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朝,一位致力于传承与创新的匠人。他将福州非遗礼饼推向了非洲的舞台,让这传统的美味香飘万里。
在他的努力下,福州非遗礼饼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口感,在非洲赢得了广泛的喜爱。他精心挑选优质的食材,遵循传统的制作方法,每一块礼饼都凝聚着他对非遗的热爱与坚守。
通过不断地推广与交流,陈学朝不仅让非洲人民品尝到了福州的特色美食,更让他们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他用自己的行动,架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让福州非遗礼饼在非洲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陈学朝展示刚刚出炉的小箬礼饼。
凌晨时分,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照进闽侯小箬乡小箬村,学朝礼饼店已升起袅袅青烟。从木炭起火,到面皮反复揉压的“筋道魔法”,再到烤制时三次精准翻面的“火候哲学”,每一道工序都暗藏着陈学朝这位老匠人三十余年的非遗技艺密码。日前,记者采访了他。
走进学朝礼饼店,十余名工匠正分工协作:揉面、包馅、撒芝麻、压模、烘烤……空气中弥漫着麦香与炭火香的独特味道。店铺主人、市级非遗小箬礼饼制作技艺(闽侯县)代表性传承人陈学朝介绍,一块重约0.5公斤的礼饼需经蒸煮、揉面、包馅等十余道工序,仅馅料便有甜咸两味:甜馅以肥肉丁、冬瓜糖、花生、黑芝麻为主,咸馅则用葱花、香料替代糖料,每饼馅料达400克,真材实料可见一斑。
陈学朝告诉记者,作为家族第三代传人,他的技艺源自祖父与父亲。据悉,小箬乡在繁盛的货物中转贸易中催生出独特的礼饼文化——这种高能量、易保存的传统糕点,因商旅人员传播而声名远播,成为闽江流域一道极具地域特色的美食。陈学朝自小就十分喜爱吃礼饼,从17岁开始学习制作传统礼饼,如今已经37年了。
“面百揉、料干捣,皮馅胀润且筋道;两重火、三转身,火艺火候学问高。”陈学朝念起工艺口诀。他强调,手工炭烤是礼饼灵魂所在——上下双层炭火慢烤,需在15分钟内反复翻面三次,方能成就“皮薄如纸、外酥里嫩、甜咸交融”的独特口感。机器生产虽快,但炭火烤出的香气是电炉替代不了的,这也是他始终坚持传统炭烤的原因。
尽管店铺位于乡间,但学朝礼饼店制作的礼饼始终供不应求。据不完全统计,他们一年生产并经线上线下销售出的礼饼达到了约160吨。
如今,25岁的儿子陈建光在陈学朝的指导下,已经作为第四代传人继续传承这项传统技艺。为适应年轻消费者“尝鲜”“健康”的饮食需求,父子俩尝试将传统与现代融合。陈学朝告诉记者,他和儿子经过市场调研后发现,芋泥、紫薯、肉松、榴莲等食材深受年轻群体喜爱,遂共同研发创新口味。经过反复调试,这些“网红食材”与传统礼饼意外契合,新品类上市后广受好评,销量很好。
今年5月,陈学朝还与非洲福建商会成功“牵手”,通过协议订单,900公斤的小箬礼饼将于近期“启程”,远渡重洋到达安哥拉当地华人的手中,为他们送去“舌尖上的家乡记忆”。
陈学朝表示,未来,他计划在保留核心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良,同时通过短视频等方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福州的礼饼文化。(记者 陈木易/文 林双伟/摄)
上一篇:长乐金峰拆除一处违建铁皮房
下一篇:景区旅拍,越来越没有边界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