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蹦床”视频播放超 5 亿,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有人认为这是人类爱被 AI“骗”的结果。在这个视频中,AI 创造出了逼真的兔子蹦床场景,其细腻的画面和灵动的动作吸引了无数观众。或许是人们内心对新奇和美好的渴望,让他们甘愿被 AI 所营造的虚拟世界所迷惑。然而,这也提醒着我们,在享受 AI 带来的视觉盛宴的同时,要保持理性,不盲目轻信,看清科技背后的本质,以免被虚假所误导。
一段看起来像是夜视监控拍到的“兔子蹦床”视频,在TikTok上爆火,全网收获了有5亿次播放。
视频看上去像是某户人家的安防摄像头拍到的,灯光昏黄、画面模糊,但恰到好处地捕捉到几只兔子轮番起跳,活像在开夜间演出。
视频的标题写着:“刚查看了家庭监控,我想我们家后院来了几位特邀嘉宾!@Ring”。
监控的模糊画质、几只看似在狂欢的兔子,这可爱又略带一丝真实感的画面迅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视频数据截图,在TikTok上收获了2500万点赞
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坐拥百万粉丝的名人@Greg也评论说,“我从没意识到自己需要一群蹦床兔子,直到今天”。
然而,这份可爱是虚假的。视频中的兔子并非真实存在,有人发现,它是AI生成的。
第5到第6秒之间,左上角的兔子忽然“消失”。回头再看,细节确实有点怪。
但和大多数“AI穿帮”视频不同,这次几乎没人第一时间认出来。哪怕是刷视频经验老到的年轻人,也直呼“完了,我居然被骗了”。
但这不是一场骗局,更像是一种小型社交媒体的灾难:不是“我们被骗了”,而是“我们居然愿意被骗”。
一、看似糊得刚刚好,其实“骗”得刚刚好
这段AI视频之所以能成功“欺骗”大众,很大程度上并非因为AI视频生成技术已经完美,而在于它“骗得刚刚好”。
它精准地利用了我们对监控视频的固有印象,也踩中了最能让我们放下戒备的那些流量密码。
1. 模糊的夜视画质和静态背景,刚好遮住AI的弱点
我们习惯于认为夜晚监控录像就是模糊、黑暗且充满噪点的。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完美掩护了AI视频的技术硬伤,例如在动作连贯性、阴影细节和背景动态上容易穿帮等问题。
所以当它以“夜晚监控录像”的方式出现时,画质本身的低清模糊反倒成了障眼法,帮它遮住了真实感缺口。
之前的熊蹦床视频,同样的画质符合夜间监控特点,且背景是完全静止。
此外,尽管一些AI视频生成模型在处理前景主体方面已经相当出色,但背景的渲染往往会显得非常超现实。
而这段视频的背景是静止的,这又为AI规避了一个技术难题。
2. 带“@Ring”的文案增强了来源可信度
视频发布者在标题中聪明地标记了家庭安防摄像头品牌“Ring”,一下子就让这视频的来源显得有理有据,让人感觉更真了。
这个小细节营造出“这视频是别人家门铃拍到的”错觉,让人自动归类为“生活记录”而非“创作内容”。
3. “动物夜间搞事情”是互联网用户默认接受的meme
无数次病毒式传播的视频,已经训练我们相信这个场景是真实的。猫晚上偷吃泡面、浣熊夜闯泳池、郊狼在蹦床玩耍,动物们总爱在人类不在时“犯规”一下。兔子蹦床这种事,怎么看都合理。
熊闯入游泳池https://x.com/SkyNews/status/1685404833275326465
最重要的:它太可爱了!谁会去质疑这么温柔的一幕呢?当一段内容足够甜、足够轻,它就很容易让我们“选择相信”。
尽管视频中间,左上角的兔子突然消失,暴露了AI生成的本质。但对于绝大多数刷短视频,快速滑动的观众来说,这一瞬间的破绽极易被忽略。
就在兔子视频引发热议的同时,马斯克也分享了AI视频技术的惊人进展。
