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潮新消费
新式茶饮的狂欢曾被供应链企业的扎堆上市助燃,如今又被供应链企业拉响了警报。
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第三个年头,新茶饮原料供应商、北交所热带原料果汁第一股田野创新股份有限公司出现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其股票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公司负责人被通报批评,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单丹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调查。
作为多家新式茶饮品牌的原料果汁供应商,田野股份用近5亿元的营收和5000万元的净利润敲开了北交所的大门,好风凭借力,送我IPO。
在上市后的2023年、2024年,在营收保持个位数变幅的情况下,田野股份的净利润连续降至3000余万元、900余万元。新式茶饮一套降价组合拳,后坐力太强。
更重要的是,自建供应链已是新茶饮品牌的常规武器,原料端的竞争已经白热化。因内控不力、业绩承压而被“公开审判”的田野股份,还能否赢回资本市场与消费市场的信任?
“果汁第一股”身陷退市疑云
7月8日,北交所披露了一份纪律处分决定书,针对田野创新股份有限公司此前的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对该公司及其董事长姚玖志、财务负责人张雄斌通报批评,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图片来源:北交所官网
田野股份的违规行为在于未及时披露修正公告,以及未披露业绩预告。
具体来看,田野股份在2025年2月27日披露2024年度业绩快报,其中数据显示,2024年度田野股份实现利润总额3407.73万元,归母净利润为2858.51万元。
4月29日,田野股份连续披露2024年度报告和业绩快报修正公告,利润总额被调整至1420.52万元,比2个月前的数据下降58.31%;归母净利润调整至965.47万元,降幅高达66.22%。
图片来源:北交所官网
田野股份的上述行为,违反了《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中的多条规定,构成信息披露违规。比如,业绩修正公告与年报同步披露的行为,直接违反了《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关于“财务数据差异超过20%需单独披露修正公告”的规定。
此次处分,只是田野股份身陷内控问题的一个缩影,也是田野股份在不足一月的时间里第二次因信披问题被监管处罚。
6月17日,田野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单丹因涉嫌短线交易,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调查。单丹及其女儿李某奇在2024年9月18日至2025年2月27日期间买卖股票时间间隔不足6个月,构成违法行为,广西证监局拟决定对单丹给予警告,并处以1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从2024年业绩修正内容来看,营业收入仅微调0.27%至4.94亿元,但利润却出现断崖式下跌,这直接暴露了田野股份的财务与内控问题。
作为田野股份审计机构的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不仅对其年报出具保留意见,更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给出了否定意见。相关审计报告显示,田野股份存在大量未收合同货款、虚增采购金额、过往会计差错未更正等异常情形。
田野股份也在业绩快报修正公告中坦言,公司于年审期间,经过自查发现公司存在重大内控缺陷。经对公司存货和固定资产、生物性资产、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的全方位评估,以及对存疑收入及相关客户的全面排查,主营业务收入较披露减少135.33万元,利润总额减少1925.13万元。
图片来源:田野股份2024年报
5月30日,田野股份披露《内部控制整改进展暨股票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风险提示公告》,其中提到:若“首个会计年度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或者未按照规定披露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田野股份股票可能被北京证券交易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如果连续两年,也就是2025年报再度出现上述情形,北交所将对田野股份股票交易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在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上,有投资者直接问出了“是否可能退市”的问题,田野股份对此表示,公司目前尚未触及退市风险警示。公司正在积极厘清相关问题,积极整改内控缺陷,争取早日消除不良影响。
