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优绩主义,以及互联网反优绩主义浪潮
创始人
2025-08-06 07:42:30
0

优绩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人通过自身努力和才能获得成功和回报的观念。它注重个人的能力、成就和绩效,认为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就应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奖励。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反优绩主义浪潮。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层级结构和资源分配模式,使得一些并非凭借传统意义上的优绩(如出身、人脉等)而崛起的个体得以迅速获得关注和成功。这引发了对优绩主义的质疑,人们开始反思仅仅以绩效来评判一个人的局限性。反优绩主义浪潮提醒我们,在互联网时代,成功的因素更加多元,不能单纯以传统的优绩标准来衡量和定义一切。


第一章:问题的提出


近期,互联网上掀起了反对“优绩主义”的浪潮,比如小红书上一篇2.6w赞的网红笔记《一直很惧怕title很多的博主》,再比如浙江宣传在新年献词《敬我不能,尽我所能》中指出“优绩主义已经失去了它的人心腹地”。“优绩主义”一词好像是凭空冒出来的,一时间成为了被各路网友挂在嘴边的热词。

所以优绩主义到底是啥意思?是否存在被误用的情况?这一舶来品又经历了怎样的本土化改造?


第二章:名词解释


“优绩主义(meritocracy)”,出自英国社会学家迈克尔·扬出版于1958年的书著作《优绩至上的崛起》。迈克尔·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阶级壁垒被消除,每个人都有真正平等的机会,完全凭自己的能力实现向上流动,将会发生什么?”

迈克尔·扬认为,工人阶级的孩子和特权阶层的孩子并肩公平竞争固然是好事,但优绩至上的社会同样会有副作用,它会助长胜利者的狂妄自大和失败者的屈辱。进而产生优绩主义暴政,赢家断定他们的成功是靠自己取得的,输家感觉高高在上的人在用轻蔑的目光俯视自己,导致民粹主义兴起,民粹主义者严厉谴责精英,并承诺以复仇的方式重新确立国家边界。

将这一概念发扬光大的,是迈克尔·桑德尔2021年的作品《精英的傲慢——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迈克尔·桑德尔早期靠批判罗尔斯的《正义论》成名,其最知名的作品为《公正,该如何是好》,为法学院读书会常客之一。

“优绩主义”,指社会与经济的奖赏应当依据才能、努力和成就这些“优绩”来决定,并承诺在“机会平等”的条件下实现公平竞争。其实质逻辑在于:

1.竞争筛选机制:社会流动通过能力筛选实现,如名校录取“成绩最优者”,高薪职位留给“最有能力者”。


2.“能者多得”的正当性:成功者因其努力与天赋被视为“应得”回报,失败者则需为自身处境负责。


第三章:优绩主义的弊端


桑德尔对优绩主义的批判,集中于以下几点:

1. “机会平等”是逗你玩的

美国人高估了自己通过“公平竞争”实现阶级跃迁的机会,精英阶层以碾压式优势在看似公平的竞争中获胜,贫富学生之间学习成绩的差距,已经超过了上世纪五十年代黑人和白人学生的差距。精英阶层通过教育投资(如高价补习、升学辅导)固化优势,形成“世袭精英”。例如,培养一个精英子女需花费约1000万美元,普通人难以逾越阶层鸿沟,而优绩主义把这种优势合理化了。


实际上,无论是对“美国梦”深信不疑的美国人,还是觉得这辈子就这样了的高福利欧洲人,都低估了欧洲高福利国家的人通过“公平竞争”实现阶级跃迁的机会,后者反而比前者更容易阶级跃迁。书上有统计数据,这里不列举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

说白了就是,无论是美国人,还是欧洲人,你以为自由竞争的“美国梦”很公平,其实没你想的那么公平。你以为欧洲高福利国家不公平,其实也没你想的那么不公平。

而且客观意义上的“优绩”也不代表道德层面的“应得”。智商变现的社会评价比美貌变现和亲爹变现更高,但实际上智商是天赋的,美貌是天赋的,爹也是天赋的,这仨本质上都是一种运气,不该和道德层面上的“应得”过度捆绑。“优绩”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就是你的才能是否是社会所需要的,比如理工科人才生在科举时代,大概率要被埋没,变成“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科举时代写文言文的人才,出生在现在会被AI干掉。

2. 心理伤害与社会分裂

“优绩主义”因为把精英阶层的优势通过教育给合理化了,助长了精英的傲慢与底层的羞辱。成功者将成就归因于个人努力,忽视运气和社会支持,滋生道德优越感;失败者被贴上“懒惰”或“无能”标签,陷入自我否定。迈克尔·扬指出,在一个优绩主义的社会中,被评判为一无是处就会处境艰难。从来没有哪个下层阶级像这样在道德评价上被置于如此赤身裸体、无所遮蔽的境地。

举个例子,无论是在优绩主义盛行的美国,还是在种姓制度的印度,弱者过得都很惨,强者过得都很好,这一点上没什么区别。但印度的失败者,不会觉得失败是自己的原因,成功者认为自己拥有的一切是应得的,从路人的视角来看也是一种自欺欺人。但美国的优绩主义,把强者的成功过程给合理化了,倾向于忽视家庭、运气、时代风口等客观因素,而失败者除了客观上的失败之外,还被优绩主义附了一层法伤——“都是自己不努力导致的。”

