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的进出口总值在2024年底突破万亿大关,日均100万个包裹从这座“超级通道”发往全球时,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却在2025年8月集中抛售了大湾区400套房源。惠州泷珀花园的单价较2023年近乎腰斩,东莞海逸豪庭别墅价格缩水超五成——这场看似与区域红利背道而驰的撤离,实则是这位商业巨头对时代变局的精准算计 。
港珠澳大桥带来的物流革命有目共睹。2025年经大桥出入境的旅客突破千万人次,珠海香洲区新房均价逼近4万元/平方米,横琴写字楼半年成交775套。但李嘉诚抛售的项目多位于非核心区域:惠州泷珀花园总价最低仅40万元,东莞海逸豪庭虽处水库旁,却因产品老化难以匹敌新盘竞争力 。这种选择性撤退,暴露了他对市场分化的清醒认知——大桥红利集中于香洲、横琴等核心区,而外围区域已出现供过于求。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资产周期的判断。海逸豪庭1999年拿地时建安成本不足5000元/平方米,即便现价2.2万元/平方米仍有厚利,这恰是李嘉诚“低买高卖”哲学的实践 。2025年中国房地产销售面积持续下滑,国家统计局坦言“筑底需要过程”,而恒大退市、房企外债违约超1400亿美元的行业危局,更让他决意兑现利润离场 。
李嘉诚的撤离始终与政策转向同频。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终结棚改货币化,河北、湖南试点取消公摊面积,这些信号直指房地产“增量时代”落幕。他抛售的广州逸翠庄园、中山泷珀花园等项目,多为2010年代拿地的存量资产,在新房品质全面升级的背景下,其户型设计、配套设施已显落后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专家李宇嘉指出,这既是应对市场竞争,更是对“房住不炒”长效机制的主动适应 。
对比他在欧洲的布局更能印证这一点。2025年6月,李嘉诚旗下公司与沃达丰合并英国电信业务,计划十年投入110亿英镑建设5G网络 。从英国电网、自来水公司到通信基础设施,这些垄断性公用事业受政策变动影响极小,与内地房地产调控的不确定性形成鲜明对比。正如他2015年所言:“不要用过去的经验判断未来”,当政策红利让位于风险防控,资本自然流向更稳定的土壤 。
这场撤离并非偶然,而是李嘉诚自2013年开启的战略转移的延续。截至2025年,他已抛售内地和香港超2300亿资产,转而掌控英国近三成天然气市场、四分之一电力分销业务 。这种布局切换,暗合美元潮汐的节奏——2022年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后,新兴市场资本外流压力陡增,而欧洲公用事业的稳定现金流成为避险港湾 。
港珠澳大桥的物流红利与他的选择看似矛盾,实则指向资本的不同诉求:大桥带动的是贸易与产业升级,而房地产作为重资产行业,已难以匹配李嘉诚对流动性和收益率的要求。他在英国的电信投资承诺年成本协同效益达7亿英镑,这种确定性远高于内地楼市的波动风险 。
李嘉诚的抛售,本质是对“桥梁经济”与“楼市逻辑”背离的回应。港珠澳大桥重构的是大湾区的产业与贸易格局,而房地产正从“造富工具”回归居住属性。当珠海的港澳购房者还在追逐“一小时生活圈”的便利时,这位商人已带着从楼市套现的资本,在欧洲编织起更稳固的公用事业网络 。
资本永远流向阻力最小的河道。在大桥车流与楼盘降价的奇妙共生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商人的精明,更是全球化时代资本配置的终极答案——红利与风险的权衡,从来都藏在潮水未及的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