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话”第二部,为什么是钟馗
创始人
2025-08-20 16:04:19
0

尽管可能离正式发售还很遥远,但游戏科学还是在“820”这个已然有纪念意义的日期带来了新作《黑神话:钟馗》的消息。


在科隆游戏展这个曾经给《黑神话:悟空》巨大信心的“福地”,《黑神话:悟空》直接成为了站前发布会的“One more thing”,足见牌面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人的疑惑:为什么不是千呼万唤的《黑神话:悟空》DLC(可下载扩展内容)?更直接地——为什么是钟馗?


官网页面


请原谅我们有些标题党——实际上,“为什么”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按照游科的“公司性格”,大可用“很想做、便做了”直接终结讨论,但反过来,“钟馗”相比“西游记”再怎么说也没那么妇孺皆知,甚至对不少人而言,对这位民俗传说人物只停留在“捉鬼”这个认知上。


如此,如果只是逐帧分析1分55秒的先导PV,难免有过度解读之嫌。所以在第一时间,我们不妨先简单、轻松地做一点信息罗列工作:抛砖引玉,难免错疏。


钟馗是谁


在中国民间,钟馗当然是响当当的人物,很多人即便不是特别了解钟馗,至少也听说过“钟馗驱鬼”“打鬼借钟馗”这类典故。


而回溯钟馗这位“鬼王”命名的雏形,它最初指向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件器物,甚至带点儿“谐音梗”的感觉。


根据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当时有一种用于驱疫辟邪的玉器或木椎,名为“终葵”。清代考据大家顾炎武在其著作《日知录》中明确指出,“终葵”即“钟馗”一词的音转,这是学界普遍认可的词源。换言之,在钟馗以人格化神祇的身份出现前,“终葵”作为一种驱鬼法器的概念,就已经存在了上千年。


从一件器物到一位神祇,其间的演变还是横跨了漫长的历史。


《捉鬼降福》[现代]张宜


比如,汉代的简牍与帛书,如《日书》和《五十二病方》,均有记载当时巫师以铁椎击鬼的方术实践,这印证了“终葵”作为驱鬼工具的文化延续性。直到唐代,钟馗的人格化形象才迎来了决定性的“爆发点”——尽管现存唐代文献中难寻直接文字,但唐玄宗梦中遇神、命画圣吴道子绘下《钟馗捉鬼图》的传说,正是在此时开始定型并广泛流传,它赋予了“钟馗”这个名号一个具体的、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的威严形象。


而最终为这一切盖棺定论,使其从民间传说正式步入文人记载的,是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书中首次系统性地记录了唐玄宗的梦中异闻,成为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钟馗“故事文本”,这自然会成为《黑神话:钟馗》的文本的重要参考。


沈括


至此,钟馗完成了从先秦法器“终葵”,到汉代巫术实践,再到唐代民间传说,最终在宋代由文献确立其人格化神祇地位的全部演变。


在民间,关于钟馗驱鬼的民俗习惯,也在这种演变中形成,且具备一些地区特色(例如端午节挂像),还辐射到了受中华文化影响较多的周边国家。


例如日本就有对钟馗的信仰,认为钟馗可以克服疱疮神(天花之神);日本战国时代著名的将领斋藤朝信,被后人称为“越后之钟馗”;甚至《战争雷霆》玩家可能了解的一点是,二战时诞生的日军Ki-44二式单座战斗机别名叫“钟馗”(传闻以美军为“鬼”),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有接收这种机型。


理解了这层层递进的文化渊源,再来看《黑神话:钟馗》的PV,便能略微体会一下游科的选择:在这个“仅有”1分55秒的PV里,开篇是两个窃窃私语的随从营造出诡秘的氛围,“大王”等词开始出现,随后,镜头转向角落之外,先出现的并非钟馗本人,而是两位抬着巨剑、身形魁梧的侍从(其形象酷似妖物,一度让期待DLC的观众联想到了《悟空》中的狮驼岭)——直到镜头上移,我们才看到身骑猛虎、威严而坐的钟馗本人。


PV中的小妖扛巨剑


参考《斩鬼传》等后世文学作品,钟馗身边常伴有文武判官或鬼卒随从。PV中“大王”“回山上”等台词,或许暗示了游戏中会有一条与某个“鬼大王”相关的任务线。但考虑到《黑神话:悟空》中极高的BOSS数量与密度,这位“鬼大王”也可能只是钟馗将要面对的众多强大敌人之一。


所以,这段PV所呈现的,有点像是一次任务的小小片段。而整个游戏宏大的叙事框架——究竟是讲述钟馗如何从一介书生成为伏魔帝君的起源故事,还是截取他神话生涯中的某段篇章——目前显然是未知数。


