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和岛 (ID:zhenghedao),作者:吴声(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孙允广(正和岛内容总监),编辑:韩筱卉
十年前,吴声提出“场景”的概念,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变革核心,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
智者见于未萌,十年后的今天,AI大模型让“场景”从量变跃迁为质变——“一边解构,一边涌现”,坚固的旧秩序正在被颠覆,生活的意义需要被重建。
对于AI带来的变化,吴声说:“我们看上去如此重视AI,其实还是低估了它。我们follow情绪、趋势和主流认知,甚至follow反复摇摆的观点。这意味着我们并没有做好心理建设,也没有做好对商业规律变化的认知范式转移,更没有足够的耐心去探索商业和个体的意义。
所以,这对商业社会来说,有整体和个体的变革意义,是非常需要大声疾呼的。”他呼吁商界,在这个关键的过渡期,要为AI生活做好准备。
以下是吴声年度演讲后的访谈,聊聊近10年商业社会的场景变化。
场景大会的价值:给最孤独的创业者一些微光
孙允广:吴老师每年演讲,外界都有两种声音。一种听完觉得没什么,但在我的朋友圈里,各媒体界大佬、投资人反馈都比较好。
有人写文章说,虽然有广告,但每年都是保持商业最前沿的思考,也有的说演讲是领先的、是超越的。
这算不算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很多人听懂了,能够从中提炼出普遍规律,作用于企业实践,但也有一些人没听懂,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底层价值。
吴声:是的,首先,我们不追逐热点,因为今天的热点场景实验室在三四年前就发布过。关注新物种爆炸演讲就会发现,我们对新物种的把握和判断的确是领先的。
我每年的演讲,很多人说有些案例都没听过。如果讲Netflix,我不仅会说这是我们很熟悉的流媒体订阅平台,我要讲它的变化,推荐算法和大模型的结合,这一两年Netflix的大模型应用做得非常好,这才叫预测,这是我们的价值。
孙允广:这就是“指哪儿打哪儿”和“打哪儿指哪儿”的区别。
吴声:是的,场景实验室一直在做正本清源的事。面向商业,面向新商业的创始人、从业者。我们最在意的是对新物种有商业好奇心的人。无论你是上市公司董事长,老一代的企业家、创业家,还是新生代的创始人。
昨天和媒体老师吃饭,大家说,你在做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我觉得如果把新物种爆炸这个演讲作为产品来讲,它注定孤独的。
孙允广:胡适说“孤独的人最强大。”你就是那个强大的人。
吴声:我不能说是最强大,我非常焦虑,三个多小时,不能卡壳、说错。而且,一定要讲信息的增量。今年到现场的很多前沿创业者和老师,都觉得我今年的八项预测,脑洞开得很大,有启发。
一般人说最高级的表达是深入浅出,次之不明觉厉,等而下者,是佶屈聱牙。有人说,你应该把它们融合,该严肃严肃,该调侃调侃,但在现场只能感知到你很严肃。其实,因为我觉得,只有严肃,别人才会重视。
我们是为这个时代很孤独的创业者,一点启发、一些微光,我最在意的是那些新物种的潜行者,新商业的创始人,他们真的很难。
孙允广:你想给那些新的小树苗一些阳光雨露、一些肥料。
吴声:是的,因为他们殚精竭虑,是这个时代最难的人。你想想——创业的人不配拥有生活,他们太不容易了。如果说正和岛帮助的是中国中生代,甚至是有一定成就的企业家,那么我们去帮助那些刚刚开始走上创业这条路的人,让他们少踩一点坑,少走一点弯路,多给一点资源,多给一点方法。
“一边解构,一边涌现”:解构什么?涌现什么?
孙允广:您当时讲了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一边解构,一边涌现。”解构具体是解构什么,涌现是涌现出什么?
