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步步是坑
创始人
2025-08-01 14:44:39
0

银发经济,看似充满机遇,实则步步是坑。在这一领域,一些商家为了追逐利益,纷纷推出各种所谓的“老年专属产品”。然而,这些产品往往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比如一些低价的保健器材,宣称能治疗多种老年疾病,实则毫无功效。还有一些养老机构,宣传得天花乱坠,实际服务却大打折扣,老人的生活得不到应有的保障。银发经济的乱象,不仅让老年人的权益受到侵害,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亟待规范和整治。


自千禧年以来,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持续升温,“银发经济”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今“银发”越来越多,“银发经济”却难言出色。目之所及,都是为老人量身定制的消费陷阱,五花八门的保健品销售、乌烟瘴气的低价旅行团、直播间里的“养生课”“专家义诊”,等等。


老年人消费市场成了坑蒙拐骗的下沉市场,“银发经济”竟成了“坑老经济”,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一、“银发经济”的想象空间有限


银发经济的本质是老年人消费。2024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了3.1亿,占总人口比例22.1%。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消费规模不小。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当代社会服务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的数据显示,中国银发经济的年产值高达7万亿元。


7万亿无疑是一块“大蛋糕”,无怪乎各路“豪杰”趋之若鹜。然而,这块大蛋糕却是好看不好吃,大而不强,是低端中的低端、下沉中的下沉。


7万亿“银发经济”在GDP中占比仅为5%,在总消费中占比仅为12.5%。显然,中国老人的消费力比其他年龄段都要低一大截。


其实,“银发经济”这个概念被单独“拎”出来,不是因为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强,而是因为他们的消费更集中。除了基本开支,最大的消费关注是医疗保健,其次是社交休闲。后者的选项十分有限,无非是餐饮和旅游。没有年轻人丰富多彩的时尚娱乐,更没有中年人买房买车的大宗消费、育儿和教育的家庭消费。


正因为老年人的消费领域单一,才能专门搞个“银发经济”的统计口径。其实,真要统计年轻人的“黑发经济”、中年人的“灰发经济”,肯定比“银发经济”要高得多。只不过年轻人、中年人的消费更多元,很难专门统计,也无需统计。


老年人的消费能力低于其他年龄段,并不是“中国国情”,而是普遍现象。“年轻人工作,老年人消费”只是一些专家的理论想象。


任何国家的消费主力都是中青年,包括发明“银发经济”概念的日本也不例外。占日本人口30%以上的老人(日本老年人的标准为65岁以上)贡献了100万亿日元“银发经济”产值,在GDP中占比16.7%,在消费中占比仅为8.5%左右。


“银发经济”的概念在日本已经是“今日黄花”,目前日本社会的关注点不是“银发经济”做大做强,而是提振年轻人消费。


边富边老的日本,“银发经济”不过如此。未富先老的中国,“银发经济”能是啥香饽饽?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不要对“银发经济”有过高的预期。在现实微观层面,更要正视中国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孱弱。这一人群,无论是经济能力,还是市场判断力,都很糟糕。而这正是造成“坑老经济”的根本原因。


二、未富先老的中国老年人群体


消费能力的基础是有钱有闲。老年人的时间成本低,这不成问题。成问题的是支撑消费的收入和积蓄。中国老年人,并不富裕。


《2024年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显示:


2021年,我国老年人年人均收入为32027.4元,年人均收入中位数为11400.0元。城镇老年人年人均收入为47270.8元,农村老年人年人均收入为14105.4元。城镇老年人主要依赖社会保障性收入,而农村老年人则更多依赖经营性收入。


显然,农村老人的消费能力,充其量是自食其力维持温饱的基本生存水平。按照我国67%的城镇化率水平,农村老人的占比至少是33%,实际肯定还要更高,经常被引用的数据为1.71亿。这些靠“经营性收入”混个温饱的农村老人,高攀不起“银发经济”。