钟馗其实很适合游戏改编


文艺作品当中,钟馗虽然不算什么特别大热,但已有的可参考形象确有不少。


比如,1994年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出品的电视剧《天师钟馗》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经典之作,对更年轻的观众而言,欧阳震华、霍思燕主演的2010《天师钟馗》也是不遑多让:在这个单元剧系列里,钟馗是一位极具人情味、甚至带点喜剧色彩的“人间判官”,故事的核心在于“借鬼神之事讲述人间善恶”。


2010版《天师钟馗》


2015年“中美合拍”概念正盛时期,陈坤主演的电影《钟馗伏魔:雪妖魔灵》上映,钟馗又变成了一位在神魔两界挣扎、充满内心矛盾的年轻“超级英雄”,当然,赶上当年的烂片潮,此版本口碑相当差。此外,还有褒贬不一的动画片《钟馗传奇》等等。


游戏方面,目前最知名的钟馗,可能是国民手游《王者荣耀》里的辅助钟馗,作为一个钩子英雄,游戏也尽可能将它塑造成了一位来自幽冥的、身形庞大、近乎魔神的“虚灵城判”,强调的是其作为神祇的威严与鬼气。


《王者荣耀》里的钟馗


仔细想来,“钟馗”其实还真挺适合游戏改编的。


从古至今,钟馗的形象“有框架但并不稳定”,这释放了自由度——是的,相比《黑神话:悟空》剧情引发的一些争议,钟馗形象的“散”客观上为《黑神话:钟馗》提供了更多的改编空间。


前文已经说过,它的“标准像”可追溯至唐代画圣吴道子为玄宗所绘的“首创”版本,但自此之后,历代画师、文人与民间工匠都在不断地对其进行再创作,视觉内涵还是比较丰富的。


演变首先体现在神态与服饰上。宫廷画师笔下的钟馗,多是身着官袍、正气凛然的朝臣形象;而在民间年画、傩戏面具中,他的形象则更为夸张、狰狞,突出其“鬼王”的凶猛神性。


钟馗的坐骑也充满说法。在一些文人画中,钟馗骑着一头小毛驴,悠然自得,更显其世俗化、近人情的一面,仿佛一位巡游人间的“谪仙”;而在另一些作品,尤其是强调其镇宅神威的场合,他的坐骑则换成了猛虎,象征其无可匹敌的降魔之力。


在这两点上,《黑神话:钟馗》的PV都更倾向于后者,这也很好理解,作为一款官方已经明确定性的“ARPG”游戏,强调钟馗作为战斗者的力量感与威慑力,更有益于游戏的带入。


无论如何演绎,只要抓住其“驱邪”与“正义”的核心,大众对一个“全新的钟馗”的接受度,理论上比一个更新的大圣还要高。在PV当中,钟馗青面獠牙、红须怒张,是对其“貌丑”和“刚烈”的经典还原,他头戴的,是唐宋时期文官进士所佩戴的“幞头”,这个细节也相当重要。


根据后世流传最广的钟馗传说,他本是才华盖世、高中状元的终南山进士,却因相貌丑陋而被帝王当庭羞辱,最终含冤触阶而死。这段故事在明代杂剧《庆丰年五鬼闹钟馗》等作品中均有详细演绎,一直是钟馗悲剧性身世的核心。这些细节都在提醒:钟馗的本源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读书人。


“青面”代表他死后为鬼雄的神性/魔性,而“幞头”则代表他未竟的理想与人间的冤屈。我们不妨稍微发散一下:这种“鬼雄之貌”与“文人之冠”的强烈视觉冲突,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戏剧张力,而游戏的故事构建,很可能就会围绕这种内在的矛盾展开——一个以鬼魅形态行人间正道的存在,他如何看待自身?人间的律法亏欠于他,他又该如何定义自己的“法”?


甚至可以在此猜测,《黑神话:悟空》一样,游戏科学选择的,是一个具备着悲剧英雄色彩的钟馗形象。


在这个“地基”基础上,钟馗这一题材在ARPG玩法层面的适配性便能更好地发挥。


藏于台北故宫的《钟馗出猎图》(局部,传为五代南唐顾闳中所作,但有争议)


继续做一些猜想。首先,其“捉鬼”的核心设定为游戏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敌人”素材库。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中的鬼怪种类繁多,从《山海经》的奇珍异兽,到《聊斋志异》的精怪狐仙,再到地方传说中的水鬼、旱魃,可以构建一个极具多样性和挑战性的怪物生态。玩家扮演钟馗,每一次“捉鬼”都可以是一场融合了“调查-追踪-战斗-收服/封印”的完整任务链,游戏深度和可玩性极强。


其次,钟馗的人设为角色成长和玩法系统提供了坚实基础。他既是善用符箓、法术的“天师”,又是手持宝剑、武艺高强的“鬼雄”。这使得游戏可以自然地融合动作战斗与法术系统,玩家可以根据喜好培养一个“剑宗”或“气宗”的钟馗。其标志性的法器,如照妖镜、乾坤袋、朱砂笔等,都很容易转化为各具特色的游戏机制。


我《黑神话:悟空》DLC呢?


