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倒下后,少林寺还能是一门好生意吗?
创始人
2025-08-02 14:23:01
0

释永信事件曾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议。少林寺在其带领下曾是商业运作的典范,拥有庞大的产业和影响力。然而,一旦“掌门人”形象受损,少林寺的商业之路面临诸多挑战。

从旅游角度看,游客可能因对少林寺的信任危机而减少前往,影响门票及相关产业收入。在文化传承方面,若管理和声誉出现问题,可能导致传统佛教文化的传播受阻。

但少林寺也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若能妥善处理后续事宜,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重新树立良好形象,依然有可能在商业与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继续成为一门有价值的“生意”,只是这过程必然充满艰难与考验。


一个和尚被查,震荡的是一个超级IP系统。


近日,释永信“被查”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第一,数小时内刷屏全网。从微博、抖音到公众号,“方丈塌房”“少林寺还能信吗”、“CEO和尚终落幕”等话题铺天盖地。


这是一次超出寺庙范围的集体围观——因为释永信不是普通的宗教人物。他是中国少有的“商业和尚”:把少林寺变成景区、把禅修变成培训营、把功夫变成演出团、把“方丈”变成注册商标。他代表着一种中国式的“信仰资本化”实验,也是一种在制度空白中野蛮生长的现实样本。


可以说,这不是一个和尚的陨落,而是一个被全社会过度依赖、同时又无法真正监管的系统性结构,开始崩裂。


那么,问题来了,释永信倒下后,少林寺还能继续做一门“好生意”吗?或者更深一层地说,中国还有没有可能安全、透明地把传统文化变成现代产业?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一、风暴中心:释永信倒下了,少林寺摇晃了


释永信不是第一个在寺庙里谈“管理”和“品牌”的人,却是做到最极致的那一个。


他曾公开表示:“我是CEO,不是和尚。”这并非狂妄,而是一种精准判断。他清楚: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宗教既是资源,又是流量;既有信仰价值,也有经济价值。而他做的事情,就是用公司化思维,把“少林”这两个字打造成一个跨境超级IP。


那么,他是如何从“方丈”变“总裁”的呢?具体来看:


  • 品牌注册早于任命为住持:1998年释永信尚未正式担任住持,便已着手注册“少林”商标,涵盖旅游、教育、影视、食品等多个领域。


  • 公司网络庞大:据统计,释永信及其关联方控制或持有股份的公司达30余家,遍及登封、郑州、北京、广州等地,横跨文旅、演出、少林武校、文化传播、商贸。


  • 海外影响力巨大: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地出现“少林寺分寺”,功夫团海外巡演年收入超过千万美元。佛门之外的生意:景区门票、禅修营、少林药局、文创产品……被他整合成一套文化商业产业链。


毫不夸张地说,他不是佛门中最富的人,但一定是最会做生意的人。


然而,他的倒下,代表的不只是一个领导人的失势,更是一个依赖其个人能力强力维系的“宗教-资本混合系统”开始失重。


释永信的问题,或许不止于财务不清、职务越权等具体行为,更深的冲击在于:这是一个建立在“制度空白”上的超级系统,终于遇到了制度本身。


当一个商业化体系无法归类于宗教、企业、政府中的任何一类,它就像“没有边界的帝国”,能快速生长,却也难以持续。


二、制度灰区内的超级IP:奇迹,还是陷阱?


少林寺,是一个现代IP运作的奇迹——但它也是制度风险的典型。


释永信用20年搭起了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少林资本体系”:品牌、法人、市场、舆论、信众,全部围绕个人展开。这种强人中心化策略的优势是高效率,劣势是缺乏继承性。


更关键的问题是他成功的背后,是中国宗教制度与商业制度间长期存在的灰色地带。一切都在“制度边缘”合法运行:


  • 商标注册合法,但归属不明:释永信是商标所有人,非寺庙集体所有;


  • 公司运营不违规,但资金去向不清:门票收入、功夫演出、国际培训中心学费等归属不透明;


  • 项目招商合法,但缺乏问责结构:如失败的少林文化公司上市项目,数千万投入打水漂,却无人承担;


  • 海外运营受控,但监管缺位:多个国家设立少林寺分院,却无正式文化部门监管与备案制度。


这就是少林寺的问题:不是“不合法”,而是“无法管理”。


事实上,他不是唯一的信仰IP,却是第一个被全面解构的。全球宗教文化IP运作早有先例——


日本的寺庙经济高度规范,属文化保护单位,文物、活动、财政全透明;


韩国的佛教宗团法人制严谨,宗教营收需年审并向政府备案;


美国的福音派运营电视、出版、房地产,但须明确法人与公益结构边界。


而中国呢?至今没有明确界定“宗教活动场所可否营利”,也未设定“宗教文化IP营利收入”归属。


在这个模糊的空间中,少林寺成了“时代的试验场”,释永信则成了那个最懂规则漏洞的人。而一旦被“制度清算”开始,这种模式就成了陷阱——个人主导、没有继承机制、商业结构不透明,最终全盘崩塌。


三、未来之问:没有释永信的少林寺,还能继续赚钱吗?


释永信“被查”之后,一夜之间,多家OTA下架“少林联名产品”,部分合作方暂停合作。信众减少,演出停摆,培训业务退费。这场风暴比预期来得更快,也更猛烈。


但本质上,“少林寺值钱”的核心仍在:品牌知名度、文化影响力、旅游资源、国际功夫认知……这仍是稀缺资产。


那么,问题是,这门生意该怎么接下去?谁来接?用什么方式接?这里有三种可能的未来路径:


  • 国有化:交给文旅集团或地方政府管理。这意味着以“非遗”形式进行保护性运营,品牌收入全部上缴,由政府文化系统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其优点是稳定、安全、去争议;缺点是市场化能力弱、创新能力低、缺乏灵活应变。


  • 公益法人制 + 建立信托监管结构:借鉴基金会制度,设立“少林文化基金会”,建立理事会,由多方代表参与决策,品牌营收用于功夫传播与慈善。这样做的优点是透明、公信力强、可持续发展;缺点是操作复杂,治理结构难建立,初期阻力大。


  • 去释永信化 + 建立集体品牌IP:重塑少林品牌归属,将其从“个人主导”变成“集体运作”,由弟子团队管理,参考企业合伙人治理模式,实行“非个人崇拜”原则。其优势在于去中心化,可复制、可传承;但缺点是需要时间、资源与治理制度重构。


商业化,还能继续吗?


答案是:能,但要重写规则。如果再不明确产权、运营边界与治理机制,那“少林寺”不会诞生第二个释永信,只会慢慢被蚕食、腐蚀、失去信任与价值。


尾声:一座千年古寺,不怕争议,怕的是方向迷失


释永信曾说:“文化要走出去,就要学会资本的语言。”他做到了,也因此倒下了。


问题不是他“太商业”,而是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在一个制度未明的世界里,处理传统资源与现代治理之间的冲突。


这一次的清算,既是个人的终点,也是系统的拐点。少林寺的未来,不取决于方丈是谁,而取决于我们能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真正建立起一套能传承、可治理、有信任的文化商业体系。


只有那时,“少林”才不是某个人的故事,而是一种能被社会共建、共享的真正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da产业笔记,作者:Linda 梁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