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提供具体的相关内容呀,没有具体的信息我没法准确描述美国人凌晨 4 点在车管所排队的原因呢。比如是车管所推出了特别优惠活动、新政策实施需要集中办理业务、有热门车型的牌照发放、还是遇到了特殊的系统升级导致办理业务时间集中等,缺乏具体内容无法展开详细描述哦。
今天上午,华人微信群里有人说,她昨天6点半去一个北卡小地方的车辆管理所(DMV)排队,结果前面已经有六七十人了。排在最前的,是凌晨4点就到了的中国人。
真是,连办驾照都被华人卷起来了。
“昨天去另一个地方,号都没有了”,她说,“现在北卡办驾照,得比谁更能熬夜。”
我一点也不惊讶。
几周前,北卡州长乔什·斯坦签署了一项新法案(Senate Bill 391),宣布从2025年7月1日起,暂停C类驾驶执照的到期效力。也就是说,从现在起,即便驾照过期,也不会立刻就失效,还能用两年,只是不能用来进行身份识别和航空旅行。
对我个人来说,这还真是个好消息。我的驾照8月底到期,眼下正是UNC、Duke等大学的新生入学季,许多陪读家庭也在这个时候扎堆处理驾照、车辆、保险的相关事务。DMV早早就被挤爆了。
就在这样一个节骨眼上,北卡的几座主要城市正在推进了另一种出行方式的建设——BRT,即快速公交系统。罗利、达勒姆、教堂山,这几个三角区的核心城市,在2024年至2025年间相继进入BRT建设的实质推进阶段。
乍看之下,这些举措和办驾照之间风马牛不相及,但它们其实指向的是同一个问题:私家车,是否应该是人们生活的前提?
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傻气,毕竟在这个“车轮上的国家”,汽车当然是生活的前提之一,这是美国的发展史一直在讲述的“事实”。
但具体到北卡罗来纳州,情况又有些不同。
这里DMV的排队拥堵,还不只是人们吐槽的办事效率的问题,或者工作能力的问题,而是长年“车本位”城市设计累积出的结构性压力。
在一些北卡城市,由于地广人稀,如果没有车,就等于没有脚。而且,公交系统覆盖极为有限,车次稀少、缺乏换乘和接驳,也没有时间保障(出发前必须看Google map上的时间,否则极有可能等上一小时,或者刚好错过),城市被设计成了一个服务驾驶者而非乘车者的机器。
在这台机器里,人们考驾照、买车、买保险、修车、抢车位,DMV只是这个系统的前端窗口,因为它属于公共服务,矛盾也最先在这里暴露出来。
BRT的提出,正是想扭转这套逻辑。不仅仅是多修几条公交线那么简单,而是把公交线路修成地铁那样可靠、便捷、安全,让公共交通变得体面有尊严。
2024年7月,罗利市议会通过了该市计划修建的四条BRT线路中的第一条的投标,总长约20英里,总成本为9675万美元。由Rifenburg North Carolina公司承建一期工程New Bern Avenue BRT线的合同,即将于今秋开工,设置10个站点,路线从市中心一直延伸到WakeMed医院,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罗利BRT的四个建设阶段
罗利BRT一期工程
在达勒姆,规划中的是一条东西走向、长约7英里的快线,沿Chapel Hill Street与Holloway Street展开,主要是服务两边的密集租屋区和无车家庭,目前正处于设计评估阶段。
教堂山的North-South BRT则是三者中最早启动的,2012年就已开始规划。2024年6月,该项目终于获得联邦交通管理局“高优先级推荐”,共设18个站点,总预算约3.5亿美元,第一阶段将连通UNC医院与Eubanks Park & Ride停车换乘中心。
这些项目符合我们对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刻板印象:进度缓慢,有点理想主义。但它们想解决的问题是共通的:有没有可能,在这个“人人都该有辆车”的州里,过上不靠车也能正常生活的日子?
