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味”书写着传承与创新的美食故事。在台江的街头巷尾,古老的烹饪技艺代代相传,那浓郁的香味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岁月。祖辈们将传统的烹饪方法精心保留,每一道菜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时代在进步,台江的美食也在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厨师们巧妙地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美食中,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口味。比如,传统的福州鱼丸在保持弹性和鲜美口感的基础上,加入了各种新奇的馅料,让人们在品尝传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创新的魅力。“台江味”就这样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美食传奇。
从街头小吃发展成非遗美食,从闽江畔的古老街巷走向世界
“台江味”书写传承与创新的美食故事
作为福州历史上的航运枢纽与闽都商贸发源地,台江曾见证“百货随潮船入市”的盛景,也见证了城市烟火。码头的号子、商帮的算盘与灶膛的烈火,共同熬煮出这座城市的鲜活滋味。
漫步台江街头,鱼丸、肉燕、粉干、煎包……琳琅满目的台江小吃在一代代传承中既延续着古老的味觉密码,也不断与时代碰撞,寻求新的突破。而这,正是台江兼容并蓄城市基因的生动呈现。
商贸沃土
孕育小吃基因
台江与闽江血脉相连。据清《闽县乡土志》等史料记载,1844年福州开埠后,台江作为闽江下游的航运枢纽,成为木材、茶叶等货物的集散“心脏”。
码头工人与商贩摩肩接踵,人声鼎沸。汹涌的人潮与繁重的劳动,催生了便捷高效的速食文化,一碗粉干配煎包,汤汁鲜美,让工人迅速恢复体力。易携带的光饼、甜糯的 粿同样受欢迎。
商帮汇聚的上下杭,商贸交融带来各种食材与风味的碰撞:“北面南米”在此交汇;明末传入花生,孕育出奶白清甜的花生汤;明万历时台江引种的地瓜,其粉成就了肉燕“燕皮”的筋骨。
此外,台江盛产的芋头、甘蔗、糯米、粳米,都是台江小吃丰富的原材料。它们共同绘就丰盛原料图景。
依海肉燕传承人陈彪与儿子陈超。
耳聋伯传承人林英德与儿子林威。
街头小吃
发展成非遗美食
台江小吃的灵魂,藏于代代相传的精密工序与时间智慧。耳聋伯元宵、彬德桥 粿,都是从街头小吃发展而来的非遗美食和中华老字号。
始于清光绪年间的耳聋伯元宵,创始人林炳祥起初挑担于台江码头叫卖。后来他的儿子林桂芳继承了这一行当,并常常跟随热闹的闽剧戏班贩卖元宵。如今第四代传承人林威接过了父亲林英德的衣钵,继续坚守祖训,用当天的新鲜猪后腿肉制馅,精选本地糯米,延续了不粘牙、鲜嫩多汁的独特风味。同时,全新的工厂和包装工艺,让这份传承了上百年的福州味道,走向了世界各地。
立夏吃碗糕,重阳节必备九层粿……福州 粿,讲究时节。彬德桥 粿创始人潘起丰也是从走街串巷开始,第二代传承人潘依界迁店至彬德桥旁,由此得名。“小时候,家里的 粿店24小时营业,十几个蒸笼层层叠叠,炉火从来不灭。”“80后”的潘旻成为继父亲潘宝秋之后的彬德桥 粿第四代传承人。手工制作的彬德桥 粿,承载着许多福州人儿时的记忆。
彬德桥粿传承人潘旻。
传统老字号
积极创新求发展
变与不变,是每个百年老品牌都面临的问题。台江的老字号小吃在延续核心工艺风味的同时,一直在积极创新求发展。
百年老店郑森记推出“预包装+秘制酱料包”,助消费者在家复刻店味;尚干小吃借跨境电商,用扁食慰藉海外华人的乡愁。“粿然正宗”“福州粿然很甜”……这些有趣的谐音梗被设置成彬德桥 粿店的打卡点,吸引年轻人及游客打卡拍照。
除了店面创新,彬德桥 粿第四代传承人潘旻迎合年轻人的喜好,融合西点元素开发了巧克力、椰蓉、芋泥蛋挞等多种口味的新品。“我希望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融入新的元素,这样才能让百年老品牌永葆活力。”他说。
中华老字号“依海肉燕”在第四代传承人陈彪的推动下,借助行业团体标准化和“非遗出海”破局。“接下来,我们将打造网络个人IP,开发系列文创产品,让福州百年非遗小吃全方位地活起来。”作为福州市肉燕协会会长的陈彪告诉记者。
一席尝尽台江月,半箸挑开闽江潮。如今,在打造“一县一桌菜”餐饮文化工程中,台江老字号携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花生汤、鱼丸、肉燕等经典风味与码头商贸、市井民俗相融合,共同凝练出承载闽都千年文脉的“闽江潮宴”。
承载着乡愁与匠心的千年烟火“台江味”,正从闽江之畔的古老街巷,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向世人讲述着关于坚守、传承与创新的台江美食故事。(记者 刘露 林舒颖 实习生 胡铭蕾/文 记者 叶诚/摄)
上一篇:特斯拉也开始挤牙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