吴声:场景在解构,旧的商业规则也在结构。那些陪伴我们很久的场景品牌,从三翼鸟到红星美凯龙,从得到App到凯叔讲故事,他们的名字没改,但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得到,它已经不是传统的知识服务品牌了,它是一个全新的构建企业和个体知识库的AI公司。这种演变对于很多公司来说,不再是“我必须是谁”的问题,而是“适者生存”,他在新的生态位里。
所以,从表面上看,在解构场景和商业模式;其实是解构旧的商业逻辑,涌现出新的场景和新的需求,就涌现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孙允广:旧世界正在崩溃,新世界加速形成。
吴声:加速形成,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
孙允广:你还有一个观点说“哲学生活方式周期的到来”。第一,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之前不是哲学的生活方式吗?第二,它们对我们的消费行为、价值观等会产生哪些影响,企业又能怎么去抓住这种变化带来的机会呢?
吴声:今天,我们熟悉的文明、生活和习惯已经被完整地解构了。这种解构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讲是非常致命的。《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一个场景,摩根·弗里曼饰演的狱友,他已经习惯了在监狱里面,出去以后他受不了。如果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工业文明到底是进化还是异化,这个很难说。
孙允广:对,到底是人驯化了小麦,还是小麦驯化了人,这很难说。
吴声:按照尤瓦尔·赫拉利的逻辑,毫无疑问是小麦驯化了人,所以人类才会在麦田旁边去盖屋定居。当然,我们更愿意这是一场双向奔赴,双向规训。
但是,为什么我说要用更高的维度去看待这场AI场景革命?因为它摧毁了很多之前我们认为亘古不变的定律。
比如,天道酬勤,这之前可能是人生信条。但现在,你越勤奋,你可能是第一个被替代掉的,我认为这个是致命的。没有什么比摧毁一个人的意义更让人崩溃,从而加速社会的崩溃。
孙允广:你认为AI时代摧毁了旧世界的秩序,进入了AI的战国时代。
吴声:它摧毁了秩序和信念,摧毁了那些我们深信不疑的信条,也在摧毁很多人的信仰。在观念层面上,的确就是AI的春秋战国,诸子百家;
从行为模式上,你可以理解是参差多样的,也可以理解是无的放矢,是没头苍蝇;从商业增长来讲,这个新的指数级的增长是更加指数级的呈现。
能源也是这样的,我们相信只有一个地球,要爱惜它,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但是如果告诉你,未来流行核聚变,能源无限,资源不再成为瓶颈,这意味着什么呢?
很多国家的资源禀赋一夜间成为废纸。一个国家的发展路径和增长模式被从文明意义上摧毁,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很多东西比我们想像得更加魔幻,但我相信,它有一定的过渡期,所以,我们要为这个过渡期做好准备。
孙允广:今年演讲中说人形机器人的“iPhone时刻”尚未到来,主要因素是什么?
吴声:今天的人形机器人,特斯拉、宇树、智元、斯坦德做得都不错。但看人形机器人的要素,关节、灵巧手、机械臂等,所有的细节准备还有很多空间。
从认知维度看还有很远的路,但是时间维度上应该在加速。比如灵巧手、机械臂、操作系统,还有本地大模型在赋予具身智能大脑,腾讯、阿里、智元都在快速地形成拼图。但是目前,距离生活化、商业化、产业化这些场景化应用,它的颗粒度还比较粗,成为解决方案的能力还比较局限。
今天主要的盈利模型还是工商业场景。比如,宇树的电力巡检、园区巡检,云迹的酒店机器人,强脑科技做医疗。这里面有三股最基础的力量,第一,硬件,工业设计。第二,软件,操作系统设计。第三,解决方案,产品设计。这三块现在是“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还没有完成长征会师。
NOW、FLOW、HERE、EGO
孙允广:今年演讲中提了四个方法论:NOW、FLOW、HERE、EGO。能不能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这4个方法论,它的底层本质是什么?
