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通胀的时代:大专开局,如何翻身
创始人
2025-08-03 21:02:07
0

在学历通胀的时代,大专学历仿佛是起点的一道坎。然而,这并非绝路,只要有决心和努力,依然可以实现翻身。大专生可以通过自考本科来提升学历层次,拓宽就业渠道。在大学期间,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经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专业技能,如编程、设计等,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还可以通过考研进一步深造,接触更广阔的学术领域和高端资源。只要坚持不懈,大专生也能在学历通胀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



说来颇具讽刺,学历贬值这件事,几乎会“平等”地发生在经济繁荣期和衰退期。经济上行时,遍地是黄金,纵然没有好的学历,也一样能够凭借机遇和胆识积累到财富;而当经济下行时,即便手握名校文凭,也未必能够逃出就业寒冬的围困。


最近几年,“学历贬值”和“就业难”成了悬在无数年轻人头顶上挥之不去的阴霾。据教育部统计,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222万的历史峰值,相比2016 年增长超过六成。而2024年同期,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6~24岁青年城镇调查的失业率一度超过21%。数字的背后,是就业竞争愈发残酷的现实。


于是我们看见,清北毕业生应聘街道办、硕士研究生竞争高校宿管、考公考编也变成了漫长的拉锯战——一考就是两三年。这些曾经被视为“大材小用”的选择,如今却成了多数人眼中“理想的归宿”。


当“读书改变命运”的叙事日益失灵,社会也不得不重新审视:在一个学历不再能自动兑换为出路的时代,普通人,尤其是那些出身普通、学历也不占优势的年轻人,又该如何在现实的夹缝中寻找到新的出路。


日剧《半泽直树》里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让人记忆犹新:


在银行,人事就是一切。


而在今天的现实职场里,去离“钱”最近的岗位,或许才是普通人为数不多能够改命的机会。


一、价值被低估的销售岗


在许多人的想象中,职场有一条清晰的分界线。


一边是写字楼里的格子间:写PPT、写周报、会议排期不断,吹着四季恒温的中央空调,喝着咖啡,工作安稳且体面。另一边,则是长期被打上“低门槛”“靠忽悠”“不稳定”标签的销售岗,仿佛只要开口谈业绩,就自动跌出了“知识分子”的行列。


于是,无数人宁愿在一线城市挤破头去争一个月薪五六千的行政岗,也不愿正眼看一眼底薪四千加提成的销售。


但现实是,销售可能当下普通人为数不多低门槛、且最容易翻身的职业之一。


首先,相比起金融、互联网大厂动辄数百人争一个岗位的惨烈,或者是考公考编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焦灼,销售岗的竞争反而要温和得多。


智联招聘《2023年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销售类岗位的简历投递量与职位数之比(CIER指数)长期低于1.5,远低于互联网、金融等热门行业的5甚至10以上。这意味着,对于那些学历不突出、背景不出众的普通人而言,这里仍是一扇敞开的门。


与此同时,销售是职场中为数不多奉行“能者多得”收入分配逻辑的领域。在固定薪酬的岗位上,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被稀释在各种流程与层级之间;而销售,是少数几个直接与“交易”挂钩的岗位,不依赖组织内部的评价体系,而是由市场直接打分。


以房产经纪行业为例,贝壳曾经披露过平台上有相当比例的经纪人月入过万,而业绩排名前10%的顶尖销售,年收入可以达到30万以上,远超普通白领。虽然这并非人人可及,但起码也说明了一点:销售这一行,个人努力与收入回报之间,有清晰可见的正相关。


销售的本质并非“忽悠”,而是“解决问题”。一个能持续拿到结果的销售,靠的绝对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话术,这背后还包括了对产品、行业、客户需求的洞察和理解。


Netflix纪录片《亿万富翁的秘密》(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Mind)中提到,多数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早期都从事过销售工作,包括史蒂夫·乔布斯,在NeXT时期也曾亲自培训过销售团队。


二、传统“忽悠式”销售模式失效


过去,销售能否成单依赖于信息的不对称。比如,客户不懂车,销售可以夸大性能;客户不懂房,中介可以隐瞒缺陷。


那个时候,销售更像是一场博弈,谁掌握更多的信息,谁就能掌握主动权。但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平权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打破了这种壁垒。


