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行业的风向,变了
创始人
2025-08-06 10:22:47
0

嵌入式行业的风向,变了。曾经,嵌入式系统以其在各类电子设备中的广泛应用而备受瞩目,稳定且高效的性能是其核心优势。然而,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行业风向悄然转变。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崛起,对嵌入式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嵌入式行业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功能实现,而是要紧密融合这些前沿技术,实现智能化、网络化的升级。这意味着嵌入式工程师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这一变化,在新的风向下引领行业的发展。


要说嵌入式行业有多卷,想必工程师都有体会。时间来到下半年,今年厂商依然在不断“飙车”,疯狂迭代。


接下来,EEWorld就来盘点一下今年嵌入式行业的技术风向。


RISC-V MCU,快速崛起


华为海思近期发布了Hi3066M与Hi3065P两款RISC-V芯片:Hi3066M是针对家电端侧智能化需求设计的嵌入式AI MCU,使用海思自有RISC-V内核,内置eAI引擎,支持200MHz主频、64KB SRAM和512KB内置Flash;Hi3065P是针对家电、工业等领域设计的高性能、大存储实时控制MCU,使用海思自有RISC-V内核,支持200MHz主频,支持64KB SRAM和最大512KB内置Flash,可支持客户产品功能持续迭代和算法升级。



由此可见,RISC-V已经成为海思下一个战略支点,“备胎计划”或已上路。近期海思还发布了一系列自研芯片,包括Cat 1、ADC等。


沁恒作为RISC-V领域老玩家,一直被工程师所关注,因为开发者较多,碰到问题也可以快速解决,同时“青稞RISC-V+接口PHY”全栈研发模式在推动RISC-V应用落地上具备原生优势。


最近,沁恒的双核RISC-V MCU CH32H417是其主推产品。CH32H417基于青稞RISC-V5F和RISC-V3F双内核设计的互联型通用微控制器,集成USB 3.2 Gen1控制器和收发器、百兆以太网MAC及PHY、SerDes高速隔离收发器、Type-C/PD控制器及PHY。



先楫的RISC-V MCU在国内口碑非常不错,这家公司最近主推产品是高性能产品HPM6P00。该系列旗舰产品HPM6P81内置RISC-V双核,主频达到了惊人的600 MHz,支持多达32路高分辨率PWM输出,配备4个独立16位ADC(多达32个模拟输入通道)和8个高速模拟比较器,并集成Σ∆数字滤波、硬件电流环等高精度运动控制模块,满足严苛控制应用需求。



RISC-V MCU上车,也是近期关注的热点。此前,英飞凌宣布将引领汽车行业采用RISC-V,计划未来几年推出基于该架构的全新汽车微控制器系列。该系列将纳入其成熟的AURIX汽车微控制器品牌,以扩展现有基于TriCore(AURIX TC系列)和Arm(TRAVEO系列、PSOC系列)的产品组合,覆盖从入门级到高性能的广泛汽车应用,范围超越当前市场现有产品。此外,英飞凌作为RISC-V标准化的重要推动者,正积极布局RISC-V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与生态建设。


EEWorld得知,ST目前也在观望RISC-V在MCU中的机会,有相关计划的话会及时向市场披露相关的信息。此外,ST也在观望在中国本地生产汽车MCU的机会,40nm在中国生产技术上完全可行,ST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


汽车MCU,开启存储革命


对汽车MCU来说,eNVM至关重要,它用于存储车辆的关键代码和重要配置数据。不过eFlash局限也很明显,比如,可重写次数太少,随着每次写入和擦除周期,浮栅NOR单元中隧道氧化物会退化,漏电会增加,从而加速eFlash老化。


更重要的是,eFlash基本锁死了MCU制程迭代的路。因为eFlas晶体管构造特殊,28nm以下eFlash需要的掩摸层数太多,很难实现微缩化。加之eFlash超过40nm可靠性会受到存储单元、外围晶体管、金属互连限制,随着晶体管器件中和金属互连之间的氧化膜越来越薄,瞬态介电击穿(TDDB)寿命严重下降。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如今汽车MCU开始应用下一代eNVM技术。其中分为三条路线——包括相变存储器(PCM)、阻变存储器(RRAM)和磁阻存储器(MRAM)。