但接踵而至的处罚,连同亟待解决的财务与内控问题,难免带来客户与市场的双重信任危机,尤其是在新式茶饮市场红海厮杀的当下,对于供应商的筛选与审核维度难免会向市场口碑倾斜,面对自带“舆情隐患”的合作伙伴会更加谨慎,这也是供应链企业从幕后走向台前所附带的压力。
还有投资者问到了利润下降的原因,田野股份解释称:“近年来,公司下游预包装果汁饮料需求增长乏力,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头部企业之间竞争激烈,新茶饮行业增速放缓,逐步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公司遭遇个别客户流失、客户价格敏感度提高等困难,生产经营压力较大,毛利率有所下降。”
数据显示,2024年田野股份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51.02%,而综合招股书及财报数据,2019年—2023年,该项数据分别为49.68%、44.61%、68.17%、75.53%、73.69%,一个明显的增长趋势在2024年戛然而止。
但在问题的另一面,田野股份IPO前被北交所问询的“大客户依赖”问题已经“迎刃而解”。田野股份当时在问询回复中解释道,“单一客户、主要客户对公司销售收入增长贡献率均呈下降趋势,驱动公司收入增长的因素既有对老客户销售收入增加又有新客户开发,公司业绩增长对个别客户依赖度持续降低。”
不过,从2023年报开始,田野股份不再在财报中公布客户名单,“新客户开发”的能力尚未显露,但“业绩增长”方面,2023年与2024年的营收增幅分别是-2.33%、7.34%。
遥想当年,新式茶饮品牌在消费市场卷生卷死,在资本市场门口徘徊不前,供应链企业扎堆上市,一时风头无两。但当竞争压力加剧,会被均摊在产业链的每一环。所谓当年,也不过就是2年前。
此外,新茶饮企业纷纷自建供应链,包括喜茶、茶百道、蜜雪冰城、古茗、霸王茶姬、沪上阿姨、书亦烧仙草等头部品牌,其中多家都是田野股份的“大客户”。
下游品牌商的经营链条向上游供给端延伸,必然挤占供应商的生存空间,内控问题仍然只是田野股份经营难题的一个缩影。
新式茶饮,与供应链“解绑”
田野股份成立于2007年,初期从事热带果蔬制品生产加工与销售,属于工业果蔬浆汁和速冻果蔬制造业企业,2012年与海南达川食品有限公司进行资产重组,2015年2月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发展到2019年,田野股份已经成为一家集果蔬种植、研发、制品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化集团公司,旗下拥有海南达川食品有限公司、湖北田野农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四家全资子公司。这一年,田野股份的前五大客户中,有农夫山泉、鲜活果汁、可口可乐等饮料巨头,3家合计贡献22.52%的营收,CoCo位居第五,贡献3.43%的营收。
2020年,奈雪的茶和茶百道跻身田野股份前五大客户,合计贡献15.82%的营收;2021年,田野股份前五大客户中已经有了奈雪的茶、茶百道、一点点和沪上阿姨等4个新式茶饮品牌,合计贡献56.49%的营收。
加入新茶饮的“朋友圈”后,田野股份的客户结构、产品结构、营收规模均发生了变化。
在新茶饮的产业链条上,田野股份主要从事热带果蔬原料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原料果汁、速冻果蔬、鲜果等。其中,原料果汁产品包括浓缩果汁、NFC、调配果汁等多种形态和规格。
图片来源:田野股份招股书
2019年至2021年,田野股份原料果汁销售收入和占比持续提高,三年的收入分别为1.28亿元、1.49亿元和4.15亿元,在总营收的占比分别为44.13%、56.11%和90.52%,产品结构的变化与客户结构的变化相符,也与鲜果茶崛起的趋势相符。
抓住了新茶饮的历史性机遇后,田野股份在2021年的营收达到4.59亿元,同比上涨72.5%;归母净利润6517.76万元,同比大涨210.3%。
2022年6月,田野股份从新三板转战北交所,历经三轮问询与一次中止审核,终于在2023年2月在北交所上市,成为“北交所热带原料果汁第一股”。
图片来源:田野股份官网
万万没想到,2021年不是田野股份爆发的起点,反而是巅峰。2022年至今,田野股份苦苦支撑着营收规模,代价是盈利状态岌岌可危,净利润连年下滑,从5000余万元一路降至900余万元。
2023年,上市后的第一份年报,田野股份营收同比下滑2.33%、净利润同比下滑37.69%。田野股份表示,个别客户流失导致公司营业收入略有下降。
2024年,经过“修正”的数据更是惨不忍睹,净利润同比下降71.07%,其中Q4单季净亏损2171.79万元。对此,田野股份表示,公司下游预包装果汁饮料需求增长乏力,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头部企业之间竞争激烈,新茶饮行业增速放缓,逐步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公司遭遇个别客户流失、客户价格敏感度提高等困难,生产经营压力较大,毛利率有所下降。
图片来源:田野股份2024年报
个别客户流失,是行业竞争激烈的表现之一,也是田野股份连续两年利润流失的“重要理由”。但这种说法,与上市前答复北交所问询时提及的“新客户开发”“公司业绩增长对个别客户依赖度持续降低”等说法相去甚远。
在2024年报中,田野股份的自我介绍是:为客户提供“产品+配方+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通过直销模式为主要客户供货,在广西北海、海南定安、四川攀枝花、湖北荆门、湖北宜昌拥有五家现代化工厂,产能布局涵盖中国热带果蔬主要产区。
