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英雄谱中,有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他倾资纾难,以赤诚之心守护祖国。他积极领导南洋华侨,在那艰难的岁月里,为祖国的抗战事业保驾护航。他们虽身处海外,却心系祖国安危,纷纷慷慨解囊,将自己的财富投入到抗战中。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爱国精神,让海外的华侨同胞们紧密团结在一起,为抗击日寇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的事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抗战的道路,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重要象征。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广大海外侨胞为国纾难,捐钱捐物甚至亲赴战场,为抗战胜利发挥了独特作用。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就是其中一个代表。陈嘉庚一生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抗战期间,他投身救亡斗争,推动华侨团结,领导南洋华侨为祖国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保驾护航。
“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则后方之刍粟一日不能停。”这是1938年10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时,担任主席的陈嘉庚在宣言中向海外华侨发出的号召。时值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陈嘉庚发表演说,呼吁华侨全力支援祖国抗战。
陈嘉庚,1874年出生于福建集美,少年时赴新加坡随父经商。凭着诚实守信的原则以及敏锐的商业头脑,陈嘉庚成为南洋最大的橡胶生产和制造商,在海外侨界赢得声望,但他心里一直惦念着苦难中的祖国。1913年,陈嘉庚在家乡创办第一所新式小学,随后又增办师范、中学、水产等学校,统称为“集美学校”;1919年,陈嘉庚回国筹办厦门大学。经营困难时,他甚至变卖房产以支撑学校运行。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集美校友总会陈嘉庚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 董立功:他曾经说过“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他一生创办和资助的学校达到了一百多所,把他赚到的绝大多数钱都回馈给了祖国和人民。
1928年5月,侵华日军制造“济南惨案”,消息迅速传遍东南亚。陈嘉庚领导的新加坡华人社团“怡和轩俱乐部”在《南洋商报》上印发传单,呼吁华侨召开大会,共商赈济事宜。“七七事变”爆发后,陈嘉庚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次年,“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在新加坡成立,陈嘉庚被推选为主席,以南侨总会的名义,率领海外华侨开展起大规模救国募捐运动。
集美学校委员会副主任 陈嘉庚纪念馆馆长 翁荣标:南侨总会成立之前,南洋就有成立抗战的团体三千多家,但是都各自为政。南侨总会的成立把南洋华侨空前团结起来了,以巨大的人力、物力跟财力来支持祖国抗战。
“同胞们,细听我来讲,我们的东邻舍有一个小东洋。几十年来练兵马来亚逞霸强……”
这首抗日救国歌曲,在当时的南洋广为传唱。在陈嘉庚的感召下,爱国华侨不分地域、信仰、阶层,广泛开展义卖、义演、义捐活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成为南洋华侨最响亮的口号。
抗战期间,400万侨胞参与捐款。此外,侨胞们还积极认购各类救国公债、投资国内大后方经济建设,捐献了大量飞机、坦克、车辆、药品等战时物资。陈嘉庚本人则在重庆投资设立制药厂,直接为前线供应药品。
1939年,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城市相继沦陷,国外援华物资的运输主要依靠西南山区险峻的滇缅公路。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集美校友总会陈嘉庚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 董立功:当时国内非常缺少开车的司机和修车的机工,最后陈嘉庚说,南洋华侨里面有很多司机,他们可以为祖国抗战做点贡献。
陈嘉庚号召华侨机工回国,与祖国同胞并肩作战。三千多名华侨青年组成“南侨机工回国抗战服务团”奔赴国内,保障了“抗战生命线”的畅通。由于日寇对滇缅公路不停轰炸袭击,1000多名华侨机工不幸牺牲。
南侨机工 罗开瑚(生前采访):那个时候就是抱着牺牲的决心,没有希望说活着回去。
1940年,为了慰问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鼓舞华侨支援抗战的热情,陈嘉庚牵头南侨总会走访重庆、延安等地。在延安,陈嘉庚第一次与中国共产党领袖面对面交流,对边区各界艰苦奋斗的精神“尤为感奋”。回到东南亚,陈嘉庚翔实介绍回国见闻,认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从此,陈嘉庚尽心尽力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入侵东南亚。陈嘉庚又组织当地华侨对抗日寇。陈嘉庚的抗日行为遭到日本人记恨。日军发布高额悬赏,缉拿“南洋之排日货及抗日之巨头”陈嘉庚。
在众多华侨的帮助下,陈嘉庚几经辗转隐居到印尼爪哇岛。在玛琅巴兰街4号的桌子上,陈嘉庚写下30多万字的《南侨回忆录》,记录南洋华侨对祖国抗战的重要贡献,并提“述志诗”以明心境。
集美学校委员会副主任 陈嘉庚纪念馆馆长 翁荣标:印尼避难期间,日寇的宪兵经常会到嘉庚先生的居所里面去,所以说真的是很危险。嘉庚先生身带氰化钾,他很明确地表态,他说如果被日寇抓住了的话,决不投降。
1945年抗战胜利,陈嘉庚重返新加坡。1949年,他作为华侨首席代表受邀回国,并出席开国大典。自此之后,他致力于新中国建设,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侨联主席等职务,再也没有离开祖国。
1961年8月,陈嘉庚在北京因病逝世,归葬于他的家乡——厦门集美。在距离陈嘉庚故居不到一百步的地方,依其生前愿望建造“归来堂”,寓意子孙后代“应有家乡观念,经常来往,不致遗忘祖国”。
(总台记者 赵超逸 王帅 刘畅 福建台 厦门台)
下一篇:立陶宛总理帕卢茨卡斯宣布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