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自己”走红:活到现在,你辛苦了
创始人
2025-08-21 10:06:39
0

敬自己,小时候差点没生出来;

敬我妈,她的字典里没有忍气吞声;

敬自己,一人血书让微信上线更改微信号功能;

敬大家,活着真的很不容易。

……



#敬自己#挑战走红,从明星出糗到普通人社死,从无厘头奇遇到“魔童降世”,从苦难来时路到自我和解……那些已完成的斗争与仍在进行的挣扎,那些已经翻篇的过往和尚未痊愈的创伤,在这张赛博“酒桌”上获得了短暂而郑重的纪念。


“敬自己”盛放了许多别的社交场合需要铺垫和契机才能见到的真情吐露。但就像一些人的拍照“邪修”——朝镜头比个不屑的手势,才能自然露出最发自内心的笑容,在“敬自己”系列视频里,无论举起的是瓶盖还是水桶,都打开了一只没有门槛、无限可能的潘多拉魔盒。


这个盒子无限大,盛得下一时的糗事和笑谈,也盛得下漫长的忍耐与孤独,话题可大可小,时间范围可以是整个人生,也可以是一段实习、一段求学经历。有网友评论:“这可能会是一个能够持续很久的互联网趋势,至少我觉得,可以一直记录下去。”


人们郑重又轻巧地举杯,超越孤独,折叠时间,甚至形成了一种默契的、不言自明的情感支持。而最终,“敬自己”是看见自己,夸奖自己,拥抱并确认自己的方式。


选取生命节点,郑重地自我肯定


在“敬自己”的话题下,有人在考编第五次落榜后敬自己一杯,有人在转业、转行的抉择中举杯,也有人选择胜诉、夺回孩子抚养权作为开口的契机。


这些“节点”,为什么会被选中?它们通常是那些让人生命的轨迹发生转折的瞬间——不一定宏大,但对个体来说极具决定性。它们可以是重大事件,也可以是微小经历,只要它让你意识到:过去的痛苦、努力或坚持值得被看到。


换句话说,关键节点是个人对于自己过去的梳理和定位,是那些让你在庸常日子中仍能记住、铭记,甚至自豪的时刻。


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关键的?我们选择的节点也是我们对过去伤痛的总结。敬自己,并不是为了落一个轻飘飘的结果,而是让被忽视或被迫沉默的事情有重量,让无形的隐忍有具体的名称和形状,是一种阶段性的落地。


千千万万的个体叙事汇聚到同一个话题下,能够带来令人感动的、辽阔的释然感。让人意识到,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都有秩序之外的、衡量标准之外的隐痛或未曾提起的经历。比如博主@戏很多的金兑,在结束身心折磨的工作后毅然考研转行,最终通过自媒体获得关注,这条路是独属于他的人生轨迹。


普通人或许无力为自己的生命立传,但即便没有宏大意义,隐痛与倔强也值得被郑重对待。讲述,就是纪念,而纪念,就是让生命中那些微小却难忘的节点,有机会在公共空间里留下痕迹。


这些故事让人意识到,普通人的一生也隐藏着惊心动魄,仅仅活着走到今天也可以称作成就。


有趣的是,这些讲述往往带着幽默的外壳。有人回忆起幼儿园时把钥匙插进插座被电得手麻,却怕挨骂而独自解决;有人自嘲大学两次从楼梯滚下,把跌倒当作笑点。


幽默看似轻佻,其实是一种“敬意”:它允许讲述者在保持自尊的同时,将痛苦和脆弱展现给他人,像柔软的包装,使那些不堪的瞬间得以更安全地传递。换句话说,幽默是以更体面的方式与过往对视。


而当我们把这些关键节点一一讲述出来,幽默和郑重交织,回忆和自我肯定并存时,奇妙的效果便出现了:痛苦被看见,孤独被听见,而我们的经历也获得了一种奇异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不仅来自他人的共情,也源于我们自己创造的,一个允许痛苦被命名、被分离、被赋予意义的空间。


讲述新的“语言”,镇静并继续燃烧


讲述常常被理解为一种“放下”。


当我们在网络上郑重地“敬自己”的时候,一方面希望自己能翻篇,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样,把痛苦留在过去;另一方面,一些创伤会成为生命的底色,比如原生家庭、原生“职场”带来的创伤、性别困境、生存压力等等。人们自我调侃,“你以为我是放下了吗,其实我是实在没招了”。


每一次讲述,都可能让人稍稍换一个角度看待过往,这本身就是“翻篇”的过程:不是一次性的彻底告别,而是缓慢的、阶段性的重写。即便它暂时无法让痛苦彻底消散,也在一点点改变痛苦的质地,稀释痛苦的浓度。