已被打上“新茶饮供应商”标签的田野股份,没能将自己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等价交换为营收的增长,没能延续2021年“增收更增利”的神话,反而成了新茶饮与供应链解绑叙事的开篇。
你的服务,我可以自己来
供应链企业尚未摆脱对新式茶饮的依赖,而新式茶饮品牌所面临的市场压力在向上游传递时有一定的滞后,最终构成了田野股份内外交困的局面。
就在田野股份跌落低谷的同时,其服务的新茶饮行业也在经历一场剧变。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2025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发展现状与消费趋势调查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约为3547.20亿元,增速从2023年的13.5%降至6.4%。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将维持小幅但稳定的增长态势,到2028年有望突破4000亿元。
存量竞争时代已经到来,新茶饮企业也面临着一次行业级结构性调整。
2024年,6家新式茶饮上市企业中,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古茗分别营收248.3亿元、124.05亿元、87.9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3%、167.4%、14.5%;沪上阿姨、奈雪的茶、茶百道分别营收32.85亿元、49.21亿元、49.18亿元,分别同比下滑1.9%、4.7%、13.78%。
规模更大的3家仍在增长,另外3家正在下滑,而下滑的3家是田野股份“朋友圈”的常客。
以奈雪的茶为例,其净利润由2023年度的盈利2090万元,转变为2024年的亏损9.17亿元。对于业绩下滑,奈雪的茶认为主要原因是2024年消费市场整体表现疲弱,顾客倾向于谨慎消费或目的性消费;新品牌及跨界品牌持续涌入现制茶饮行业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关闭部分经营不善的门店导致1.6亿元的闭店损失;以及3.2亿元过往的若干投资带来的亏损。
奈雪的茶正处在模式变更的阶段,从坚持直营模式转向放开加盟,调整、改造、关闭经营不善的门店,以试图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尝试探索更多店型,从而提升市场份额。
但距离2023年7月放开加盟已经过去两年时间,直营门店数量仍超8成,重资产的直营门店仍在拖累奈雪的增长,“欲放还羞”的加盟模式也阻碍着规模的扩张。
截至2024年底,奈雪的茶门店数量为1798家。其中,直营门店1453家,加盟门店345家。与2023年相比,门店总数新增了143家,而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古茗在2024年净增门店数分别为8914家、2929家、913家。在一轮上市潮后,精细化运营是新式茶饮品牌不可或缺的能力,规模化的价值就日益凸显。
更重要的是,当奈雪也加入“价格战”,其直营门店每笔订单平均销售价值由2023年的29.6元降低为2024年的26.7元,但每店每日订单量却由2023年的344.3单降低为2024年的270.5单。
降价不够狠,站得不够稳。在产品价格定位方面,各家新式茶饮品牌正加速向低价格带靠拢,甚至都不需要数据来佐证,经过这一轮外卖补贴大战后,消费者“免费喝奶茶”的肌肉记忆或许会转移成茶饮品牌的“腰肌劳损”。
打价格战,势必以牺牲利润为代价,而且牺牲的不仅是自己的利润,要么自建供应链,要么压榨供应商。以蜜雪冰城为例,数据显示,其向加盟商供应的饮品食材中,超过60%为自产,核心饮品食材更是实现100%自产。其采购网络覆盖全球六大洲、38个国家,在河南、海南、广西、重庆、安徽拥有五大生产基地,覆盖糖、奶、茶、咖、果、粮、料全品类食材。
价格战的尽头,是茶饮品牌被吸入蜜雪冰城的舒适区,新式茶饮早就过了市场教育的阶段,品牌溢价像是一个古老的笑话,雪王则像是一个预言家,提前看到了低价市场的兴起,又开始研究“供应链溢价”。
抛开“事后诸葛亮”的成分,新式茶饮的另一条路线是寻找海外市场的增量。2024年末,蜜雪冰城在海外市场的门店数量为4895家,2025年Q1末,霸王茶姬、喜茶的海外门店数为169家、80家,而茶百道为20家,奈雪的茶、沪上阿姨的海外门店数都在个位数,又恰好是田野股份“朋友圈”的3家。
无论是“直营+加盟”的扩张思路,还是供应链能力催生的降价能力与单量增长,新式茶饮的增长模型更新频率正在加快,过往的消费升级红利转换为幸存者为消费者让利,爆品的迭代反而变慢了,因为新式茶饮品牌将重心转向了产业链的上游。
换句话说,田野股份在自我介绍里提到的“产品+配方+服务”一站式解决方案,新茶饮品牌可以自己上手,砍掉中间商的思路已经蔓延到这个不再“暴利”的行业。
死道友,总好过死贫道。
结语
重拾资本市场信任这件事,田野股份在北交所IPO前的三轮问询中曾经有过成功经验。但上市后两年的利润增长被上市前的冲刺所透支,脆弱的信任是否还有可被透支的空间?田野股份的今天,是不是新式茶饮供应商乃至所有供应链企业的明天?
要闯出这个怪圈,还要回到“产品+配方+服务”的解决方案,在优化成本结构的同时,比下游品牌更懂市场。健康化趋势中还有哪些未被“压榨”的原料?哪几款果蔬的化学反应可能会造就新的爆款?出海的潮流中能将冷链物流延伸到多远的地方?品牌方自建的工厂在哪些环节后来居上?供应商与品牌方的关系能否从“共振”转变为“共创”?
新式茶饮品牌可以自建供应链,供应链企业能否自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