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下屿村有着深厚的红色传奇。这里曾是革命的重要阵地,无数先烈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不畏强敌,坚定地为了理想和信念而战,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下屿村的一草一木仿佛都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那斑驳的墙壁见证了革命的烽火。如今,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让下屿村的红色传奇继续闪耀光芒,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源泉。
下屿村的渔排党课(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连江县坑园镇下屿村是省定革命老区基点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生态村”等荣誉称号,书写了不少红色传奇。
1935年初,在保卫连罗苏区的危急关头,中共连江县委在下屿村郑氏宗祠召开紧急扩大会议,研究反“围剿”方略,为连江革命的发展保留了有生力量。
《连江县委旧址:下屿村》一文写道:“1935年1月31日,苏区面临异常危急的关头,中共连江县委在下屿(先是在郑敢兄弟家中,后因参会人多转移至郑氏宗祠)召开县委紧急扩大会议,研究反‘围剿’方略。会上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是主张把红军主力撤到山区去,向罗源、古田边区发展,与闽东特委和闽东独立师取得联系,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一种是乡土观念重,主张在沿海打游击战。会议开了一天一夜,最后基本同意第一种意见,决定向罗源山区撤退。天亮前,国民党87师沈发藻旅重兵包围下屿岛,双方展开激战,红西南团损失惨重,先转移到西洋岛隐蔽,后辗转到福清县,开始了闽中地区三年游击战争。”
1948年,郑敢同志在此组建闽海人民游击队,投身解放事业。
这份穿越时空的红色血脉,滋养着今日下屿文明创建的根基。近年来,下屿村党总支创新实践“1145N”工作法——以1个党总支部为堡垒,引领145名党员设岗定责,带动N个示范农户履职尽责,进而辐射全体村民共同参与。下屿村还引入龙须菜、三倍体生蚝等养殖项目,逐步构建起从“一村一品”迈向“多品共荣”的产业格局。2024年,该村龙须菜养殖规模突破3000亩,三倍体生蚝养殖面积达5000多亩,全村生产总值达1.588亿元,其中渔业生产产值占比达80%,村民人均纯收入3.5万元。
如今,下屿村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打造教育基地,全国劳模郑德钗将“微党课”融入文明理念,乡土文化讲解员郑仕伟讲述红色故事,“海上抗风抢险兄弟连”为海上产业保驾护航,村校合编的《三屿乡土教本》让学生们感受风土人情、汲取精神养分。(记者 郑瑞洋 通讯员 郑仕伟)
上一篇:最新!福建多地人事任免
下一篇:福州本月有多场公益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