吴声:NOW,我把它定义为“此刻的连接”,这是时间的维度。在AI里,这个时间维度跟我们以前的连接不一样了。以前,腾讯经常说我负责连接一切,那是通过大量的应用、社交网络、游戏来连接。这已经很有效率了,是非常成功的连接体系。
但是,今天这种通用能力已经被泛化了,现在是随时调出又随时退出的连接,即时性很强。比如,小米、蔚来的车载应用,就是在移动智能空间里的即时连接。
未来,它比我们想的更加泛化,多场景、泛场景和全场景,每个场景都有一个增强感官,就像汽车是我们腿的增强一样。那时候,我的戒指可能正在制作和翻译PPT,眼镜可能在调整会议演讲的速度和提词器,也许明年我的演讲就有提词器了。
预训练的时候,我的智能手环已经把下面的所有行程都安排好了,要不要预定会议、要不要订咖啡等。它已经通过AI软硬件的引申和集成服务的匹配,完成连续的场景流。它是规划和预测,更是意图的识别和解决方案的部署。
所以,我们发现,连接变了,更细、更快、更压缩、更加没有摩擦。
孙允广:商业总是向最小阻力的方向发展,和市场经济一样。
吴声:对,大的逻辑没有变化,但几乎所有我们能想象到的连接方式,都在接受这样的格式化,这个格式化就是NOW。
再说HERE。现在我们在一起,你用你的智能手表给别人回了一个消息,你到底是跟我在一起,还是跟他在一起?这没法区别,因为真正做决定的是我们的注意力。
有本书叫《注意力商人》,是台裔美籍学者吴修铭写的。他从社交网络角度来定义注意力,原来的注意力通过数据的采集和挖掘,清洗建模,再反向变成推荐,形成个性化适配。现在不是这样了,在任何时候,你的注意力变化我都有解决方案,要么牵引它,要么匹配它。
很显然,今天HERE的意义,不在于它是物理空间还是硅基空间、内容空间还是零售空间、线上还是线下、是电商还是直播。HERE是注意力的流动之地,我们选择的是注意力的最大公约数。
我举个例子,我亲戚的小孩喜欢在线和别人一起打游戏,有次在他家吃饭,他在屋里大喊大叫,我说怎么了,他说在打游戏呢。我挺受触动的。请问,他在我一墙之隔,还是千里之外?
孙允广:既是一墙之隔,也是千里之外。
吴声:更是千里之外,那个瞬间我与他是物理位置的一墙之隔,更是注意力的千里之外。以前的互联网连接步骤多、断点多。现在不存在了,随时接驳,随时切换,而且关键没有成本。
再说FLOW,俘获注意力,催生并创造心流。
你想怎么定价都可以,千金难买我乐意。我虽然很穷,但我一定要去为北京国安打call;我即使很富,我也要为北京国安打call。
到底是因为苏超而穷游一次,还是为了一次穷游而选择苏超,这很难说,但这不重要。苏超一场的票价也不高,就看是否抢得到,这叫演唱会经济。像WAKUKU、LABUBU这叫情绪商业,我反而关注FLOW本身的AI周期曲线。
最后,EGO就是AI的核心,没有独特性,在AI周期里荡然无存,连成为分母的资格都没有。从商业角度,希望能形成一种DTC能力,C是Direct to community,不是面目模糊的customer,圈层偏好定位更加精准,更加热爱驱动的社群成就品牌,每一个小品类都是庞然大物。
这4种方法,提供了一些视角,能够让创业者理解游戏规则的本质,怎么看待平台、技术、员工、成本、数字人和商业模式。
行动起来,路就在脚下
孙允广:企业或创业者,怎么用好这4个方法?
吴声:《哪吒》里申公豹的那句名言,“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破坏总是容易的,做评论家总是容易的。但是“建”是很难的,意义重建核心是“建”,前提是重新认知这个意义。对过去的总结是容易的,因为知道它原来是什么,但未来是一团迷雾。
其实,你只需要迈出这一步。
前不久,我帮朋友联系一位比较资深的心理老师,微信上讲的一句话对我启发很大。他说,“我们很多人总是停留在想,很难去行动。”
那怎么办?
要形成新的反馈机制,行动辅助治疗。当你说晒太阳,就去晒太阳。比如说企业经营面临一百个问题,其实你只要一动,五十个问题就解决掉了,就是这么简单。
今天,你就是要行动。当你行动了,就已经云开雾散了,然后你再去调整。
在整个商业变革和个体思考里,认为意义重建,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圣目标和庞大工程,但事实上,路就在脚下,是具体而为的点滴和细节。
孙允广:行胜于言,先开枪后瞄准。
吴声:对。还有一个核心,用你的生活习惯来改造它。比如,现在很多人做事业没有那么大的企图心了。请问,还有多少有目标、有野心、有企图心的人?
