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吃的是麻六记,其实不过是代工“盲盒”
创始人
2025-08-06 21:23:44
0

如今市场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许多消费者以为自己品尝的是备受瞩目的麻六记美食,然而实际上,他们吃到的或许只是代工而来的“盲盒”。麻六记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口碑吸引了众多食客,然而在供应链的某些环节,可能出现将生产委托给其他厂家的情况。这就导致消费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却不知背后的生产并非完全由麻六记自身完成。这种代工“盲盒”现象,既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惊喜,也可能引发对食品质量和品牌信誉的担忧,需要企业在保证品质的同时,更加透明地向消费者展示生产过程。


一场看似孤立的食品安全事件,正在牵出中国整个新消费赛道中的治理短板——贴牌代工。

 

近日,麻六记270g规格酸辣粉被曝粉饼发白、发霉,且有一股刺鼻味道。随后,多地消费者反映开市客下架麻六记酸辣粉。有消费者向媒体反馈,开市客下架麻六记,或与其产品质量有关。


7月27日,作为麻六记产品代工厂的四川白家阿宽食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麻六记部分批次酸辣粉产品召回的声明》称,主要原因是生产过程中消杀环节存在不足,可能导致部分产品受环境细菌污染,出现湿粉饼保质期缩短或霉变。7月28日,麻六记公开发表声明向消费者道歉,称全力推进退货及妥善的补偿方案。

 

麻六记酸辣粉事件远非一次普通质量风波,而是暴露出整个食品供应链中的治理漏洞——当品牌方、代工厂与零售商构成一个三角链条,任何断层都可能成为食品安全危机的爆发点。

 

为何多个品牌共用的代工体系,一出问题就是行业级灾难?为什么治理写在合同里,却落实不到工厂车间?又是谁在承担这场信任崩塌的代价?

 

两次出卖消费者:品牌端“漂绿”,生产端“失守”

 

回顾麻六记酸辣粉的危机爆发路径,可以清晰看到品牌方曾两次试图“混淆视听”。

 

第一次,是成分信息的标签与实际内容不符。2023年3·15期间,中国食品安全网指出麻六记以“红薯粉”为宣传点进行售卖,但实则掺杂价格更低的木薯粉、蕨根粉,并添加虽合法但长期风险未明的硫酸铝铵(俗称明矾),涉嫌“成分漂绿”,引导消费者误以为产品更健康、原料更优质。

 

第二次,则是这次,2025年6月爆发的大规模产品霉变。事后调查显示,代工厂四川白家阿宽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消杀不足,部分产品受环境细菌污染,直接导致多地Costco消费者投诉产品质量问题,造成产品集体召回和门店下架。

 

其中,更令人诟病的是品牌方的治理失位:麻六记并未第一时间发现和披露问题,而是由消费者爆料、Costco主动召回、代工厂率先发布道歉后,才在事件发酵一段时间后被动响应。品牌方既未第一时间发现,也未主动披露,用“被动响应”替代治理行为,暴露出“监管完全依赖外包厂商”的治理真空。

 

值得警觉的是,白家阿宽这家代工厂并非只有麻六记一家客户。据公开资料,四川白家阿宽食品除为麻六记生产酸辣粉外,还为李子柒、三只松鼠、百草味等品牌代工。

 

这种“多品牌共线代工”模式背后,其实运行着一套脆弱的制度生态:

 

一是多品牌有较大可能共享同一套原料采购、生产人员、质量控制机制,导致代工厂对多个品牌之间的标准差异无法完全区分;


二是品牌方的驻厂监管大多停留在签约标准和抽检层面,缺乏现场实时数据、考核机制、责任追溯,当代工厂问题发生时,品牌无法及时识别、介入甚至止损;


三是品牌方往往只需写明“委托生产”,但真实的生产厂商、地点、具体生产批次较难被外部追踪。

 

这意味着,当白家阿宽一家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不只是麻六记会暴雷,任何使用同条生产线的品牌都可能受到质疑。而信息不透明的结果是,消费者看似购买的是某明星主理品牌,实则吃到的是无法监管的代工“盲盒”。

 

代工贴牌成ESG治理“裂口”?