PCM(相变存储器):ST最近推出内置xMemory的Stellar系列汽车MCU,其PCM基于28nm与18nm FD-SOI(全耗尽型绝缘体上硅)工艺,其存储密度可达竞品两倍以上。


意法半导体汽车MCU事业部高级总监、事业部战略办公室成员向EEWorld解析,PCM的优势包括五点:1.PCM提供同类最小存储单元,可在尽可能小单位面积实现以往一倍以上的信息存储信息量提升;2.PCM可在不改变成本情况下,将整体存储容量提升一倍;3.拥有强大耐高温和耐辐射性能,甚至可在165℃结温之下稳定运行;4.能在恶劣工况之下也保持较低功耗;5.PCM非新技术,从二十年前至今技术成熟度已经非常高,ST已经研究PCM多年,因此非常安全可靠。



MRAM(磁阻存储器):NXP最近推出了全球首款16nm FinFET+MRAM MCU S32K5,作为一款区域控制器,它既可以集成所有实时控制功能,也能用作区域聚合器或网关。


恩智浦半导体资深副总裁兼汽车微控制器总经理Manuel Alves向EEWorld表示,MRAM具备独特的优势,一是写入和编程速度极快,比闪存快10倍,可快速运行,二是耐久性强,能实现100万次写入,不仅可存代码,还能用于数据存储,灵活性高,便于数据收集和跨区域存储。



RRAM(阻变存储器):Infineon去年发布采用台积电28nm的AURIX TC4x系列MCU,并引入RRAM。采用新一代TriCore 1.8架构,主频达到500MHz,搭载PPU并行处理单元。


Infineon认为,与NOR Flash相比,RRAM驱动程序简单,其在重写内存之前不需要擦除命令,同时还支持字节粒度写入,大大简化了驱动程序设计,更少的命令和内存操作也有助于RRAM技术固有的功率、性能和耐久性优势;与EEPROM相比,RRAM具有更快的写入速度和更高的密度,使其适用于需要频繁更新数据的应用,例如数据记录;与MRAM相比,RRAM的运行功率效率更高,提供了性能、功率和成本的均衡组合。



AI MCU,要卷疯了


随着AI大模型发展,现在几乎每家厂商都会推出带有NPU的MCU产品,同时加大对于软件还有模型上的投入。


STM32几乎是每个工程师必会的产品之一,目前ST(意法半导体)正在加大对于边缘AI的硬件加速、优化软件栈、安全功能以及从边到云几大趋势的投入。


硬件上,STM32N6是其主推产品,NPU方面采用自研Neural-ART加速器,频率达到1GHz,算力达到600 GOPS,平均性能3 TOPS/W,而在CPU上,Arm Cortex-M55@800 MHz引入Arm Helium向量处理技术为标准CPU带来了数字信号处理(DSP);此外,ST曾向EEWorld透露,计划在Stellar P和G的产品当中进一步集成NPU功能,并在此后公布详细的计划。


软件上,ST提供Edge AI-Core、Edge AI Developer Cloud、STM32Cube.AI、NanoEdge AI Studio、AI for OpenSTLinux、StellarStudioAI、AIoT Craft、MEMS Studio、MLC/ISPU模型库等。



Infineon(英飞凌)在2024年登顶全球MCU榜首,在AI上的战略也是软硬件两手抓。


硬件上,英飞凌新型PSOC Edge E8x MCU系列设计成为首家达到嵌入式安全框架PSA4最高认证要求的产品,所有PSOCTM Edge E8x微控制器均采用具有安全启动、密钥存储和加密操作功能的片上硬件隔离飞地。其中,PSOC Edge E83和E84内置Arm Ethos-U55 NPU处理器,E81则采用Arm Helium DSP技术和英飞凌NNLite神经网络(NN)加速器。


软件上,Infineon在2023年收购了Imagimob,并于2024年推出边缘AI软件解决方案品牌DEEPCRAFTTM,其可与ModusToolbox一站式完成数据采集及预处理、模型训练、优化以及部署的全过程。英飞凌提供了多种开箱即用的模型,最新模型包括声源方向检测模型、表面检测模型、工厂报警检测模型、手势检测模型、跌倒探测模型等。



