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于8月1日宣布对多国加征关税后,许多人以为中美贸易谈判可能迎来结束,然而,关于稀土的争执依然不断。尽管表面上看起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似乎已落下帷幕,双方在稀土问题上的博弈依然延续着。五角大楼为此投入了4亿美元,而白宫的秘密会议也在持续,这一切凸显了美国在稀土供应链方面的重大短板。 美国国防部于7月10日宣布,投资4亿美元成为MP Materials的最大股东,这家公司是美国最大的稀土企业。这个消息一出,MP的股价在当天飙升50%。然而,这场资本市场的狂欢并没有掩盖真实的情况——这笔投资的金额仅为中国领先稀土企业每年研发投入的五分之一。虽然MP Materials拥有全球第二大稀土矿——芒廷帕斯,但其2024年精炼稀土的产量,仅占全球总量的3%。这些稀土精矿仍需运往中国进行加工,因为美国的分离技术无法满足所需的纯度要求。美国只能生产纯度98.5%的稀土,而中国通过其独特的“串级萃取工艺”可达到99.9999%的纯度。这种技术上的差距,使得美国即使注资大量资金,也无法在短期内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紧接着,7月31日,白宫召集了10家稀土企业的高层,讨论出三项“自救方案”:首先是提供最低价格保障,接着设立50亿美元的专项基金,最后简化环保审批流程。看似这些举措力度空前,但细看却不难发现其中的漏洞。首先,最低价格保障暴露了美国稀土产业的脆弱性。当前,中国的稀土价格仅为美国本土生产成本的60%,政府提供价格保障将必然推高军工企业的成本,F-35战机的成本可能因此增加200万美元。其次,50亿美元的专项基金对于整个产业链来说远不足够,平均每家企业可得的5亿美元资金,远低于中国稀土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最后,虽然简化环保审批能加速矿山开发,但美国严格的环保法规仍将导致项目周期大大延长,可能需要5年以上才能完成。
面对本土稀土产能的困境,特朗普将目光投向了缅甸。7月24日,美国宣布解除对缅甸军政府盟友的制裁,并计划投资30亿美元建设一条中缅边境的稀土运输通道。但这一计划至少面临三大障碍:首先,缅甸的稀土主要产区——克钦邦,由地方武装控制,政府军与民地武的冲突导致矿区年停产率高达40%以上。其次,当地的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从矿区到出海口的运输需要经过300公里的山路,这使得运输成本比海运高出10倍。第三,中国已在中缅边境设立了稀土加工园区,即使美国获得原矿,仍然需要依赖中国进行精炼处理。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美国的缅甸计划看起来更像是一次政治秀。 中国在面对美国围堵时,采取了精准的反制措施,展现了其强大的威慑力。今年4月,中国实施了中重稀土出口管制,直接导致美国军工企业镝、铽等关键元素的库存降至3个月的警戒线。中国通过“溯源追踪”系统,将稀土的出口与其用途——民用与军用绑定,迫使美国在谈判中作出让步。尤其在6月的数据中,中国对美稀土磁体的出口环比猛增了660%,但出口许可证的审批通过率仅为25%。这种精准的松绑策略不仅缓解了美国汽车制造商的生产压力,同时也保留了随时收紧的主动权。 欧盟的困境也最具代表性。7月10日,欧盟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中国无限量供应稀土,但欧盟本身98%的稀土依赖进口,且本土的稀土开发项目因环保问题进展缓慢。从中国进口的稀土中,约40%通过泰国、墨西哥转口到美国,这一“曲线救国”的做法反而暴露了欧盟在稀土供应链上的脆弱性。与此同时,日本的情况也不乐观,尽管三菱商事与澳大利亚签订了稀土合作协议,但项目预计要等到2028年才能投产。而中国已经在日本周边设立了三个稀土回收中心,形成了技术上的包围圈。美国的盟友们在这场稀土博弈中,逐渐沦为配角。 这场稀土争夺的背后,实际上是一场产业模式的较量。中国利用40年时间构建了“采矿-精炼-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而美国则试图通过资本与政治手段重建自己的供应链。从技术储备上来看,中国掌握了全球78%的稀土分离专利,而即使美国投资3000亿美元,也需要10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初步的替代。中国还在通过“四代半”分离技术,推进无污染生产,而美国处理稀土废渣的成本是中国的三倍。这种成本上的优势,使得美国即使努力建立本土产业链,也难以在全球市场中立足。 当特朗普在白宫为那4亿美元的投资进行宣传时,中国稀土企业的新一代分离设备已经完成了测试。这场稀土对决的最终结局,或许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