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强电子IPO:家族“全台籍”控股95%,营收停滞下的创业板闯关之路
创始人
2025-07-31 14:18:20
0

瞭望塔财经近期获悉,深交所创业板近日迎来一家PCB领域“隐形冠军”的IPO闯关。2025年6月30日,欣强电子(清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欣强电子”)正式递交招股说明书,拟募资9.62亿元投入高端电路板扩产项目。

在存储领域深耕二十年的欣强电子,2024年全球内存条PCB市场占有率达12.57%,其产品均价超过2000元/平方米,位居行业第一梯队。然而靓丽市场地位背后,其家族“全台籍”控股95.04%的治理结构、营收增长停滞、合营模式收入占比过高、研发投入低于同行等问题,为此次IPO埋下多重隐患。

1、股权激励与IPO估值鸿沟,7.68倍PE的突击入股玄机

欣强电子在IPO前夕的股权操作引发市场高度关注。2025年5月8日,就在招股书申报前一个月,公司控股股东YU FAMILY向三个员工持股平台(欣承投资、欣立投资、金宥公司)突击转让2295万股,转让价格仅为2.80元/股,对应2024年净利润的市盈率倍数仅为7.68倍,公司估值总额定格在12.85亿元。

然而,此次IPO计划募资9.62亿元,发行不低于510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0%,隐含估值接近百亿。这意味着短短一个月内,公司估值出现近8倍的增长

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疑云:根据证监会监管要求,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若存在明显低价,应按照“股份支付”原则处理,将入股价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管理费用。但招股书未显示公司对此进行相应会计处理,若按监管规则补正,可能大幅削减2024年1.68亿元净利润。

利益输送风险:三个员工持股平台中,欣承投资获让2005万股,对应激励对象身份尚未明确披露。如此巨额的股权激励价差是否真正覆盖核心技术骨干,还是主要惠及实控人家族关联人员,存在疑问。

2、合营模式占比近20%,独立性存疑的营收结构

欣强电子业务模式中,一个被市场忽视的关键点是其对合营企业销售渠道的高度依赖。报告期内,公司向合营公司销售收入及通过合营公司代理协助实现销售收入合计分别为1.51亿元、1.12亿元和1.68亿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17.70%、11.51%和17.29%。

这种“合营公司承接订单后主要向发行人采购PCB产品再对客户销售”的模式,实质上使欣强电子成为合营公司的代工厂。

更深层的隐患在于,2022年开始,香港国际及深圳国际将部分终端客户资源转移至发行人,发行人需要向其支付销售服务费。这种客户资源转移安排的商业合理性、定价公允性尚未得到充分验证,形成了一条隐蔽的关联交易通道。

合营模式的双重风险:一方面,若合作关系恶化或合营安排终止,将直接影响公司近20%的营收来源;另一方面,这种模式模糊了公司真实的独立获客能力,可能掩盖其市场竞争力不足的实质。

3、董事会“家族全台籍”后背的隐忧

欣强电子成立于2005年8月,由AKO BVI出资设立,注册资本2.5亿元。公司主营印制电路板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定位于中高端市场,以八层及以上高端PCB为主,应用于存储、通讯、消费电子等领域。

欣强电子的董事会架构存在明显的"本地化不足"问题,这可能成为其IPO审核过程中的重要关注点。公司当前董事会成员中,三位实际控制人俞金炉、俞孝璋及俞宛伶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共同持有公司95.04% 的股份,三人均为中国台湾籍,这一问题虽不构成法律禁止性障碍,但可能成为审核过程中的"软门槛"。

监管审核趋势显示,近年来证监会和交易所对拟上市公司董事会本地化程度愈发重视。2022年某半导体企业IPO案例具有参考价值,该企业因董事会外籍成员占比过高,被监管部门进行多轮问询,最终通过增设大陆籍独立董事才得以过会。这一先例表明,监管机构对董事会本地化履职能力有着明确要求,欣强电子需要提前准备充分的解释说明,证明其董事会具备符合A股上市公司标准的治理能力和本地化履职条件,否则可能面临多轮问询甚至影响上市进程。

公司上市前夕的突击分红同样令人侧目。在业绩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公司2022年、2023年分别进行现金分红9000万元、9055.65万元,两年分红合计1.8亿元,几乎掏空同期累计净利润。如今又向市场募资9.62亿元,其募资合理性面临监管严查。

4、IPO募资与经营困局

欣强电子此次IPO募资用途单一,全部用于高多层高密度互连印制电路板改扩建项目,计划新增年产38万平方米高多层高密度互连印刷电路板的产能。保荐机构为民生证券,但招股书未披露其与公司在PCB领域的合作历史。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面临增长乏力窘境。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69亿元、10.00亿元、9.99亿元,2024年营收同比微降0.13%,增长陷入停滞。而同期净利润分别为8498.39万元、1.32亿元、1.68亿元,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7.27%。

营收停滞与净利润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反差,这种不匹配的增长态势需要合理解释。在存储领域收入占比高达60%—70%的情况下,公司业绩与存储行业的强周期性紧密相关,这一结构性风险不容忽视。

5、研发薄弱与竞争困局

作为冲刺创业板的高新技术企业,欣强电子的研发投入明显不足。2022—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3390.66万元、3470.62万元和3775.87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均不超过4%,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PCB行业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低。2024年全球排名第一的臻鼎市场占有率仅7.26%,全球前十厂商合计市占率37.75%;中国大陆市场排名第一的鹏鼎控股市场份额约11.97%。在“红海”市场中,欣强电子需要证明其持续创新能力。

虽然公司在高端产品领域有所突破——已具备800G和1.6T光模块板量产能力(1.6T光模块板阻抗线宽达到1.8mil/1.8mil,阻抗公差控制在±3%以内),但其研发投入强度难以支撑长期技术竞争

6、三大潜在风险深度解析

客户资源转移支付的关联交易隐患:招股书披露,为减少关联交易,2022年开始香港国际及深圳国际将部分终端客户资源转移至发行人,发行人需向上述关联方支付销售服务费。这种安排被包装为“减少关联交易”的措施,实则创造了新型关联交易,其定价机制、持续期限等关键信息尚未披露,可能成为利益输送的隐蔽通道。

产能消化风险:2024年公司产能利用率仅为85.07%,且行业整体产能过剩。此次募投项目将新增38万平方米产能,相当于现有产能的50%以上。在营收停滞的背景下,公司如何消化新增产能尚未给出可信路径。

贸易商销售模式风险:2022年贸易商收入占比达到23.65%,2024年仍保持在10.43%3。这种销售模式增加了收入真实性和终端销售核查难度,历来是证监会财务核查重点。

7、瞭望塔财经结语:百亿估值能否跨越三重质疑?

瞭望塔财经认为,欣强电子在高端PCB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地位值得肯定,但其IPO之路面临诸多挑战。营收增长停滞与净利润快速增长的不匹配、家族绝对控股的治理结构、上市前突击分红与高额募资的矛盾等问题,都可能成为监管问询的重点。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三个尚未被市场充分认知的隐患:17.29%营收依赖合营模式的业务独立性存疑,这种“类关联交易”模式使公司难以摆脱对特定渠道的依赖;7.68倍PE员工持股与百亿IPO估值的巨大落差,存在明显的股份支付处理争议;客户资源转移支付的关联交易安排,其商业实质和公允性有待验证。

在瞭望塔财经看来,欣强电子能否成功登陆创业板,取决于其对上述问题的解释能否获得监管机构和市场的认可。作为投资者,在关注其技术能力的同时,更需警惕其公司治理、业务模式及财务数据背后的潜在风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