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股最近的成交额接近 3 万亿,是近 10 年里的新高,也算是写下了一段新的经历。只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不少股民心里多了些焦虑。很多人还没从牛市可能带来的喜悦里得到什么,就已经在想着行情是不是涨得太快了,更让人在意的是,自己手里的股票并没有跟着这一轮行情上涨。
但其实,这可能只是一种感觉。除了上证指数,市场上大多数主要指数和 2021 年的时候相比,还差着至少 30% 呢。所以,牛市带来的那种像幻觉一样的感觉挺明显的,明显到让人看不清楚。
就比如说,最近A股市场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两融余额突破2.1万亿元,创下十年新高。
一、2.1万亿背后的数字密码
最新数据显示,A股两融余额中融资余额单日暴增395亿元,创下年内最大增幅。电子、非银金融等行业融资规模均超千亿,机械设备、计算机等行业单月净买入超百亿。表面看,这是市场信心爆棚的表现。
很明显,这种情况一方面你可以认为这是市场活跃了,人气起来了,交易踊跃了。但融资从来都是双刃剑,做空的时候也一点都不含糊,并且这种新闻人人都能看到,自然谁都知道它的风险,反应就会更加快。所以要看得懂机构动作,才能做好现在的行情。
更值得玩味的是行业分布。电子板块融资规模高居榜首,这让我想起2015年那轮牛市,也是TMT板块最受追捧。但历史告诉我们,当所有人都挤向同一个方向时,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候。我用的量化系统有个"过热指标",目前电子板块已经连续三周处于预警区间。
二、牛市陷阱:为什么多数人赚不到钱
很多人以为牛市就是闭着眼睛买都能赚钱,这可能是投资中最危险的误解。我统计了过去十年数据,发现即使在最好的行情里,能跑赢指数的个股也不到一半。这意味着,如果你只是随便买只股票等着涨,有一半以上的概率会跑输大盘。
更残酷的是波动率。2019年那轮行情,最大回撤达到20%,堪比熊市水平。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波动中被洗出局。我认识的一位老股民,在2015年牛市最高点时账户浮盈200多万,最后不仅全部回吐,还倒亏30%。这就是典型的"纸上富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在于普通投资者和机构的信息不对称。机构有专业的投研团队、先进的数据系统,而我们大多数人只能靠小道消息和K线图。这就好比拿着弓箭去和导弹对打,胜算可想而知。
三、破解机构密码:数据不会说谎
那么,普通投资者就注定要当韭菜吗?未必。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具。我十年前开始使用的那套量化系统,最大的价值就是能还原市场真相。比如它有个"机构库存"指标,专门跟踪大资金的活跃度。
以最近大热的昂利康为例。表面看是创新药概念带动的上涨,但数据告诉我们,机构早在半年前就开始布局了。
用系统观察「机构交易特征」,请注意看橙色柱体,那就是「机构库存」数据,代表机构资金正在积极参与。显然,这个股票里机构提前半年,股价没涨的时候已经很积极。为什么机构会提前半年布局?因为它是维生素供应商,而维生素价格已经连续两年上涨。这就是专业投资者和散户的差距——他们看得更远,布局更早。
PS: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
如果不看好的话,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显然是不会的!
反过来看华恒生物,同样是维生素概念,但橙色的「机构库存」数据时有时无,说明记过并不积极,与前者天差地别。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牛市1+3原则"中的第一条:换股强于持股。市场永远在轮动,死守一只没有机构关注的股票,再好的行情也与你无关。
回到开篇的2.1万亿两融数据。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我给普通投资者有三点肯定是要注意的:
第一,不要被表面的热闹迷惑。
第二,学会借力。与其猜测机构动向,不如用数据说话。"机构库存"这样的指标虽然不能百分百准确,但至少比道听途说靠谱得多。
第三,保持理性,别市场一火就什看到突破往里冲。
另外牛市并不等同于无风险获利,它仅意味着投资者盈利的概率有所提升。但最终盈利的多少,取决于投资者对市场的认知水平。
要提高对市场的认知,缩小信息差距是重要途径。若无法了解对手方的交易意图,那么缩小信息差距便无从实现。
投资者可考虑调整自身的投资思路,否则可能会加剧焦虑情绪。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