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盛夏时节,黑土地上绿意盎然,处处涌动着蓬勃活力。7月中旬,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跟随中宣部组织的“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深入吉林省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松原、延边等地,围绕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对外开放、先进制造业发展、产业协同推进、农文旅融合创新、光电信息产业突破等核心主题展开实地采访,用“点、线、面”结合的立体视角,深度挖掘吉林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鲜活实践,系统揭示推动吉林省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密码”,生动记录新时代吉林振兴发展的铿锵足迹。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孙兆
2025年7月中旬,当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踏上东北的黑土地时,这片土地上涌动的发展热潮便扑面而来。
在中国一汽的智能车间内,机械臂划出的精准弧线折射出老工业基地的智造升级;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的生产线上,一列列“银龙”般整装待发的高铁列车,彰显着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硬核实力;在吉林化纤集团的生产基地里,碳纤维丝束闪烁的科技光芒,标志着新材料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些扎根吉林省的龙头企业,恰似区域经济版图上的音符:它们既驱动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共进,又浸润于白山松水的地域文化土壤,在产业跃升与文化传承的交织中,奏响了协调发展的时代强音。
中国一汽红旗繁荣厂区焊装车间
01
中国一汽:产业集群领航者
汽车产业是吉林省第一支柱产业,中国一汽更是发挥着核心引擎作用。随着吉林省提出“长春国际汽车城”概念,明确了构建以长春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都市圈。在这一概念的引领下,中国一汽发挥龙头作用,带动了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四平市、辽源市等纷纷围绕汽车产业打造“配套集群”,从零部件制造到整车生产,从研发设计到售后服务,形成了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条。
位于四平市的吉林世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浙江世宝的全资子公司、中国一汽的核心供应商,该公司专注于乘用车与商用车转向系统及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
“当下是汽车配套企业发展的最佳时机,尤其是立足吉林省发展,更有优势。”吉林世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裕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公司发展依托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同时,凭借着区位优势和持续的技术创新,公司与中国一汽的合作日益紧密。
富奥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持续开展技术创新,不断满足汽车行业升级的技术需求,在这里,“退役”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被赋予“第二次生命”。作为中国一汽战略布局的电池回收利用业务主体,公司还致力于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全生命周期生产运营和价值创造。
富奥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总监高福贺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节能减碳是公司自成立之初就确立的核心发展要求,也是响应中国一汽“双碳”要求的重要一环。公司的储能系统已广泛应用于自身工业园及一些用能大户,结合光伏应用,可推进绿电应用进程。同时,公司还开发太阳能路灯等其他绿色节能产品。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作为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之称的公主岭市依托长春以及中国一汽的地缘、产业等优势,持续推动与长春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步做大做强汽车配套加工产业,深度融入产业带。数据显示,公主岭市依托“1369”战略,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超500亿元,跃居吉林省县域第一。
中车长客国铁事业部调试产线
02
中车长客:轨道交通领域创新先锋
在轨道交通领域,中车长客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多年来,中车长客始终专注于轨道交通装备的研发与制造,不断在技术上实现突破。
从早期的普通铁路客车到如今的高速动车组,中车长客见证并推动了中国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在高速动车组技术方面,中车长客更是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作为我国地铁、动车组的“摇篮”,中车长客搭建了动车组、高档客车、城际、市域车、地铁列车等9大产品平台30个主型产品,其研发的复兴号系列动车组,以高速、安全、舒适等特点,更是成为了中国高铁的标志性产品。
而在智能化技术应用上,中车长客同样走在了行业前列。其推出的智能列车,配备了先进的列车控制系统和智能运维系统。列车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列车的自动驾驶,根据线路情况和运行计划自动调整车速、启停等操作,大大提高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准点率。此外,智能运维系统通过安装在列车各个部位的传感器,实时采集列车的运行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列车的设备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故障预测。一旦发现潜在故障隐患,系统能够及时发出预警,提供维修建议,可有效降低列车的维护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率。
中车长客流程与数字化部副部长关吉瑞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中车长客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轨道交通制造企业和动车组链主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肩负着拉通上下游的责任。为此,中车长客还向下游搭建了供应链管理平台,目前已打通近六十家企业的供应链,这些企业将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数据与中车长客同步,中车长客也向供应商提供自身的订单情况、生产设计线索等信息。通过这种双向数据交互,双方能实时获取商机和线索,中车长客也能更好地掌握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与状态,以便进行寻源选择和管控供应商生产设备的质量。”
从装备支撑到数智驱动,从供应链深度融合到全球市场广阔布局,中车长客的每一步转型与跨越,都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从“制造”到“智造”升级的生动诠释。中车长客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也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赢得了国际声誉,推动了中国轨道交通技术走向全世界。
吉林化纤集团生产车间
03
吉林化纤集团:“一根丝”带动“大产业”
“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那么粗,强度却是钢的7—9倍。”在吉林化纤集团展厅内,吉林化纤集团副总经理孙小君说道:“看!这就是被誉为‘黑色黄金’的碳纤维,一束35K的碳纤维,能拉动4吨多重的叉车。”
质量轻、强度大、性能佳,纤细的碳纤维,已在很多领域大展身手。在吉林化纤集团展厅内,不仅有碳纤维制成的滑雪板、网球拍、钓鱼竿、自行车等户外用品,还有风电叶片、无人机螺旋桨叶片、汽车引擎盖等工业产品。
从汽车到丝线,工业革新步履不停。地处“北国江城”吉林市的吉林化纤集团,是一家有着近60年历史的老国企,是聚焦人造丝、腈纶纤维等领域的传统制造业企业。近年来,吉林化纤集团坚持碳纤维产业链一体化开发,通过升级替代、产业链替代、进口替代、靶向替代,深度开发应用场景,促进产品全面升级。
“我国碳纤维一度大量依赖进口,很多时候有钱也买不到产品。我们下定决心从0到1进行研发。”吉林化纤集团党委副书记王宏回忆道,吉林化纤集团于2006年成立了碳纤维研发团队,耗时数年,终于突破了技术难关,2012年实现国产碳纤维原丝规模化生产。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为了实现产业升级,吉林化纤集团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源。一方面,吉林化纤集团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与国内多所高校的材料科学专业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开展高性能纤维材料的研发项目。通过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吉林化纤集团内部组建了专业的研发团队,针对碳纤维、生物基纤维等新型纤维材料进行重点研发。
“一波才动万波随”。吉林化纤集团的转型发展,不仅带动了自身的发展壮大,也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其带动下,周边形成了一批围绕高性能纤维材料的上下游企业。从原材料供应到纤维生产,再到纤维制品加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一些企业专注于为吉林化纤集团提供生产碳纤维所需的原材料,保障了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另一些企业则利用吉林化纤集团生产的纤维材料,加工制造各类高性能的复合材料产品,进一步拓展了产品的应用领域。
“下一步,长春市将坚持以实体经济为‘发力点’,做强工业经济‘主引擎’,用产业和科技融合创新加速新质生产力生成,全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长春市工信局副局长宋绍忠说道,长春市将更加注重多元化主导产业培育,努力让以高端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长为长春工业强劲的动力引擎。
中国一汽、中车长客、吉林化纤集团等龙头企业,以产业引领为核心,在构建集群生态、突破技术壁垒、深化转型升级中持续激活发展动能,不仅为吉林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更通过未来协同融通的乘数效应,推动吉林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效跃升”跨越,为东北全面振兴注入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企业供图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