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大洗牌,这4家凭啥逆势爆发?
创始人
2025-08-21 15:02:55
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和岛 (ID:zhenghedao),作者:豆汁儿


2025年,北京的餐饮生意,说实话,不太好做。


而这挑战,不是突然来的,更像是慢慢加码的。那个靠开店就能赚钱的“黄金时代”,好像按了暂停键。


北京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北京规模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年营收200万元以上企业),利润同比下滑67%。


不过有意思的是,就在高端餐饮遇冷,一些高端日料店悄悄关张的时候,偏偏有些品牌,不仅没趴下,生意还越做越红火。


这就让人好奇了:别人喊冷,他们为什么能热乎起来?


百胜中国:万店“大象”怎么舞?AI成了好帮手


今年开年,餐饮圈价格战打得异常火热。


别人都在“流血”抢客人,百胜中国却干了一件不太一样的事——给全国上万家店的店长都配上了智能AI耳机。


某家必胜客后厨,突然天下暴雨,食材送不到了。


经理刚拿起对讲机想找人解决,耳机里AI助手“Q睿”的声音先响起来了:“检测到送菜可能晚点,已经找好了三家能立刻补货的供应商,要不要马上调?”


店长一确认,三秒钟,调货流程自己就走完了。


审批是没有的——AI已经搞定了。


以上情景,正是百胜中国17000+家店的日常。


当大家都在价格战的泥潭里扑腾,百胜这头“大象”,靠着AI,显得尤为灵活。


8月初百胜公布二季度成绩单:总营收28亿美元,经营利润比去年同时期涨了14%,利润率冲到了10.9%,创了新高。


这么大体量还能利润双增,关键在于:数字化把店管得更“精”。


你可以把“Q睿”AI系统比作超级大脑,它能同时管着排班、算库存、猜客流。


从而让肯德基提前知道不同街道、不同时间点,甚至不同天气下大概有多少客人,以便店长提前把店员给安排好。


还能处理60多种店里的情况,每天解决15万次问题,成功率高达90%,大大解放了人力。


供应链这块儿,也被数据彻底改造了。


百胜推出了“百胜和羹计划”,同圣农、正大这些大供应商一起做技术。当同行还在为库存太多发愁,百胜的智能订货系统已经把损耗压得很低了。


这种投入,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已经扎扎实实干了十来年。


创新业态也在不断冒出来。


比如下沉市场的“肯德基小镇店”,开一家店只要50万,店里还“肩并肩”卖“肯悦咖啡”,厨房共用,运营成本一下就降到了传统咖啡店的60%。


结果二季度就新开了300家店,咖啡卖得越来越好。


百胜现在做的,早就不只是开餐厅了。


它在编织一张覆盖2400多个城市的超级网络,这张网,让二季度的经营利润冲到了3.04亿美元。


而不跟风打价格战,是百胜的清醒,他们做的是“精准卡位”。


肯德基的“疯狂星期四”、必胜客“36.9元披萨”配19.9元意面,成了年轻人眼里的“性价比食堂”。


这些产品既吸引了对价格敏感的人,又守住了品牌的价值感。


“我们绝不‘花钱买销售额’。”CEO屈翠容在财报会上说的话很硬气。


当平台抽成越来越高,百胜靠着手里5.6亿会员组成的“自家地盘”,稳稳扛住了压力——会员贡献了超过60%的生意,成了他们过冬的“压舱石”。


跟顾客的感情联系也很重要。


今年六一,肯德基和Hello Kitty、宝可梦联名的玩具套餐,一天就卖了400万份,破了纪录。


科技的温度和生意的理性,在这里结合得挺好。


过去十年,中国餐饮前十强换了六轮,百胜却一直稳稳坐在头把交椅。


它的生存之道很清晰:用数字化看清盲点,用新业态激活老店,用会员圈住流量。


当别人在价格战里“失血”,百胜靠这一整套系统能力,在规模、效率、成本、利润之间,找到了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锅圈食品:把“中央厨房”,悄悄搬到你家楼下


凌晨两点,郑州街头,锅圈食汇的无人零售柜仍闪着微光。


这个不到2平米的小柜子,在5月27日创下1871元夜间销售额。三天后,苏州某乡镇门店以1964元再度刷新纪录。


全国2500多个这样的“不眠柜台”,就是锅圈“社区央厨”战略伸到你家门口的神经末梢。


当传统餐饮被外卖平台和速冻食品双重夹击,锅圈却交出了一份让人眼红的成绩单:上半年营收32.4亿,比去年同期涨了21.6%;净利润1.9亿,比直接翻倍还多(涨了122.5%),万店规模还在扩大。


在“回家吃饭”这个赛道,锅圈用三招打开了局面:


第一招:按场景打包卖,让你很想买。


“烧烤露营集装箱套餐”,连烤炉带肉串饮料都给你配齐;“毛肚自由Plus套餐”,让你在家吃火锅比出去省30%。


上半年出了175个新品,每个都绑定了具体的生活场景——露营套餐蹭户外热,夏天主推烧烤系列。


锅圈起家是卖火锅食材的,但现在思路变了:火锅冬天火,夏天烧烤火,把它俩一组合,淡旺季的界限就模糊了。


第二招:无人柜,让小店24小时都能赚钱。


花3600块装个智能柜,2000多家店就变身成24小时营业了。


几乎没新增成本,夜里平均多卖300块,这几乎全是纯利润,加盟商相当于白捡了个全年无休的店员。


第三招:下沉市场,靠“质价比”碾压。


河南新密市超化镇的锅圈店里,9块9一斤的品牌肉丸、7毛钱的雪糕、1块钱的烤串……老乡们抢着买。


锅圈还把乡镇店面积扩大,多放大包装的高蛋白产品,结果上半年净增了270家乡镇店,其中20%的营收还是当地小饭馆来采购的——因为便宜、靠谱、量大管饱。


而支撑这三招的,是一条被数字化“武装到牙齿”的供应链。


锅圈自己建了7个工厂,自产比例越来越高;19个数字化大仓库,保证全国“次日达”;存货周转天数压到了41.7天(行业平均可能得60天以上)。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打造的“澄明食品工业园”——园区内每家企业只专攻一个品类:


和一肉业专注儿童牛排,澄明食品死磕番茄底料,丸来丸去专精肉丸生产。通过液氮速冻技术,产品48小时内直达万店。


锅圈作为核心渠道商,消化了园区80%产能,同时投资这些企业,并与河南农大共建研发实验室。


在董事长杨明超的蓝图里,社区店就该是居民的“第二个厨房”。


2025年新搞的业态“肴肴领鲜”,直接把菜市场改造成了标准化后厨——中央厨房把菜洗好切好配好,门店负责组合分装,顾客拿回家简单炒炒就能吃。


郑州第一家店,回头客达到90%,“10块钱吃挺好”成了社区大爷大妈的口头禅。


从卖食材的超市,变成社区的“中央厨房”,锅圈重新定义了“在家吃饭”的成本:套餐化让顾客不用纠结买啥,无人化省了人工钱,开到乡镇租金便宜


当餐馆老板们在线上流量里卷生卷死,锅圈直接杀进了家庭厨房的主战场——


它其实不是一家餐馆公司,更像是一家能把饭喂到你嘴边、深入社区毛细血管的超级食品供应链。


费大厨辣椒炒肉:一道招牌菜的火爆,靠的是“较真”和“贴心”


说到在北京上半年表现突出的,费大厨辣椒炒肉绝对算一个。


它在消费者中的热度、排队现象和稳健扩张,都说明其在北京市场取得了显著增长。


但一道看似简单的辣椒炒肉,怎么就能让顾客心甘情愿排队?


秘诀一:死磕“招牌”,做到极致。


费大厨聪明就聪明在,不贪多,把“辣椒炒肉”这道湘菜头牌当成命根子。


从辣椒的品种(据说只用特定产地的螺丝椒)、猪肉的部位(优选土猪前腿肉),到火候、烹制时间,都有一套严苛的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和现在大部分餐厅流行的预制菜式不同的是,费大厨坚持着小锅现炒原则,主打“专业大厨炒”,强调现场烹饪的锅气。


这种对核心产品近乎偏执的专注,让“费大厨辣椒炒肉”本身就成了一个强大的IP,顾客就是冲着这口“地道”来的。


简单来说,就是把一道家常菜,做成了让人信服、愿意反复吃的招牌。


秘诀二:体验“较真”,细节加分。


进店就能感受到不同。


标志性的“电饭煲”直接上桌,米饭管够、管香,完美适配下饭菜。


服务也很实在:服务员穿着整齐,介绍菜品清晰,上菜速度快,甚至有门店还提供“免费解辣老冰棍”。


这种在核心产品之外,把吃饭的整体体验——尤其是“吃得饱”、“吃得顺心”这些基础需求做到位,极大地提升了顾客的满足感和价值感。


让人觉得这钱花得值。


秘诀三:扎根社区,精准定位。


费大厨的选址和定价策略很清晰,它主要开在大型购物中心或成熟社区,瞄准家庭聚餐、朋友小聚、白领工作餐这些高频刚需场景。


在北京,客单价定位在80元左右(北京略高于其他地区),属于“有品质但不会肉疼”的大众消费区间。


这个定位,在经济承压期特别吃香——大家可能减少了高大上的宴请,但“好好吃顿舒心饭”的需求反而更实在。


而在北京这种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城市,一碗喷香的辣椒炒肉配上一锅好米饭,恰恰击中了打工人的“实在的满足感”。


秘诀四:稳健扩张,口碑先行。


打开费大厨的官方网站,上面赫然弹出“堂食不外卖,直营不加盟”几个大字。


不做外卖,且坚持直营模式,不开放加盟——一个和当下同行业在商业模式上,处处反道其行的餐饮企业,究竟能不能成功?


