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欧盟委员会突然挥出贸易重拳,对中国蜡烛加征最高70.9%的反倾销税。这一税率创下近年同类案件新高,意味中国蜡烛进入欧盟市场的成本将直接翻倍,几乎等同于关闭贸易大门。
仅宁波旷世居家用品公司以10.6%的税率幸存,其余企业普遍被课以55%以上的重税,且即日生效。对于占据欧盟市场六成份额、年出口量达17万吨的中国蜡烛产业而言,无异于一场灾难。
欧盟官方指控中国蜡烛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倾销,但调查过程充满争议。其采用巴西作为生产成本参照国,巴西蜡烛产业规模仅相当于中国几家小企业,显然有失公允。
更耐人寻味的是,从立案到初裁仅耗时九个月,比常规程序缩短近半。这种异常速度与近期中欧贸易摩擦升温同步,就在此前几天,中国刚宣布对欧盟两家银行实施反制,以回应其对中资金融机构的制裁。
欧盟选择蜡烛这一日常刚需品开刀,实则掐住欧洲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家居消费的命脉,意图以最小成本对中国施压。
高关税的代价迅速转嫁至欧洲社会。德国零售联盟率先发声反对,警告圣诞季蜡烛价格将暴涨;法国香薰连锁店陷入焦虑,其货架上近半数蜡烛依赖中国供应链,而本土工厂难以匹配中国企业的款式更新速度。
更讽刺的是,比利时、荷兰居民被曝疯狂囤积未涨价的中国蜡烛,引发消费者对政策的不满。
欧盟内部矛盾也随之暴露:波兰蜡烛厂表面支持反倾销,私下却联系中国企业寻求代工,因其自身产能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场保护最终演变为消费者买单、零售商叫苦、本土产业露怯的三输局面。
面对重税,中国企业已启动多线应对。宁波旷世等企业正筹备应诉材料,借鉴2008年青岛金王通过数据举证赢得零税率的经验;产业链进行转移,借道东南亚成为首选方案。马来西亚、印尼等地的棕榈油资源丰富,中企可通过当地换柜、申请原产地证,以合规方式规避反倾销税。
有企业测算,转口综合成本仍远低于70.9%的关税;进行市场转型与开拓,如绍兴远足蜡业研发奥运定制香薰蜡烛,以差异化设计打开高端市场;部分企业转向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或深耕国内香薰文创领域,降低对欧依赖。
欧盟这一刀看似凶狠,却割伤自身经济毛细血管。短期看,蜡烛涨价将推高欧洲生活成本;长期看,产业链转移反而加速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布局。
当波兰工厂偷偷寻求中国代工、欧洲主妇囤积中国货时,市场规律已昭示结局:贸易壁垒再高,终不敌消费者用脚投票与企业为生存迸发的韧性。欧盟若执意将蜡烛变为贸易博弈棋子,恐将点燃更多自缚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