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学院服务队连续 7 年奔赴罗源支教,这是一份了不起的坚持与奉献。7 年里,他们怀揣着满满的爱心与责任,走进罗源的乡村校园。课堂上,他们用生动的讲解和耐心的引导,为孩子们打开知识的大门,让那些原本可能被忽视的孩子也能沐浴在知识的阳光中。课余时间,他们与孩子们互动玩耍,给予他们温暖的陪伴,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大哥哥大姐姐。他们的足迹遍布罗源的各个角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的力量,为罗源的教育事业贡献了一份坚实的力量,也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闽江学院服务队连续7年到罗源支教
800余课时点燃乡村儿童文化火种
“哥哥姐姐们!可把你们盼来啦!”近日,在福州市罗源县中房镇中心小学的校门口,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围着刚下车的支教队员们高兴地说。闽江学院人文学院“薪火—暖风支教”服务队的20名队员由此开启了今年暑假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
闽江学院支教队员给孩子们上课。
自2019年起,闽江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专业学子组成的支教队伍,每年暑假都会穿越120公里山路,为这里的留守儿童带来传统文化课程。7年间,140余名志愿者累计开设800余课时课程,让700余名乡村孩子触摸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
罗源县中房镇地处鹫峰山脉东南麓,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该镇对外交通主要依靠盘山公路,中心小学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城市打工,一年到头难得回来一次。
“支教队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知识,更帮孩子们拨开眼前的迷雾,让他们敢去想、敢去问、敢去追着梦想跑。”罗源县中房镇镇长黄乾文说。
闽江学院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黄鑫源,曾在中房镇度过了三年小学时光。大一那年,加入支教队伍的她回到母校,在课堂上播放闽江学院的视频,让孩子们眼里闪烁出对远方的憧憬。一个小女孩不久后还在黑板前大声说出自己的梦想:“我长大了也要像黄老师一样,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然后回来帮助更多的人。”
“明年这个时候,我们还会沿着这条路回来。”7年来,一批批支教队员在这里完成从“新手”到“引路人”的蜕变,中房镇也成为他们淬炼担当的实践沃土。
为了让支教队员们能更安心地投入支教,中房镇政府不仅为队员们的临时宿舍加装风扇、改造热水系统,切实改善居住条件,还协调当地村委会提供实践场地,将支教活动纳入乡村文化振兴计划,给予全方位的鼎力支持。(记者 刘露 通讯员 刘舒婷/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