事实证明,费大厨不仅生存下来了,还活得不错。


在直营模式下,费大厨所有门店均由公司直接管理,确保了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的一致性。


而且,费大厨也能够更好地控制食材采购、加工、烹饪等各个环节,确保每一道菜品都符合品牌标准。


这种“开一家火一家”的口碑积累,形成了强大的品牌势能。


创始人费良慧出身大厨世家,他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我希望费大厨最终能成长为一个强品牌,这个强主要是指品牌影响力,而不仅仅是门店规模。”


而费大厨的火热也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


在大家钱包捂紧的时候,能把一道或几道核心产品做到极致好吃、体验做到贴心舒服、价格定位让人感觉物超所值,并且扎扎实实把店开好管好的品牌,永远有市场。


它不需要花里胡哨的概念,靠的是对“好好吃饭”这份基本需求的真诚理解和踏实满足。


小菜园:师徒合伙制,炒菜勺里“炒”出股份


2025年7月,香港一家正在装修的门店围挡引起注意——徽菜品牌小菜园,正式出海了。


此时距离它在香港上市才刚半年,上半年净利润预计能涨35%,达到3.8亿元。


当不少高端餐馆收缩过冬,小菜园却宣布今年要新开120家店,不仅要进北京、天津,还要开到香港、新加坡。


这个从安徽铜陵起家的品牌,靠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筑起了护城河。


它667家店里,有291家开在三线及以下城市,贡献了超过40%的营收。


跟一线城市比,这些店租金便宜,人工成本也低,但客单价也就差个十来块钱。


这种“一线树招牌,三线赚利润”的策略,让三线门店的净利润率反而更高。


虽然店开得多,但小菜园和费大厨一样,不搞加盟,所有店都是直营。老板汪书高说过:“永远不会开放加盟。”怕的就是味道和服务走样。


但既要保证品质,又想快速开店,矛盾怎么解决?


小菜园的招数是——“师徒合伙人制”。


即一旦开新店,就让老店的厨师长去当新店长,并且让店长持有这家店的股份。


事实证明,“让炒勺变股权”这招很灵,店长们把店当自己家,干劲十足。


再加上中央厨房统一处理食材粗加工,店里承诺“25分钟上菜”,逼着效率提升,结果食材损耗率被压到8%,远低于行业平均的15%。


汪老板劈开市场的三板斧很清晰:


1)管好食材钱:中央厨房统一粗加工,“25分钟上菜”的承诺逼着后厨高效运转;


2)用好人:“师徒制”让厨师变店长,员工变合伙人,大家一条心;


3)定好位:客单价就卡在50-100元这个黄金区间,主打臭鳜鱼、红烧肉这些全国人民都爱吃的经典菜。


不过,小菜园也有挑战。


2024年整体翻台率从3.1次/天降到了3次,三线城市店更低,只有2.8次。


店越开越多,怎么保证每家店都持续赚钱,这是它冲击千店目标必须要答好的题。


破局关键:回归本质,练好内功


2025年的餐饮业,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一边是不少高端餐饮悄悄关门,一边是锅圈乡镇店的冰柜被买空。


热闹与冷清之间,其实在告诉我们,餐饮想穿越周期,靠的是回归本质和苦练内功。


那些跑出来的品牌,都抓住了几个核心:


1.死磕成本效率,核心是“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锅圈:无人柜把小小店面的租金利用效率翻倍;套餐化销售降低顾客决策成本,也提升了供应链效率;扎根乡镇大幅降低租金压力。它重构了“在家吃饭”的成本结构,靠的是强大的供应链整合和渠道创新。


小菜园:师徒合伙制把员工变成“老板”,本质是组织创新,用股份绑定人心,极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和损耗(员工为自己干),提升了人效和责任心;中央厨房统一粗加工提升效率。


百胜:数字化工具(AI排班、预测、订货)把经营的“水分”一点点挤干;下沉市场小店模式(肯德基小镇店+肯悦咖啡)摊薄成本。


本质:在增长放缓甚至停滞的市场里,比拼的不是谁更能烧钱扩张,而是谁更能精打细算,把每一分租金、每一份食材、每一个员工的时间,都用到刀刃上。这要求对成本结构进行根本性的审视和重构。


2.建自己的“鱼塘”


费大厨:靠极致产品和实在体验,形成口碑,自带流量。本质是产品主义胜利,深度绑定用户味蕾,减少对外部流量的绝对依赖。


百胜:5.6亿会员构成的私域堡垒,是它的核心护城河,会员运营(精准促销、玩具营销)维系情感和复购。


本质:将平台公域流量,持续沉淀为自有用户资产,并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终身价值,对抗平台抽成和流量成本。


3.定位清晰,满足“真需求”


当高端消费遇冷,人均60元的小菜园、在家花更少钱吃好点的锅圈,为何反而逆势上扬?


