福聚英才”全球创业大赛则以“赛”为媒,点燃侨界创新创业热情。首届大赛吸引了12个国家的300多个项目参赛,涉及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在“侨智汇”平台设立的赛事专区,不仅提供申报通道,更联动风投机构、产业园区,为获奖项目提供从融资到落地的“全链条服务”。退役新能源动力电池资源化再生利用项目负责人、旅德华侨邱博士感慨:“福州为我们铺好了‘回家’的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每一步,都有贴心支持。”此外,福州聚焦重点产业链技术攻关,深化“揭榜挂帅”机制,推动15家企业与海外侨界专家签约,让侨智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为实体经济注入“智力引擎”。

吸引侨资:构筑资本“低洼地”

“侨资是福州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福州也是我们发展的新起点。”在福州国际招商月的签约仪式上,一名侨商代表的话道出了侨资与家乡发展的深厚羁绊。福州以平台为基、以园区为载、以乡情为桥,让侨资回流的“活水”源源不断。

中国福州国际招商月暨“万商云集有福之州”全球招商大会,已成为侨资进入福州的“主渠道”。2025年大会签约的82个重大项目中,侨资项目占比达14.6%,总投资超150亿元,涉及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领域。

“家乡的营商环境一年比一年好,我们投资更有信心。”连续3年参会的尼日利亚福建同乡总会会长郑旭升说,他牵头的海外金融服务项目已在福州运营。

走进福州新区元洪功能区,胜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的鱼糜制品生产车间里,数条生产线火力全开。从3700多公里外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图班市运来的原材料,被制作成各种美味的鱼糜制品运往各地市场。

中印尼“两国双园”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新旗舰项目,构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的国际分工合作平台,打造中印尼之间投资贸易绿色通道,探索建立产业互联、设施互通、政策互惠的双园结对合作机制,这也为侨资拓展跨国合作的“试验田”。

以华侨合作开发区(元洪投资区)为主体,福州与印尼共建的这一平台,正探索“5+5”产业合作新模式:聚焦海洋渔业、热带农业、轻工纺织等5条跨国产业链,搭建贸易、物流、金融等5个国际合作平台。

在印尼的“福州园”里,侨商投资的冷链物流中心已投入运营,将东南亚的热带水果源源不断运往福州;而在福州的“印尼园”,印尼企业投资的棕榈油深加工项目正加紧建设,产品将返销东南亚。“两国双园让我们实现了‘在家乡做全球生意’。”参与项目的侨商林女士说。

以乡情为纽带的“走出去”招商,让侨资与家乡的联系更紧密。2025年,福州招商团赴阿根廷、巴西等南美洲国家推介,侨胞们带着项目线索和投资意向而来。在巴西的对接会上,祖籍福州市连江县的侨商陈维雨当即决定投资建设商业综合体,并在会后随团考察连江县,两个月后项目便完成签约。

“无论走多远,根都在福州。”陈维雨的话,道出了万千榕籍侨商的心声。近年来,通过同乡会、侨商会等渠道,福州已收集侨资项目线索300余条,推动120多个项目落地,总投资超1500亿元。

凝聚侨心:编织侨胞“情感网”

“侨务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福州始终以文化为魂、以服务为要,让海内外榕籍侨胞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愈发浓厚,一张跨越山海的“情感网”越织越密。

老建筑里藏着侨乡的记忆,也承载着侨胞的乡愁。福州对全市286栋(处)涉侨建筑进行系统梳理,分类建档、挂牌保护,其中29栋(处)纳入县级以上文保单位,53栋(处)列为历史建筑。三坊七巷里的“小黄楼”曾是侨商旧居,经过修缮活化,如今成为展示侨史文化的展厅;马尾区的侨批馆里,泛黄的侨批(侨汇书信)诉说着老一辈侨胞“跨国养家”的艰辛与牵挂。

正在建设的福建华侨博物馆,已征集到100多件涉侨藏品,包括侨胞用过的行李箱、侨批印章等,50多名侨胞还主动捐赠了家族珍藏的史料。“这些老物件是侨乡的‘活化石’,修缮保护它们,就是守护侨胞的共同记忆。”博物馆筹建负责人说。

故事里有情感,更有力量。福州与央视合作推出的《海外福州人》系列专题片,走进18个国家,记录了68名榕籍侨胞的奋斗故事:从在非洲开农场的“香蕉大王”到在欧洲做中餐的“美食使者”,从传承闽剧的海外艺术家到投身共建“一带一路”的工程师……真实的叙事引发全球侨胞共鸣,许多侨胞看完后主动联系家乡,表达合作意愿。

《新时代·新福州·新侨牌》记忆书卷和《叙事》系列书籍,系统梳理了福州侨务实践与侨胞奋斗史,成为侨胞了解家乡的“新名片”。“书中有我父亲的故事,孩子看完后总问‘爷爷当年是怎么去海外的’,这就是最好的家风教育。”旅居荷兰的侨胞陈仕锦说。

新生代是侨乡的未来,也是文化传承的关键。福州精准对接华裔新生代的认知习惯,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播撒文化种子。“印象·福州”大赛吸引了全球50多个国家的华裔青少年参与,在他们的书法、绘画作品里,有三坊七巷的白墙黛瓦,有闽江的帆影点点;《福州古厝会说话》系列短视频,通过动画、航拍等形式解读古厝历史,在海外80多家主流平台播出,单集最高播放量超500万次;微纪录片《侨史流芳·侨领乃裳》讲述了近代侨领黄乃裳带领侨胞开垦南洋的故事。“原来家乡有这么多有趣的历史,暑假一定要回去看看!”在美国出生的16岁华裔女孩林艾米看完纪录片后,给家乡的亲戚发去消息。

服务暖人心,细节见真情。福州推出的“暖侨行动”,从政策落实到生活帮扶,全方位解决侨胞后顾之忧。《“侨企侨资”税收政策指引》让侨商明明白白缴税,侨税服务联络点、侨界法律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咨询;侨检协作、银侨合作、警侨协作等机制,为侨胞解决了签证、融资、纠纷等实际问题。在福清江镜华侨农场,“育英基金会”已为300多名归侨子女发放奖学金,帮助他们圆了求学梦。政务数字化让服务“跑”得更快,“三侨生”身份认定、华侨回国定居办理等业务全程网办,福州相关业务办理量连续多年占全省六成以上,“让信息多跑路,侨胞少跑腿”成为现实。

从侨智汇聚到侨资涌流,从侨心凝聚到侨情温暖,福州以“大侨务”观念为引领,让“福州侨”真正成为推动中外合作的“桥梁”。(记者 刘晓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