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文学有多远?
创始人
2025-08-05 09:21:50
0

我们离文学有多远?这是一个难以确切回答的问题。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文学似乎渐渐被遗忘在角落。然而,当我们在闲暇时光捧起一本经典名著,那文字的魅力便如清泉般流淌在心田。文学是心灵的慰藉,它能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中找到宁静;文学是思想的启迪,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或许我们忙碌于工作和琐事,与文学看似相隔甚远,但只要心中还存有对文字的热爱,随时都能开启文学的大门,感受那无尽的精神财富。它从未远离,只是等待我们去重新发现和亲近。


我是一个以文字为业的人。


从小到大,我语文成绩一直不错。但我也有短板和软肋。


我精于语法、逻辑和数据,但却对所有带情节的东西都提不起兴趣。我从来不会写记叙文,如果考试要求我写记叙文,我就会挂掉。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戏剧、诗歌、散文,诗歌和散文我倒能读,但小说和戏剧我几乎不涉猎——我对情节的记忆能力太差了,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时至今日,我对所有小说情节的认知基本都来自于二创——电视剧、连环画、书上的故事梗概或者是B站Up主的解说。


所以,我一直觉得文学离我很远,我也从来不以“文艺青年”自居,大学学的也是经济,后来却误打误撞进了媒体圈。


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以文字表达为生的人,最主要的无非两类,一类是媒体人,另一类是作家。相较而言,媒体人似乎观照现实更多,而作家更加天马行空。


大三升大四的那个暑假,我开始了在财新的实习,在这之后一年半的实习和工作中,我做过公共政策和环境科技的报道,也跑过一些突发。


记者本质上写的也是“故事”,只不过是非虚构的、需要有来源和出处的“故事”。我在记录故事和讲故事这件事上实在没有什么天分,自然也就不是当记者的料。此后我职业生涯的真正转折,就要到以“元淦恭”的笔名进入智谷趋势,在智谷趋势,我写的东西算是分析和评论,而不再是基于采访的“故事”,从而最大发挥了我在逻辑和知识结构上的长处,那是后话。


在财新的一年多时间里,我除了认知到自己并不适合做记者以外,也对财新的“零度写作”有了直观的感受,这种感受,对我之后的工作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在当时,许多媒体的稿件,比较多呈现记者的个性化表达,但财新不是,它是高度“编辑中心主义”的媒体。在财新,一篇稿子但凡过了编辑的手,记者表达中的个性和棱角就往往磨去不少。财新长期奉行的是不加修饰,不加修辞,不加态度的“零度写作”,许多人觉得财新的稿件读起来干瘪甚至难读,不像“南方系”的稿子那么“润”,不管谁写的稿子,一上版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其实,我们那时候讨论业务,也并不回避这个问题。虽然大家的杂志稿都很零度,但已经有了财新网这个新阵地,可以让记者把更有个人色彩的采写手记到发到财新博客上。我们也可透过博客上的文字,看到每个记者更细腻的情感断面。


我入行晚,2011年才开始在财新实习。那还是市场化媒体“百花齐放”的年代,财经财新、南周南都、中青北青、经观新京、21一财……构成一个媒体人的江湖。后来回想起来,那时候的一切,已然近黄昏了。


十几年过去了,还有少数人坚守在一线,比如王和岩。


王和岩不是科班出身,但却是我认识的最坚韧的记者。今年5月,我看她写了一篇文章,忆及她2008年去呼和浩特采访时任呼市市委副书记王志平被枪杀的案件。


说起来,做调查报道,要实现采访的突破,归根结底无非两点,一是仰仗陌生人的慈悲——别人出于信任乃至其他任何原因,愿意向记者吐露点什么;二是需要自己的坚强和笃定——自身的信念感,媒体机构乃至后方编辑的支撑感,以及媒体人相互扶助的古道热肠、江湖情义。和岩姐的文章,写的就是这两点。


看罢文章,我又想起了十多年前在财新的日子。法治或突发报道的采访突破当然精彩,但采访过程本身,往往也是引人入胜的故事。现在有一方天地,能让中国最好的记者讲出当年的故事,着实难得。


彼时的同事里,像和岩姐这样还留在机构媒体的,不算多。有些人下海“单飞”,做了自媒体;有的人职业转型,去了大厂;还有一些调查记者,换了一种方式参与法治进程,转身做了律师。


刘长在财新和南周都曾是“稿王”的存在,现在是成功的刑事辩护律师。今年2月,我看他写了一篇长文,回顾了他的2024。刑辩律师的时间,是被一个又一个案子分割和占据的,每一个案子就是一个时空,在每一个案子之间的转场,就是一场小型的时空穿梭。刘长回忆自己的十八岁,他曾向往自己的“此刻”总在“天涯”,而经历过又一个十八岁之后,他唯愿自己的“天涯”,就在“此刻”。


当年的同事里,还有的选择到这个星球上另外的地方生活,譬如罗洁琪。


罗洁琪2019年去德国访学,种种阴错阳差机缘巧合,她带着两个孩子留在了柏林。德国不是英语社会,传统上也不是中国人常见的移民目的地,一个远离丈夫独自生活的二娃母亲,个中况味可谓冷暖自知。我听过洁琪上过的播客节目,但还是被她的文字打动到。


选择离开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来到一片“陌生的土地上,开荒播种,放下前半生的荣辱,在身心上重构自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洁琪做到了,她自己写道——“我接受了,终于在这块新土地里冒出了一片小小的新芽,它挺直腰板的姿态,是我没有放弃的自由和尊严。”


其实,我多年来和许多老同事联络不多,但当我看到他们的文字,仿佛又回到十多年前的星期四,下午5点选题会,选题会开完会有一份盒饭——如果不吃盒饭的话,就去温特莱中心一二楼或者附近的餐厅小聚一场。


财新报道的文字往往是“零度”的,但我们的心始终炽热。当我十多年后看到这些老同事的文字,我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记者和作家的界限,从来不是泾渭分明,新闻和文学之间,也绝没有一道越不过去的藩篱。


文学不是逃离现实,文学是用另一种方式记录现实。我前文提到的几位老同事的回忆文章,都发表在一个文学账号上,它的名字叫“天使望故乡”。


邱兵和王帅合计,做了“天使望故乡”,它不只是为一群人构建心灵的故乡,也是在为我们的时代留下注脚。许多人结缘是从新闻开始的,当这些四散天涯的新闻人在另一处聚首,我更懂得文学的分量和力量。


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表达平权。在政治和公共政策的场域,众声喧哗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复杂效应,但在文学的领域,这种平权给了更多普通人,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


如果一个时代的所有出版物,都是职业作家写的,那就未免太单调。当所有人创作,所有人阅读,我们会看到一个更辽阔的社会切面,后人也会更加懂得我们经历的跌宕和悲喜。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多看一点,多记一点,多写一点。文学,未必是曲高和寡的东西,它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


或许,我们和文学的距离,只差一个梦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元淦恭说,作者:元淦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