10天前,一段6秒的视频渲染需要60秒,之后降至45秒,再到30秒,现在已缩短至15秒。
本周我们或许能将时间控制在12秒以内。
他同时表示,实时视频渲染技术有望在3到6个月内实现。
马斯克X截图
这意味着,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的“兔子消失”这类穿帮镜头,在几个月后可能就几乎很难发现里面的bug。
当AI视频在技术上无懈可击时,再去讨论“如何分辨真假”就失去了意义。
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把目光从技术本身,转移到更核心的问题上。
二、让我们被骗和狂欢的,其实不是AI
视频的真相揭晓后,许多用户表达了一种“信仰崩塌”的感觉。
一位TikTok用户说,“这是第一个我相信是真的的AI视频,等我老了肯定完蛋了”。另一位用户则表示,“现在我觉得我以后就会是那种被骗的老年人”。
这种从自信到恐慌的情绪转变,成了一个新的网络热点。
然而,将问题仅仅归咎于“AI发展得太快”或“我们太容易被骗”,可能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一事件的核心,或许不在于AI技术本身,其实在于社交媒体平台本身的那一套玩法。
通过翻看视频的评论记录,我们发现人们在评论区的反应,呈现出来的几乎是同样的一个心理剧本。
TikTok部分评论截图
首先是“天啊,这也太可爱了”;
然后,“等等,好像不太对劲?”;
第三步,“我被骗了?完了,我要变成会被骗的老年人了吗”;
最后还是回到了,“但……我不怪它”。
我们正在和AI视频建立一种全新的“互动逻辑”。
我们不是完全相信它,而是默认它可能是假的,但我们依然愿意停下来看看、点个赞、转发给朋友猜一猜,就像一个游戏。
短视频平台推荐系统
而平台的算法,也深谙这种心理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AI视频是真是假”不再是重点,它更像一种参与门槛:你看懂了没?你能分辨出来吗?你被骗了吗?
AI爆发的这两年,我们总是感叹AI视频图片已经以假乱真,因此感到恐慌,担心自己会更容易被虚假信息蒙蔽。
然而,“兔子蹦床”视频的病毒式传播,并非完全源于AI技术的“欺骗性”,而是源于人类观众内心深处对“被欺骗”的需求。
这些网友不都是被动地被骗,而有不少是主动地、心照不宣地参与了一场名为“假装相信”的集体游戏。
这场狂欢的主角不是AI,而是人类自己。
正是视频中那“一闪而过”的兔子消失bug,才让整个事件升级为一场全网参与的“找茬游戏”。如果视频完美得天衣无缝,它可能只会迅速被下一个视频淹没。
这就像观众明知道魔术师在“欺骗”他们,但他们享受的恰恰是那种“明明知道是假的,却看不出破绽”的认知挑战。
AI兔子的“穿帮”,就是这个魔术被揭穿的时刻,它让所有人加入讨论,从而引爆了传播。
缺陷创造了争议,争议驱动了参与。视频的真假不再重要,它所引发的混乱和讨论本身,就是流量的保证。
这种“我竟然也被骗了”的自嘲,迅速拉近了陌生网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了一种“我们都是容易被骗的笨蛋”的社群认同感。由“共同被骗”而产生的连接,其社交价值远大于视频内容本身的真实性。
理想的情况是,我们学会有意识地享受这种“虚假内容”带来的乐趣,同时保持一份清醒的认知,但这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容易。
潜在的危险不只在于AI的逼真程度,而在于当这种“集体欺骗”被用于恶意时,比如制造谣言或骗局。我们需要建立的,是对信息“意图”的识别,而非仅仅对“真伪”的判断。
我们可以多问问自己:这个内容想让我产生什么感觉?它最终想让我做什么?
下一篇:韩国演员宋英奎被发现在车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