 

回溯历史,诸如来伊份等同样以代工模式为主的食品品牌在近年来也多次陷入食品安全争议。今年5月,多家媒体报道江苏一位消费者连续发布视频称,其在来伊份门店购买的蜜枣粽中吃出疑似“带血创可贴”的异物。

 

作为A股上市公司,来伊份有3600+门店遍布全国百余座大中城市,旗下嗨吃无骨、伊天益袋等近千款零食曾深受消费者青睐与厚爱,但仍然因代工治理漏洞酿成食品安全危机。


需要指出的是,代工经济并不天然是风险,其本质上是一种效率优先的商业组织方式,允许品牌方专注于市场、设计与渠道,把生产交由他人完成。但在ESG语境中,它造成了一个关键问题:治理责任与价值分配相脱节。

 

在传统公司治理理论中,谁拥有控制权,谁就必须承担监督义务。但代工模式下,品牌拥有溢价能力与消费者信任,却将生产风险转嫁给无法在市场发声的代工厂,形成“道德外包”结构。这意味着,即使环境污染、劳工侵权或食品安全事故出现在供应链下游,公众仍将品牌方视为责任主体,而品牌在制度上却未必具备干预与治理的动力或机制。

 

品牌方看似无过,但实质上控制了产品定义、利润分配和原料采购等关键决策,理应承担ESG实质性责任。

 

代工治理“裂口”的另一个风险,在于其隐性网络结构会将单点风险扩散为系统性危机。以食品产业为例,许多网红品牌并不拥有自建工厂,而是依赖“同厂代工”的通用模板——某一食品工厂可能为多个品牌同时代工。由于监管资源有限,这些代工厂往往以最“中间”标准运营,远未达到优质标准。

 

这会导致两个后果:

 

第一,一旦某一品牌因同厂产品出现问题而曝光,舆论对其他共线品牌也会产生信任危机(例如白家阿宽与麻六记事件,连李子柒、三只松鼠等未涉事品牌也被牵连)。

 

第二,这种模式缺乏“最小污染单元”,即一环崩坏可导致整条品牌链受损,无法“切割止损”,形成系统性信任缺口。


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当前很多消费品牌其核心竞争力并不在制造,而在流量与营销。这种“轻资产+强叙事”路径,导致其在组织结构上普遍缺乏生产监管的基因。

 

部分品牌甚至采取平台模式运营:它们不对产品做全生命周期把控,仅作为IP或品牌转授权方,合同关系也不涉及监督责任。这种现象导致治理责任难以界定,即便事故发生,也可能陷入推诿循环。

 

从法律与ESG标准视角看,这种治理缺位正在成为企业非财务风险的主因之一。例如,根据《全球报告倡议(GRI)》的供应链标准,企业必须对其“有重大影响的上下游环节”承担可验证监督责任,这一原则在代工模式下往往遭到践踏。

 

食品安全不是良心工程,而是治理工程

 

麻六记事件无疑警醒了整个行业,贴牌代工如果不纳入品牌ESG治理框架,将成为食品行业最大的“灰犀牛”。

 

从ESG角度看,要破解这一治理“裂口”,品牌可在以下维度实现“协同治理”——

 

品牌方责任明确化:ESG治理中需强制披露供应链分级管理体系,明确代工厂审核、抽检、惩戒机制;


构建“ESG共治协议”:与代工方签署包括碳排放监控、劳工标准、工艺数据上传、第三方审计等内容的合规治理协议,纳入绩效考核;


打通“生产数据可视化”:利用IoT、AI等技术,建立车间级ESG数据上链机制,实现品牌方对代工厂的“软监管”;


设立“代工风险储备金”:参照保险逻辑,品牌为代工安全设置预提金,用于事故应急、赔偿及改造。

 

过去人们常说食品安全靠“良心企业”,但今天必须承认的一点是:仅靠良心,不足以构筑消费者信任的治理体系。

 

麻六记本次风波不是个例,而是一次代工模式下治理能力错配的外显。越是新消费品牌,越不能把重营销、轻治理当作战略捷径。

 

企业的长远增长,靠的不是一次次流量爆款,而是一套经得起公开审视的公司治理能力。


文章标题:你以为你吃的是麻六记,其实不过是代工“盲盒”

文章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661988.html

阅读原文:你以为你吃的是麻六记,其实不过是代工“盲盒”_虎嗅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