这并不是北卡第一次试图摆脱对汽车的依赖。
上世纪60年代,高速公路系统的迅猛扩张,让I-40和I-85两条州际公路成了北卡及周边人们出行的骨架。但后来的收费车道和拥堵的出现,引发了公愤,当局认识到,单靠高速扩建,无法解决交通效率与公平问题。
1987 年,UNC‑Chapel Hill牵头进行区域交通系统研究,首次提出北卡三角区需要以固定线路交通(rail 或 BRT)连接Durham与Chapel Hill等核心城市;两年后,三角区建立了区域公交管理机构Triangle Transit(后来的GoTriangle),开始尝试统一票价系统,推动跨市公交协调。
2000年以后,三角区曾多次推进轻轨系统,包括Durham-Orange Light Rail计划,该项目历经近十年规划,还是在2019年宣布终止,主要因为杜克大学拒绝线路通过医疗园区,资金缺口巨大、老百姓不够支持,失去了联邦资助。
北卡大城市夏洛特却是个例外。
2007年开通的Lynx Blue Line是美国南方的第一条轻轨,公共交通月流量增长 800%,大获成功。之后这条轻轨继续加长,还开通了Gold Line,让夏洛特的公共交通得到优化。
但夏洛特的城市结构更接近大都市,人口密度集中,也有税收支持机制,三角区的人口结构和行政格局,决定了轻轨难以复制。
轻轨搁浅,并不代表居民不需要公共交通,而是提醒政策制定者:轻轨或许不是唯一解决方案,北卡要找到自己的路径。
那就是BRT。
于是,三角区城市在2022年后纷纷启动BRT舆论与前期规划,我们才看到,近期,罗利、杜勒姆、教堂山陆续提交预算、拿到联邦拨款、招标施工的进展。
北卡或许可以从中国的经验中得到些启发。
我来自的城市成都,从2013年起,以二环高架BRT为核心,通过“环+放射”结构构建公交骨架,总长度超400公里,专用道66公里,配备700多台快速公交车辆,日均客流达42万人。
中等城市宜昌、大城市广州也分别通过中等成本或高密度设计,让BRT走入市民生活。
这些案例说明,BRT不仅是大城市的专属,也适用于像北卡三角区这样结构松散但需求集中的区域城市。
更重要的是,它的建设思路不是“造一条道”,而是“织一张网”,从车辆、站点到换乘、自行车、步行通道一体化,让城市出行从“车本位”——有车才能动,转向“人本位”——人随路走。
美国交通部长皮特·布蒂吉格在本月初宣布向教堂山BRT投资1.383亿美元的声明中说:“公共交通将人们与工作地点、学校、家庭等连接起来——当公共交通覆盖更多人群和社区时,它的影响力也更大。”
总有人在说,美国的汽车便宜、油价也低。其实事实没那么简单。
美国汽车协会 (AAA) 估计,一辆车的年均成本超过1.2万美元。对于UNC的终身教授来说,这算不了什么,但对于最低时薪7.25 美元的北卡普通劳动者来说,这是个沉重的负担。
在北卡生活这段时间,我越来越意识到,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社会门槛,你能不能按时上学、方便就医、准点上班,甚至要在DMV窗口前排多长时间的队。它都在以隐形的方式塑造着这个社会的结构。
达勒姆交通局长Sean Egan在媒体采访时说,“我们不是要做纽约,但我们要成为一个不用车也能生活的城市。”
尤其像教堂山这种大学城,生活着大量无车人群、国际学生和低收入居民,BRT可以降低他们考驾照的动因,让没有车也不构成障碍,而是一种可选的生活方式。
我想起两个月前参加教堂山政府组织的“人民学苑”活动时,一位市政工作人员说:“你也许不会每天搭这趟BRT,但你知道它存在。那一刻,生活的可能性就打开了。”
对这座几乎与美国国家历史一样悠久的小镇来说,BRT当然不是万能钥匙,但它也许是暂时松开被拧紧的螺丝的小小工具。
这意味着,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在18岁那年去考驾照,不是每位母亲都得在凌晨4点爬起来去车管所抢号。小镇上的人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汽车,而是没有汽车时,也能安步当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跑步有毒,作者:跑步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