这时,“敬自己”就是与之共处和长久斗争的开始。


要先允许痛苦被看见,也要允许痛苦被说出,还要允许痛苦被讨论。


正如庞博在脱口秀节目中对观众说:“我们的女性脱口秀演员为什么总在谈论自己,是因为她们真的还有很多问题,没跟大家聊完呢。”


这也是一种心理的需要,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会改头换面成躯体化的疼痛,甚至化为自我攻击。很多人都有类似“情绪闪回”的经历:熬过一段压力极大的时光后,突然发现自己常常头痛、失眠,甚至因为一点小事对自己或他人爆发愤怒。


我们的身体还记得,我们的头脑还清醒,我们的骨头没有忘记。


而受限于社交规则、个体性格等因素,遇到创伤时人们需要调整到其他表达模式甚至其他语言来安抚自己。语言学家也指出,外语常常具有“情感脱敏”的效果——有距离,也有重新选择措辞和叙事的控制感。


在社交媒体上,“敬自己”开辟了一个类似“外语”的隔音空间,帮助我们为痛苦命名。


这很重要。大脑里有个叫“杏仁核”的区域,负责处理情绪和警觉。如果情绪没有明确标记并传递,创伤一直潜藏在体内,大脑就会在无止境的情绪中持续报警,让人困在无名的焦虑和痛苦里无法得到休息。而一旦我们能把它说清楚、叫出名字,大脑就能把这些信号转交给其他区域,从而制定应对方案。


(关于杏仁核的科普)


“敬自己”的妙处在于,首先让我们命名创伤,说出自己经历过的侵害、霸凌或困境;然后把“我”从痛苦中分离出来,把它看作一段可以被独立审视的经历,而不是全部自我;最后,再为经历赋予正向价值。


这涉及走出创伤的另一个关键步骤——重新建立认知系统,确立新的道德标准和公平规则,让身体和心理在阶段性接触世界的过程中逐渐恢复安全感。


“敬自己”让人梳理自己从失意过去走出来的过程,让人意识到自己已经通过实践验证了独属于自己的方法论。即便这个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未来的困难,但一定可以消除部分已知的问题。


如此,通过叙述,个体获得了面对创伤的工具:认知上的分离、语言上的距离、情绪上的安抚。


织就互相支持的网,平稳却更加浩荡


“敬自己”像一张虚拟的圆桌,就像鲁豫的《豫见她们》节目中,脱口秀演员们在段子、梗、笑点之外,分享自己的隐痛与创伤一样,互联网为普通人提供了可以感到安全的表达空间。


在《伤逝》中,“川流不息地吃饭”令人疲惫,而今天的人们和现在这个时代,能够看到“川流不息地做饭”同样令人疲惫。


(张莉教授的演讲)


“敬自己”的规则简单而温柔:吐露、倾听、回应,风格幽默,且没有批判。“没有被讲述的故事就像没有存在一样”,而一旦被看见,它就有了重量,有了存在感。


《不原谅也没关系》中,有一个概念叫“代表团的再抚育”,意思是通过小团体或社群的选择性参与,个体可以重新抚育曾经受伤、缺乏关爱的自己。


今天,互联网构成了一个声量浩大、却又自由流动的“代表团”。让脆弱得以被分享,也让真实的亲密与安全感得以生长。


(陈鲁豫表示“时代接住我”)


在“敬自己”的话题下,我们能看到的是,互联网正在接住成千上万普通人。即便如此,依然有些人认为年轻人举杯“敬自己”不过是矫情、假装成熟,无法和更年长一辈或者“真正吃过苦”的人相比。


年轻一代的烦恼,在年长者眼中可能尚且微小,愁的是暑假、是一次请假失败;而长辈们“没苦硬吃”的沉默与坚持,在年轻人看来或许难以理解。


(有些人认为“敬自己”是矫情“自嗨”)


但痛苦本来就不该被比较。再大的事,总会过去;再小的事,也值得诉说,不可归类,不可衡量,一切获得平等的确认。


你的疲惫真的无足轻重吗?你的选择真的不明智吗?你的执着、你的茫然,真的不值一提吗?


不,不,不。


要表达真实的脆弱,要分享隐痛和奋斗,让它们变成我们的一部分,成为我们讲述、被看见和开始重新养育自我的契机。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离别、浩劫、死亡,或者重逢、自渡、新生……当我们放眼人生为尺的时间长度,当我们观看无数不同的个体经历,生命在交流与分享中获得持续的温暖和力量。


“我”已不在“地坛”,但地坛、落日和过去的一切都在“我”,而我们将带着这一切走向热烈燃烧的明日清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梁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