暂且克制一下这种无根无据的揣测,只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黑神话:钟馗》的公布,加深了我们对“黑神话”这一品牌的理解。


此前,不少观点认为游戏科学的核心是挖掘“西游记”或类似的国民级神话史诗。但《钟馗》的出现表明,他们的视野更为宏大——扎根于整个中国传统民俗的沃土,进行偏暗黑风格(严肃、写实且不回避人性与神性中幽暗面的风格)的现代化解读。从家喻户晓的“悟空”到相对垂直的“钟馗”,尝试一个更深邃、更多元的东方奇幻世界,是一条更难的路。


然而,消息释放出来之后,玩家难免还是有一些可以理解的负面情绪:渲染了这么久,我《黑神话:悟空》的DLC去哪了?


对于这个问题,在PV释放的第一时间,游戏科学联合创始人、《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在官网发布了一篇长文,给出了相当坦诚的回答。



冯骥表示,团队在顺应期待启动DLC开发后,核心成员却逐渐感到创作激情被消磨。最终,在与美术总监杨奇等人达成共识后,他们做出了搁置DLC、开启全新项目的决定。冯骥引用任天堂前社长岩田聪的名言“在既有的延长线上,是没有未来的”,为这个看似冒险的决策给出了精神注脚。


但仅仅解读这篇公告,或许仍然不够。我们更应该分析,为什么游戏科学会放弃“做DLC”这个在商业上更稳妥、风险更低、也更能快速回应玩家热情的选择?



答案可以很简单甚至有点抽象:循规蹈矩,似乎并不是游戏科学就不是这家公司的性格。回想2020年,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工作室,用一支超长实机演示PV炸翻了游戏圈尤其是国内饥渴已久的单机市场。彼时不像今天,在没有做出来之前,质疑声一点也不少。


比如在当时,没有人知道国单有多大未来,放弃更安稳的老路,去all in“新路”是否值得,但这些质疑还是在去年此时《黑神话:悟空》取得成功后被打散。接着这种思路,在这个时间点,选择安稳地推出DLC,不断“吃老本”,反而不像我们认识的那个游戏科学。


这个分析肯定是马后炮,但越想越能确定的是,DLC终究是“本体的附庸”,必须在《悟空》既有的战斗系统、成长框架和美术风格内做文章。而《钟馗》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它允许团队去挑战截然不同的战斗手感(钟馗的力量感与悟空的敏捷性)、探索更具中式恐怖美学的美术风格、甚至构建一套以“探案”与“驱邪”为核心的全新玩法循环。这对于游科这样一批创作者而言,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


如果要说漂亮话,这个决定,与其说是商业考量,不如说是一次忠于创作初心的选择——它标志着游戏科学的野心并不仅仅是打造一款成功的游戏,而是要亲手构建一个宏大且多元的“黑神话宇宙”


但这也不仅仅是漂亮话,至少我觉得,放弃短期的安逸,去做更难做的事儿,底色依然是浪漫的。


大概还要等多久?


那么这一次,我们大概需要等待多久?我们不妨设立两个坐标来审视这个问题。


一个坐标是《黑神话:悟空》的开发周期。从2020年8月20日首支实机演示惊艳世界,到2024年8月20日正式发售,游戏科学扎扎实实地花了四年时间。


相比之下,此次《黑神话:钟馗》公布的仅是一段1分55秒的纯CG先导PV,从物料的成熟度来看,尚远不及当年《悟空》那13分钟信息量爆炸的实机演示。如果以此为起点,一个四年的开发周期似乎是保底的预期。


但另一个坐标则乐观一些:五年过去,游戏科学早已今非昔比。从生产资料的角度看,通过《悟空》的完整开发,他们已经趟过无数坑,摸索并建立起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3A游戏工业化生产管线。团队的进化、政策的扶持,都让游科的相关经验水涨船高,许多走过的弯路不必再走,开发效率理应更高。


从宣传发行的角度看,如今的游科也拥有了更强的战略定力。当年《悟空》的首曝,很大程度上是“为招人、为融资”的动作,必须扎实、必须有说服力;而现在,他们可以更从容地规划宣发节奏,不必急于用实机内容来证明自己——其实这种从“新建文件夹”开始预热的模式,在全球顶级3A大作的宣发中已是常态。



综合来看,虽然《钟馗》的完成度尚处早期,也必然会遇到种种新的困难(前面几段甚至有点替他们盲目乐观),但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其开发进程会比《悟空》更为顺畅。


完全复刻一个四年的等待期可能性不大,但考虑到游戏科学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这依然会是一个以“年”为单位的漫长过程。一个相对合理的猜测可能是3年左右——因此,我的猜想应该是2028年可以玩到。


根据冯骥微博的说法,坏消息是,很可能做完《黑神话:钟馗》之后并不是《黑神话:悟空》的DLC,而是《黑神话:悟空2》——等待固然恼人,但有时候回看漫长的过程,总有一些等待是值得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机核 (ID:gamecores),作者:柏亚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