现如今,抖音、知乎、小红书上什么信息都有,消费者在购买房、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时,随便刷一刷就能获得不少的信息,既然产品好评都是刷的,那就多看看差评,不可能再被动地接受销售的推荐。这也意味着传统的“忽悠式”销售越来越不奏效。


那么在市场中能拿到机会的,一定是属于那些自带“专业”的“专业型销售”,比如学汽车维修的去卖车,家装行业设计师当销售。


2023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发布的《中国服务业职业变迁报告》数据显示,2015至2023年间,销售类岗位中要求“具备行业专业知识”的比例从32%上升至67%,尤其是在汽车、医疗、教育、家装等高决策成本领域。


以汽车行业为例,特斯拉的销售顾问不仅需要了解车型参数,还要熟悉新能源政策、充电网络、自动驾驶技术等诸多细节。因为很多客户甚至比销售还要懂车,如果销售无法提供更深度有效的信息,客户是很难信任和下单的。


就拿我自己装修父母的老房子来说,头部几家装修公司在资质、报价、施工标准上都是高度趋同的,且都受到当地建筑装饰协会统一监管,合同也趋于标准化。


那么在这种同质化竞争下,最终决定我是否下单的关键,根本不在于销售是否热情(毕竟大家都很热情),而在于跟设计师沟通的过程中:一是对方能否真正理解我的需求;二是我能否获得超出已有认知的“专业增量”。毕竟,大部分装修的门门道道我已经通过小红书了解得差不多了。这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也恰好印证了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实践理论大纲》中提出的“文化资本”这一概念:


专业人士通过知识积累形成一种“象征性权力”,使客户产生信赖与依赖。


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消费者是不会再那么轻易地就被话术打动,但他们依然愿意为“专业溢价”买单。


而这背后,是对销售沟通力、判断力、抗压能力的综合考量。这些能力,学校不教,也很难通过标准化训练获得,同样很难被AI替代,反而在不确定性加剧的时代里愈发稀缺。


三、离钱近才更容易抓住机会


在内卷和躺平之间,不少年轻人陷入了被动的等待:等一个编制,等一次上岸,等命运的垂青。


但我觉得销售这个岗位,提供了一种不同的生存策略,它不太依赖外部筛选机制,将价值创造的主动权还给了个体。


更重要的是,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一万小时定律”,同时适用于销售这个行业,可以通过时间来积累复利。它训练人的沟通技巧、抗压能力、市场敏感度和问题解决的思维。这些软技能,在任何行业都具有迁移的价值。


这些年我自己有一个感受,我们这些在互联网研发、设计、市场、运营岗待的时间太久的人,离真正的市场太远了,很容易产生一个错觉:总以为自己的专业很值钱,等到被某个自以为可靠的系统甩出去之后,才发现客户根本不会为你的那些光鲜履历买单,只会为你能够解决问题而付费。


相比之下,一直摸爬滚打在一线销售出身的创业者,往往能更早地摸清市场真正的需求。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在《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中写道:


工作不是为了被认可,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强。


销售其实就是这样一种“以战养战”的职业,要么成交,要么拒绝,每一次反馈都很明确。它能迫使你走出在学校那一套封闭的系统,直面真实的社会运行逻辑。学校学的是“正确答案”,销售学的是“有效答案”。前者让你通过考试,后者是让你活下去。


而这种在复杂世界中独立生存“活下去”的能力,才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当学历无法兑现就业承诺时,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些能让人“自立”的技能。


四、不确定的时代,做确定的事


在一个人人都在寻找“捷径”的时代,销售是一条少有人走的“笨路”——它不承诺稳定,但提供机会;不依赖背景,但考验能力;不美化过程,但尊重结果。


学历或许能决定起点,但在一个平均寿命几近80岁的社会,一个人大学毕业时,人生的路也不过刚刚行至三分之一,大家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正如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所言: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


对于学历不占优势的年轻人来说,销售或许不是“光鲜体面”的选择,但它可能是最接近“真实世界”的入口。


这一行,有人混日子,也有人真的改变命运。区别在于,你是否愿意比别人多走一步。


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离钱近、离需求近的人,永远有机会。


大专开局,也未必注定平庸。


(PS:文中提到的销售,都是指toC(面向消费者)销售,toB销售更依赖资源、人脉及行业壁垒,不可混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知趣,作者:刘知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