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东岱镇洪塘村,正以蓬勃之势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走进村庄,整洁的道路蜿蜒延伸,宛如丝带串联起各家各户。路旁的花草树木错落有致,四季绽放着绚丽色彩,仿佛一幅天然的画卷。农舍焕然一新,白墙黑瓦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彰显着独特的乡村韵味。村内的文化广场热闹非凡,村民们在这里休闲娱乐,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产业发展也如火如荼,特色农业蓬勃兴起,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洪塘村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乡村振兴的光明未来,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党建引领文化兴 福韵悠长润乡风
连江东岱镇洪塘村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洪塘村组织党员志愿者在生态水系治理示范区现场教学点开展党课。(洪塘村供图)
红色交通站里的革命故事代代相传,福文化博物馆里的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近年来,连江县东岱镇洪塘村深化新时代“堡垒工程”,以党建为笔,饱蘸文明浓墨,在岱江之畔绘就一幅既有历史厚重又充满时代活力的水岸乡村振兴新画卷。
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洪塘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也是“二三”革命烈士吴南俤的故里,拥有水上红色交通站、龙潭摩崖石刻等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村内的古渡口与三落厝内的水上红色交通站,犹如一位位无声的讲述者,向人们娓娓道来洪塘村“地下航线”的英勇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洪塘村于2023年在三落厝精心打造了水上红色交通站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目前已累计举办现场党课、党日活动等20余次。在这里,党员群众通过沉浸式教育,仿佛穿越时光,亲身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牢记革命历史,让红色基因在心中深深扎根,代代相传。
红色教育不仅唤醒历史记忆,更转化成为民服务的实践。洪塘村以“功能·温度·认同”为主线,实现阵地为党员群众常开、活动为党员群众常办、服务为党员群众常设。党员之家、亲子书屋、多元课堂汇聚的党群服务阵地,实现从“行政化办公场所”向“生活化服务空间”转变;打造“福润岱江”党群固定集市洪塘示范点,设置含书法写生、义剪义诊等特色服务的“洪塘暖心厝里”“洪塘欢喜厝边”两大便民服务空间,村民推门即遇服务;设立“红聚里·厝边谈”调解室、“99件暖心小事”墙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办好每一件“暖心小事”。
厚植文明乡风
建设水美乡村
岸边,垂柳、美人蕉等植物绿意盎然;水面,“凌波仙子”水雉等水鸟翩跹起舞……行走洪塘村,一幅幅美景映入眼帘。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河水臭、环境脏、游人少,如今却华丽蝶变,跻身省级生态村、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市级文明村。
作为东岱镇最先成立党员先锋模范岗的村居,洪塘村积极探索文明乡风建设新路径,深入实施“护河爱水、清洁家园”和“六清一改”专项行动,300余名党员志愿者、党员代表与镇村干部齐心协力,坚持一段一段推进、一片一片攻坚,进一步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共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近年来,洪塘村始终将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通过党建引领、乡贤带头、党群联动的模式,集村民所需、党员所能,将基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探索等工作融入其中。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立乡贤议事堂,为乡贤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管理搭建平台。乡贤们积极协助村“两委”制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治理。
弘扬“福”文化
传承优良家风
“逛福文化博物馆沾沾福气,真是不虚此行!”暑假期间,外地游客陈女士带着孩子来连江旅游,她的赞叹道出了洪塘村的文化魅力。
今年2月,公益性乡村福文化博物馆群落在洪塘村开放试运行,包括“为民造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与牌匾文化展馆”“家和福自生:中华好家风石匾文化陈列馆”以及“石韵福至:明清石雕到露天博物馆”,将千余件石刻文物巧妙融入村庄环境进行策划布展,让福文化更加可观可感。
福建作为全国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拥有丰富的福文化资源。洪塘村高度重视对福文化的挖掘及宣传推广工作,此次落地的福文化博物馆群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不仅有助于增进民生福祉,延续乡村的文化脉络,还为乡村文旅事业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家风是中华文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和福自生:中华好家风石匾文化陈列馆”更被授予“连江县家风家训乡贤文化馆”牌匾。馆内设有“孝爱文化”“尚学文化”“廉政文化”“善德文化”“修身文化”及“家教文化”六大展区,通过展示珍贵石匾,并配上详细的文字介绍,让优良家风在洪塘村代代相传,滋润着每一位村民的心灵。“带孙子来看这些老物件,比讲大道理管用,好家风要一代代传下去。”村民吴老伯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今日洪塘村,党建深度融入乡土肌理,文化自信扎根百姓心田,正焕发出独特魅力与活力。(记者 颜澜萍 通讯员 徐莉莉 许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