有社会保障性收入的城镇老人,经济水平明显要比农村老人高出不少。但也只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平,整体上并不富裕。更为关键的是,“平均”遮蔽了社会保障性收入巨大的分配差距。


经济学家陆挺曾指出:


处于顶端的约7%的群体,他们平均每月的养老金有6000多元人民币;处于中间层的企业退休职工平均每月养老金大概有2000多元,这个群体占比约38%。


不难发现,中国的养老保障性收入分配极为不均,城镇老年人主流的收入中位数仅为每年两三万而已。退休金分配的梯度差甚至比市场分配的工资收入更大,后者的中间层即“普薪层”占比约60%。


概而言之,城镇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性收入存在贫富差距巨大的结构性问题。少数富裕老人占比不会超过10%,但是绝大部分城镇老人的收入大幅低于城镇人口的平均水平,属于相对贫困的人群。就这主流水平,消费增长的空间能有多大?


唯一可以给“银发经济”留点念想的就是存款了。根据央行2025年Q2数据,全国50岁以上人群平均存款18.6万元。即便不考虑“平均”因素,这点存款提供的消费潜力也是很有限的。何况这些用于应急的储蓄,并不会轻易投入日常消费。


所以,不要高估中国老年人群体的经济能力。有能力涉足中高端消费的富裕老人少之又少,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才是大多数。1.71亿农村老人苟活于公众视野之外。城市广场舞、暴走团的元气老人,也绝非想象中那般富裕。


中国老人有限的经济实力,决定了“银发经济”的天花板上限不高,下限却很低。目前“银发经济”的实际表现也可以作为印证。


比如,银发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养老设施产业,并没有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一床难求”。上海的情况很有代表性。上海的中国老龄化程度在全国排名靠前,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也在全国名列前茅,养老观念也较为先进。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上海都应该是养老市场的“富矿”。然而,2024年上海养老机构的实际入住率却仅为63%,约有6.2万张床位常年空置。


不是上海老人不想住,而是真的住不起。据上海市养老服务中心调查,中等偏上养老机构月均费用为8500元,而2024年上海老年人月均退休金为4930元,费用超纲了。上海老人住不起养老院,其余地方可想而知。


再如,旅游市场的“银发旅游”热。2023年我国银发旅游者就达到了11.6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次的20.6%,颇具规模。然而,《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3—2024)》的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人超过60%选择的是200元以下的低价团。在OTA平台上,99元、199元的“老年特惠团”超低价产品长期占据销售榜首。


优质服务消费不起,低端产品乐此不疲。“银发经济”显然不是消费升级的上升市场,而是直戳淤泥层的极限下沉。那些超低价的“老年特惠团”,隐藏着中国老年人消费市场畸形的生态。


三、中国老年人不会消费


经济实力是消费能力的基础,但不是消费能力的全部。消费能力还包括消费习惯、市场鉴别能力。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很多中国老人的消费习惯和鉴别能力比他们的经济实力更糟糕。那些“坑老”的老年低价团正是迎合这一人群消费特征的产物,的确是“坑”,却不是单方面的“骗”。


这些老人最大的消费特征,是极高的价格敏感。收入微薄的现实处境和长期贫困养成的消费习惯。因此,正规的旅游机构不愿也不能为他们定制产品,甚至部分旅游机构会采取年龄歧视的措施将“银发”拦在门外。正规的不做这些老人的生意,接盘的都不正规。因此形成了市场逆淘汰机制。


不少旅行社负责人坦言:“纯玩团根本做不起来,老年人价格敏感度太高,我们只能在其他环节找补”。这些低价团的操作曾经颇为神秘,但是互联网时代无秘密。尤其是视频技术发达,各路UP主大显神通,明察暗访全程录播,可以窥其全貌。没有想象中的鸡飞狗跳,异常平静,非常和谐。