孙允广:现在确实少了。
吴声:有企图心的人一定是行动力很强的人,他在行动里创造热爱、保持乐观,也在行动里,让自己的兴趣形成小宇宙。所以,今天最重要的是建设自己的小宇宙。
意义重建的核心没那么复杂,你喜欢钓鱼还是养花、摇滚还是机车、书法还是电影、阅读还是手工?真正找到一些你的无用之用,这也是我们讲的哲学生活方式之一。
孙允广:沉浸在一件事情中,享受这件事情,捕获注意力,产生心流。
真正地去思考人之为人
孙允广:你提出“算法休假的AI伦理,无AI的必要性。”这个怎么理解呢?这是不是对过度技术的反思,其实是要回归生活本身。咱俩之间的对话,让算法先暂停,专注于回归现场本身、人心本身,是这个意思吗?
吴声:我觉得这是一面,这一面很重要。还有另一面,因为意义系统变了,我们要开始把AI当作水、空气和土壤来理解。其实你会发现,它已经成为生活中须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整体的大变革里,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AI是我们的水、空气和土壤,你爱它不爱它,你都没有拒绝的理由,正因如此,我才提出来叫“无AI的必要性”。
就像以前我们经常讲戒断,凯文·凯利说未来富人最大的奢侈就是避开AI。身边全是真人,没有AI,你就是富人了。这其实是一种新的意义评价标准和价值的评估体系。
很多人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比如,在养老院里的第六年,老人被AI护理机器人护理和专业的护工护理,哪个成本高?前者会高很多。
但是,我是“牛马”,可不可能有天把手机关掉,老板找不到我,我跟家人在徒步,或者我在阳台冲一杯咖啡,泡一杯茶,哪怕看一部小说,刷一部我喜欢的剧?
其实,它在告诉我们何为价值,何为奢侈,何为热爱。所以我讲算法休假,其实是在讲我们自己加速涌动的东西。
我们随时随地都在被AI包裹、渗透、异化,我并不是悲观,我们相信安全和对齐的人工智能,甚至我相信有爱心和同理心的人工智能,我相信可理解的生命和可训练的审美不完全是坏事。
但是有时候,我可能需要的是听到那个“人”的声音,不解决问题,却是我最大的治愈。这叫哲学生活方式,我所有的预测都指向这一条,存在主义商业。
今天,我们恰恰要真正地去思考人之为人。
在更长的人类文明演进周期里,商业应该扮演更加明亮的角色,帮助我们穿越长空。我觉得它有这样的决策价值和社会责任,它更是意义系统的工具和方法论的本位使然。
但是,这样明亮的商业是不是成为共识?在今天这种追求极致效率的社会中,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是不是第一性原理?这是一个问号。
所以我说,如果更多的人看到了创造新商业价值的机会,创造更多应用场景,技术向善和AI向善。我们才能够对这种明亮的乐观保有真实的期待,它的step by step是可见和可视的。
孙允广:对,不是自己活得好,把别人都卷死。所以,在新的场景中,企业重要决策和行动方向还是围绕着“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本身。
现在,新物种不断地涌现,怎么才能不断地进化,不被淘汰呢?
吴声:我这次讲的就是要坚持自己的场景禀赋。就是你的Know-how,你的独特性,你的EGO。坚持这一点,我认为必须上升到哲学,我们相信我们真的是天选之子,我们相信我们真的是且待老僧伸伸脚的那个老僧,我相信真的是非我不可。
孙允广: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你要相信你编织的那个网。
吴声:对,而且你要相信你作为人,人有人的用处。
“我”很重要。王小波讲,“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标准,我认为,任何一个短句都是现在的人无法企及的目标。
孙允广:是的,这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要建构与“我”有关的东西,回归人的价值主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和岛 (ID:zhenghedao),作者:吴声(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孙允广(正和岛内容总监),编辑:韩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