优绩主义带来了全民焦虑,即便“赢家”也陷入无止境的竞争循环,承受高压。

优绩主义将社会割裂为“赢家”与“输家”,削弱成员间的责任意识。桑德尔指出,这种分裂使人们难以认识到“共同善”(Common Good)的重要性。

3. 工作本身的尊严遭遇贬低

市场价值扭曲了工作本身的社会贡献,优绩主义以收入衡量社会贡献,导致教师、清洁工等基础工作者被贬低。桑德尔引用马丁·路德·金的观点强调:所有工作都是社会运转的基石,但市场无法公正反映其道德价值。

举个例子,计算机赚得多,金融赚得更多。生化环材赚得少,语文老师赚得更少。在这个层面上,计算机和金融就是优绩主义的赢家。而各个行业都有优秀的人才,社会贡献又是另外一码事,实然层面的赚得多,推导不出应然层面的“应该赚得多”,更无法推出道德层面的优越。


值得一提的是,哈公耶克对这个问题也有自己的高见,即使是被奉为自发秩序祖师爷、看不见的大手化身的哈公,也反对优绩主义。


哈公认为,市场结果和对优绩的回报没有任何关系,市场结果只是反映了消费者对卖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重视程度。哈耶克区分了优绩和价值,优绩是关于人们应该得到什么的道德判断,而价值仅仅是衡量香妃这愿意为这种或者那种商品支付什么的标准。假定经济回报反映了接受者的优绩,会把优绩过度道德化,这是错的,市场回报的差异与获得回报者在优绩方面可识别的差异并不对应。


第四章:中国特色反优绩主义


很明显,“优绩主义”一词在我国互联网上爆火,并不是桑德尔的功劳。如此广泛的社会思潮,不是靠一本老外写的书就能掀起来的。而且我国互联网上优绩主义问题,和桑德尔探讨的美国优绩主义问题有显著的不同。


在《精英的傲慢》中,作者反复将美国大选作为例证。优绩主义、文凭主义、精英政治撕裂了美国社会,精英会认为他们的成功是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而底层的失败完全是“绩”不够“优”的原因。激发了民粹主义者的反抗,直接结果就是愤怒的红脖子把川普送到了总统的宝座上。


中国特色反优绩主义正好相反,反抗优绩主义的浪潮首先爆发于名校,如浙江大学的“XX/XXXXX”,武大学生多次对官微推文的不满和躺平学原理公众号的传世名作《优秀!410宿舍,全员未保研!》


实际上,名校学生是优绩主义的受益者,即使在名校当个学渣,只要能顺利毕业,起点也会比大多数没有名校文凭的人更高。但不同于西方的民粹主义抵抗,中式反优绩主义浪潮其实是优绩主义受益者的内部矛盾。比如起码得是好一点的双非一本才有保研资格,而能够“全员保研”的学校,往往是保研率较高的985211。


此外,根据本人多年来反对衡水模式的经验,衡水模式的强烈支持者,往往是考不上衡水模式的学生及其家长。所以中国特色优绩主义的诡异之处在于,在优绩主义语境下被贬低为“你失败还不是你的绩不够优”的人,可能更支持优绩主义,“我或我的下一代高中努努力,分分钟打爆你们”,这和桑德尔所在的美国是相反的。


美国优绩主义的历史渊源是新教伦理。马克斯·韦伯指出:“幸运的人很少对自己拥有好运的事实感到满足,除此以外,他还想确认他有权利获得自己的好运,他想要确信自己理应获得这份成功。最重要的是,他想要确认,与其他人相比,他更配得上这份好运。他还想确认,不那么幸运的人所经历的不幸都只是他们自己应得的。”


桑德尔认为中式优绩主义来自1980年之后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造就了大量努力就能成功的神话。其实中国还有更早的历史渊源,就是“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直到今天科举思维依然影响着国人。我记得高中时老师讲到加尔文教,说加尔文教的特点就是社达。把我给整乐了,新教伦理再怎么社达,起码承认“神爱世人”,跟衡水伦理的“提升一分,干掉千人”相比,就是个弟中弟,居然好意思说别人社达。


桑德尔曾在厦门大学开讲座,同学们对优绩主义的看法各不相同,但一位同学的发言给老外来了一点小小的中国震撼,“有钱人赚了钱,就是有功劳,所以应该活得更久”。时隔二十年,桑德尔对此依旧记忆犹新,表示:“我被这种厚颜无耻的优绩至上思维吓了一跳,而说出这句话的中国学生可能并没有沉浸在清教徒或者天命论的传统中,但他和他的同学们是在中国转向市场社会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所以中式反优绩主义的原因已经昭然若揭了,没有生意支撑的主义寸步难行,因为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导致学历变现难度增加,于是学历血统论在经济层面的支撑大不如前,导致其正当性大幅缩水。名校差生即使在名校里处于鄙视链低端,但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都是一路人上人过来的,在大学里的下滑感和被剥夺感比原教旨主义差生更强烈,所以对优绩主义也更为厌恶。


在学历变现渠道畅通的时候,名校差生整体上来说依然是受益者,愿意忍受学校的优绩主义压迫,现在的就业形势直接摧毁了优绩主义的经济基础,导致他们不再隐藏自己的负面情绪。


然而,中式反优绩主义有两个最为吊诡的地方:


其一,互联网上的反优绩主义浪潮,是名校学生的内部斗争,一旦来了个非名校学生参与,很可能会触发学历歧视,“你个破末九/不知名211/双非/二本别来沾边!”


其二,当以名校学生作为优绩主义受益者,反对优绩主义的时候,优绩主义受害者会反过来支持优绩主义,如果你混得好,他们就会说“你已经有XXX、XXX的条件了,所以有资格躺平,我们哪有这个资格”,如果你混得差,就会有人说“你反对优绩主义,还不是你卷不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