旅行社的所谓“找补”,就是节流和开源并举。节流,就是极限压低成本。不少价格两三百元的老年团,三四天上千公里的行程全程大巴,动辄几小时高速,人称“铁腚团”。


如此不合理的通行安排,就是为了省交通成本。各地为了拉动旅游经济,给旅游大巴不少优惠补贴。如果换成坐火车、飞机,开销要大得多。


出行方式选择能省则省,吃饭、住宿更是得过且过,都是选最低端的。可是,参团的老人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在意。他们信奉“吃苦文化”,平时都会“没苦硬吃”,旅行吃得差、住得差不是问题。


饶是如此极限压成本,也挤不出利润空间。节流不够,还得开源。购物点要排满,半天旅游半天购物都算是良心的。景点走马观花,入店滔滔不绝,是低价团的标配。百元级的保健品、家居用品为主,家电、珠宝之类的千元级“大件”也不少。


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些省到极致的老人购物却是异常慷慨。空手进店,大包小包出店的不在少数。三四天消费几百上千的,很正常。并不是老人没见过世面被骗,恰恰相反,不少参团者都是“老客户”,对购物点的营销套路熟悉到你说上句他们就能说出下句。但是,他们还是心甘情愿地掏钱大包小包地购买。


有老人坦诚心迹,觉得花钱吃好住好是浪费,买东西带回家是实实在在的收获。这种对服务消费极度轻视、对“实体消费”高度重视的消费观念,是物质消费极度匮乏时期留下的心理烙印,和近年来“实体经济”重一产二产轻三产的经济观念如出一辙。


当然,个人的消费偏好本身也谈不上对错,但要有相应的鉴别能力。可是,这些老人对“实体消费”的鉴别力不合格。珠宝的真假、保健品的优劣、家居用品的品质,压根分不清。买不买的判断依据,就是跟风。所以购物店的营销其实挺轻松的,只要重点“公关”几个老人,基本上就能拿下一团人的生意。


就这样一路“铁腚”颠簸、走马观花走下来,大包小包拎回家之前,老人们会展现最后的精明。开团时说好的赠品——几个鸡蛋、一瓶洗发水之类的,那是万万不会忘记的。


这些低价老年团给人的观感五味杂陈。显然是“坑货”,走得累、吃得糟、住得差,老人们无怨无悔。购物店里消磨大半的时间,他们心甘情愿。这些算是低时间成本、低消费力的表现,不算意外。


然而,为了那些劣质产品慷慨解囊,又算什么呢?花在购物上的钱,足够一次舒适度很高的纯玩了。他们宁可选择钱花得不明白、旅游体验也是极差的低价团,并且乐此不疲。中国老人会省钱、爱省钱,却不会消费。花的冤枉钱远比省的钱要多,而不自知。


都是大几十岁的人了,竟然没有基本的经济常识和生活经验吗?还真可以说是没有。他们的经济观念,仍停留在市场经济发展前的时代。他们的消费观念,是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形成的。


他们是被坑了,而导致他们进坑的,主要是他们的经济认知是畸形的——明知团费价格低到不正常,他们有不正常的价格敏感。明知道购物店是在玩套路,他们的“实体消费观念”会把购买行为自我合理化。


某种程度上,他们和低价团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也算是愿打愿挨的“供需匹配”。推而广之,老年人群体中常见的“套路”,保健品营销、收藏投资的“做局”乃至电信诈骗,都不是简单地“抓坏人”、“严惩”能解决的。这代中国老人是经济活动中天然的弱势群体,无论合法的、非法的,只要和钱有关,他们的处境都不好。


虽然有不敬老之嫌,但是现实真相无法回避。这代中国老人中的主流人群,缺乏基本的经济常识和理性的消费习惯,支撑消费的经济基础孱弱。因此,不要把“银发经济”想象得多美好。7万亿产值并不高,其中还有很高的“含坑量”。


总之,“银发经济”解决不了内需不足的经济问题,“银发经济”的低质量本身就是问题。与其操心少数高收入老人高质量养老的“银发经济”,还是多关心怎样让那些低收入、低认知能力的老人安度余生吧。


步步是坑,活得真不容易。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