因为它们切中的是老百姓最基础、最刚需的“吃好饭”需求。


锅圈的“10块钱吃挺好”、小菜园的经典国民菜、费大厨的物超所值、百胜的“疯狂星期四”,都在传递一个信号:“好吃不贵”是王道。


在经济承压期,消费者捂紧了钱包,但“吃”的需求不会消失,只会更理性。


餐饮的“价值”被重新定义——不是虚无缥缈的“逼格”,而是看得见、摸得着、负担得起的美味与便利。


能扎实满足这种“基础价值”的业态,生命力才最顽强。


所谓的“消费降级”,深层是消费者对真实价值的敏锐回归。


4.找到激活“人”的金钥匙


小菜园的“师徒合伙制”很绝,它把传统雇佣关系,变成了利益共同体和事业传承。


厨师变店长,员工变股东,解决了连锁餐饮最头疼的品控和扩张动力问题。这不是简单的“分钱”,而是构建了一种自驱型、可复制的组织模式。


百胜的数字化,表面是工具,深层也是组织能力的升级——让前线员工(店长)拥有强大的决策支持工具(AI),提升单兵作战能力和响应速度。


而锅圈赋能加盟商、与供应商深度绑定,也是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协同。


餐饮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始终是核心。寒冬期,更需要激发内部的活力和创造力。


无论是通过股权/合伙机制绑定核心骨干,还是通过科技赋能一线员工,或是构建更紧密的产业生态,组织的韧性与活力,是支撑效率和价值落地的根基。


好的制度能让“炒勺炒出股份”,让普通员工也能成为事业合伙人。


更深层的共性:回归商业本质。


总结一下——


成本效率是生存底线:无论大小品牌,在增长放缓甚至下滑时,比拼的是谁能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运转。这背后是供应链管理、组织创新、数字化应用等硬功夫。


用户资产是护城河:单纯买流量越来越难以为继。能否建立并运营好自己的顾客池(私域),深度理解和服务他们,决定了品牌的长久生命力。


价值定位是抗压核心:你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在目标顾客心中提供了清晰、不可替代的价值?


是极致美味(费大厨)、极致性价比(锅圈套餐)、可靠便捷(小菜园)、还是情感连接(肯德基小玩具)?在经济波动期,能清晰回答“顾客为什么需要我”的品牌,更具韧性。


未来怎么看?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7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能到13万亿。这个超级大市场正在剧烈洗牌。


所谓“消费降级”,不如说是消费者在用脚投票,追求更实在的价值——就像汪书高说的:“餐饮的本质,就是好吃不贵。”


更清醒了的消费者群体,更追求“真实的价值”。


社区化(贴近用户)、数字化(提升效率)、刚需化(满足基本且确定的需求),都是在这个本质要求下演化出的破局路径。


所以,能不能把效率提上去(降本增效)、把价值做实了(好吃不贵)、把组织搞活了(激发动力),就成了寒冬里能不能破土而出的关键。


餐饮这行,挑战一直都在。


环境艰难时,光缩着等春天来,可能真会冻僵;敢点起火把、破冰前行的人,才有机会凿出生路。


当潮水退去,精打细算的能力是救生圈,数字化的工具是氧气瓶,而那颗踏踏实实满足大家“吃好饭”需求的初心,才是穿透黑夜、指引方向的北极星。


冰层下面,暖流已经在涌动。


那些敢于动手改造自己、用心满足顾客的品牌,春天来的时候,一定会是第一批收获果实的。


毕竟,在生意场上,没有永远过不去的冬天,只有还没被唤醒的活力和机会。


参考文献:


[1].《万店规模下利润双位数增长,百胜中国如何做到大象起舞?》,华尔街见闻[2].《百胜中国的一场秘密布局》,虎嗅APP


[3].《锅圈上半年净利润翻倍,在家餐食关联品牌靠增SKU、通渠扩销售半径》,财经网


[4].《下一个“锅圈”还是锅圈》《无人零售助门店营收日增近2000元》,锅圈官方微信公众号


[5].《锅圈,再造一个万店品牌》,华商韬略


[6].《港股上市半年!徽菜“小菜园”预计上半年盈利3.6亿元,今年计划新增门店120家》,山东商报


[7].费大厨辣椒炒肉官网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