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华裔朋友聊完后,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我意识到自己竟有 5 个职场思想钢印。其一,总是过度追求完美,导致效率低下;其二,害怕犯错,不敢尝试新事物,错失很多机会;其三,过度依赖他人意见,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其四,对自己的能力过度怀疑,不敢展现真实的自我;其五,只关注眼前的工作,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这些钢印曾束缚着我,如今我要努力打破它们,以更积极、自信的姿态迎接职场挑战,开启新的职业篇章。
前几天和 Jay 的一场 Coffee Chat,是我近期收获颇多的一次对谈。
Jay 就职于一家大型金融机构,和我在工作中几乎没有交集。我们初识于一次非常偶然的社交活动,他是一位华裔,两岁时随父母移民加拿大。我们常笑称彼此是“异父异母的同姓兄弟”。虽然 Jay 年纪比我还小几岁,却在很多职场策略上比我更早开窍,也更敢于实践。
这次 Coffee Chat 让我认真审视了几个较为典型的“职场思想钢印”,这些钢印尤其在海外工作的中国人里较为普遍。记录于此,与你分享。
钢印1:打工人不能做个人品牌?
很多人出于对利益冲突的担忧,默认“低调做人”是职场安全选项。虽然这无可厚非,但 Jay 说,从他成长过程中的教育经历来看,打造个人品牌与忠诚于一个组织并不矛盾。
关键在于要刻意建立与公司身份适度区隔的作品集(Portfolio),用于展示那些你“带得走”的能力、视角与成果。这份 Portfolio 可以完全不使用真名,更不需要与公司直接关联——甚至最好不要关联。它代表的是你这个专业个体本身,而非你所在的单位。
Jay 说,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可以展示给别人看”的阵地——可以是社交频道或个人网站,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清晰的内容沉淀(庆幸我个人也一直在有意识地做这件事)。总之,不要让职位头衔和所属部门定义你的一切。
“Start by owning your voice—that’s your moat. Then build your fortress around it. ”
我曾犹豫过,如果在某些平台上、发布某些内容的时候不用真名,曝光度会不会打折扣?Jay 说这本质只是个 minor issue。“Nothing is really preventing you from expressing yourself.” 别人记住的是你说了什么,而不太在意你的avatar是ABC还是哆来咪。
说起来,越来越多企业甚至开始培养自己的 in-house influencer,这其实也说明个人品牌和企业品牌并非对立,做得好反而可以相得益彰。
钢印2:只有外向者适合Networking?
Jay 是典型的 I 人,但他恰恰擅长深入的 1 对 1 交流,而这样通常事半功倍。他的方法不是“广撒网”,而是“精耕细作”:他从大学以来一直维护着一个精密的联系人名单(roster),不仅按照目标分门别类,还设有定期的提醒机制。例如:
一类人是潜在的新机会来源;
一类人能帮助他提升技能;
还有一类人是需要保持温度、定期联系的对象。
他会根据关系亲疏、行业背景、职级高低等特性,设定不同的 follow-up 节奏——有人是每月一次,有人是每季度一次,有人是每半年一次。不论线下还是线上,定期和人Coffee Chat 都是他的惯常操作。
Jay 还分享了一个例子:他曾在公司一次骑行项目中结识了一个公司的Partner,从此保持每半年一次的 Coffee Chat,哪怕只有 15 分钟,也足以快速了解对方团队在做哪些重要项目。“哪怕机会迟迟没到,只要我和他保持这样的 check in 足够久,我相信总有一天他可能会想到我。”
Jay 还说,他会刻意地不只和舒适圈内的人来往,而是主动与跨部门、跨专业背景的人交流。比如我俩——他做技术,我做传播,看似“八杆子打不着”,但正是这种跨领域的对话,让彼此都拓宽了视野,也打开了可能性。我确实想起来他曾经给我介绍过我很感兴趣的某个领域的业务负责人,但我好像后续的follow-up做得不是太好,借机反省一下!
钢印3:大公司不如创业公司灵活、有成长性?
未必。很多人觉得 startup 更敏捷,层级更扁平,而大公司环节众多、流程冗长。但 Jay 曾在初创公司和大型机构都工作过,他的体会是:大公司资源充足、流程明确,照章办事虽然慢,但更愿意也更有实力在合规的前提下对“人”做长期投入。
比如,他通过 Coffee Chat,曾三次成功争取跨部门资源:
让非直属领导为他报销了一门培训课程;
说服另一位领导为他支付一个项目相关的资格考试费用;
向一位高层提出请求,拿到进入政府项目所需的 background screening 费用,让自己能提前几周完成 clearance。
Jay想得很明白:这不仅省了钱,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始终处于 ready to deploy 的状态。资源不是公司能不能给,而是你会不会主动争取。
他告诉我自己如何做个有心人:每隔一段时间,会认真梳理自己最近参与的项目、接触过的利益相关者,看看有没有和你的中长期目标匹配,或者“曲线救国”能接上的人选。如果有,立刻记下来,加入你的 Coffee Chat 清单。永远问自己一句话:What's in there for "me"?
钢印4:等我准备好了再联系
当一个潜在机会出现时,我曾经也有如下的心态:“现在timing还不够好,我自己也还不够ready,等再准备充分一点我再联系对方”。有时候这个事情就会变得不了了之。但 Jay 的逻辑完全相反:
“I’m ready whenever you need me.”“I can learn by doing.”
哪怕当下还不够 qualified,也可以先约 Coffee Chat 表达兴趣,了解一个项目的要求与自身之间客观存在的差距。如果不大,用三寸之舌去公关,“fake it till make it”;如果差距有点大,而这个方向确实吸引你,就趁热打铁、快速补足短板。
Jay 说他经常会主动联系内部和外部的 hiring managers、HR, 目的不是立即换工作,而是建立对市场和自身竞争力的感知。这有两个好处:
未来真有合适机会,你可能在潜意识中被纳入考虑名单;
你会实时了解当前招聘趋势、市场最稀缺的能力,判断“钱往哪儿流”,从而更精准规划发展方向。毕竟跟着钱走,大概率不会错。
钢印5:AI时代,Institutional Knowledge是最难被替代的“人”的资产/竞争力?
这话有一定的正确成分,但未必那么适用于未来。
很多人误以为自己掌握的内部流程、人际网、项目节奏(所谓的institutional knowledge)就是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但这些往往是很难迁移的——它们离开特定组织之后,大多会失效。
更关键的是,超级全球化退潮后的趋势已经不是“大组织主导一切”,而是超级个体在崛起:AI 的赋能、社交网络的扁平化、去中心化的技能匹配平台正在削弱传统机构的护城河。
真正能构成个人竞争力的,是你那些跨组织、跨语境依然有效的能力:
比如你是否能独立思考?是否能写出能站得住脚的洞见?是否能有节奏地积累作品与影响力?简而言之,你是否存在一人成团的潜质?
当然,懂得 navigate complex systems、懂 stakeholder management 确实是 AI 难以替代的品质,也并不是过时的技能点,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大组织还能持续运转、还能稳定赋能个体。在极端不确定的时代背景下,过度依赖 institutional knowledge,会增加自身脆弱性,需要警惕。
如果混迹职场的你也会在这些“思想钢印”里挣扎,不妨用上述的某些方法给自己做一回小幅“重启”。别总去等待“ready”和“good timing”,与其担心大环境不好习惯性地play safe,不如大胆迈出一步,你既会发现路径比想象中宽得多,也会发现外面或许根本没有下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OnHERWAY,作者:HE 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