NXP(恩智浦)在端侧AI上的战略是以高度集成硬件、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为核心,强调功能安全、低功耗和可扩展性。NXP认为,Agentic AI已经来到了边缘,自主边缘(Autonomous edge)是接下来行业发展的下一步。


这几年,NXP越来越强调解决方案的概念,而很少提及单个产品,虽然如此,其产品升级幅度依然很大。NXP的eIQ Neutron 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已经覆盖MCU、跨界MCU、应用处理器三大系列,尤其是其在去年底推出的跨界MCU i.MX RT700,提升幅度非常之大,可以说是“降维打击”。相比上一代产品,其在边缘提供高达172倍的速度提升和119倍的节能,同时功耗比上一代产品降低了30~70%。i.MX 9系列处理器也集成了Neutron NPU,支持从基本推理到复杂的多模态AI应用,包括eIQ AI开发套件,用于优化AI模型的性能和效率。



瑞萨这几年在MCU领域一直走得比较快,产品更新频率也很高,比如率先使用M85、M55之类的内核。在边缘AI MCU上,最近性能极为强大的RA8P1开始正式发售,其将1GHz Arm Cortex-M85和250MHz Cortex-M33 CPU核心、与Arm Ethos-U55 NPU相结合,实现了业界最高等级的7,300 CoreMark CPU性能以及256 GOPS AI运算性能。



TI的C2000作为经典MCU,也在不断升级,去年年底,C2000也终于开始拥抱NPU——发布TMS320F28P55x系列(简称F28P55x系列),可实现高精度和低延迟的故障检测。F28P55x实时内核采用C28x系列的32位150MHz DSP MCU,NPU具有600~1200MOPS能力。通过NPU,与软件实现相比延迟降低了5~10倍。此外,在集成NPU上运行的模型通过训练学习并适应不同环境,可以帮助系统实现超过99%的故障检测准确率,从而在边缘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ADI在过去两年也很强调边缘AI的概念。比如MAX7800X系列MCU由两个微控制器内核(ARM Cortex M4F和RISC-V)与卷积神经网络(CNN)加速器构成。最近,ADI和Antmicro共同开发的AutoML for Embedded,现在作为Kenning框架的一部分提供,Kenning框架是一个与硬件无关的开源平台,用于在边缘设备上优化、基准测试和部署AI模型。AutoML for Embedded旨在让从嵌入式工程师到数据科学家的每个人都可以访问、高效和可扩展边缘AI。



国芯科技推出基于RISC-V架构的端侧AI MCU芯片CCR4001S采用公司自主开发的RISC-V内核CRV4H,主频230MHz,集成了一个0.3 TOPS@INT8算力的神经网络处理单元(NPU),专门用于加速AI任务。



存算一体,下一场革命


冯·诺依曼计算架构已经很多年了,其正面临“存储墙”和“功耗墙”两大瓶颈。新型存算一体芯片就被视为后摩尔时代突破冯·诺依曼架构瓶颈的重要技术方向之一。


这恰好与AI时代MCU面临的问题相同:“如何在严格控制功耗、成本与体积的情况下,集成足够的算力来满足边缘AI推理需求?”


苹芯科技日前发布了一款基于存算一体的NPU IP核PIMCHIP-N300,可完美满足MCU级芯片对低功耗、低成本的需求,解决传统MCU无法高效运行AI算法的难题。其采用SRAM存内计算技术,在28nm工艺下将计算核心能效比提升至27.3 TOPS/W,而在22nm工艺下可实现1~2mW超低功耗待机,为智能穿戴、AIoT设备提供了“Always Online”的AI能力。


此前,EEWorld从一些厂商分享中得知,正在布局下一代具有存算一体技术的MCU产品。


总之,从目前存算一体芯片应用情况来看,的确能够为端侧AI带来功耗上的优势。如果将存算一体与MCU结合,或许让MCU既能运行高负载的AI算法,又能拥有极低的功耗,同时为MCU厂商节省了宝贵的芯片面积资源,应对碎片化、个性化场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子工程世界 (ID:EEworldbbs),作者:付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