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啸 天
在全球芯片行业风起云涌之际,作为内存互连芯片领域领军者的澜起科技,却做出了一个令外界疑惑的决定:在手握约86亿巨额资金的情况下,毅然选择赴港上市,试图打造“A+H”双上市平台。
此举不仅在资本市场引发了股价的消极反应,也让投资者对其动机产生了“圈钱”的疑问。
伴随这一战略抉择的,是公司重要股东如英特尔的频繁减持、业绩表现的剧烈起伏,以及公司高管的高额薪酬等一系列情况,共同构成了澜起科技此次赴港募资背后复杂而引人深思的图景。
1
澜起科技赴港IPO背后
澜起科技的创业史可追溯至2004年,由杨崇和博士和Stephen Kuong-Io Tai共同创立。这家无晶圆厂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凭借其在高速互连芯片领域的深耕,逐渐成为全球内存互连芯片的领导者,2024年市场份额高达36.8%。公司于2019年7月登陆上交所科创板,巅峰期市值曾突破1300亿元。
澜起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两大产品线:互连类芯片和津逮®服务器平台。互连类芯片是其主要收入来源,涵盖内存接口芯片(如RCD、DB)、内存模组配套芯片(SPD、PMIC、TS)以及高性能运力芯片解决方案(MRCD、MDB、CKD、PCIe Retimer、CXL MXC等),广泛应用于云计算和AI基础设施领域。
其中,DDR5内存接口芯片是服务器CPU与DRAM模块间的关键互连组件,研发门槛极高。
津逮®服务器平台则由津逮®CPU及数据保护和可信计算加速芯片组成。2024年,互连类芯片贡献了总收入的92.04%,毛利率达62.99%,而津逮®服务器平台收入占比为7.68%,毛利率为4.75%。
尽管在细分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澜起科技的业绩表现却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2021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40.49%,但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滑24.88%。2022年实现了营收、利润双增长,但好景不长,2023年受行业去库存影响,营收同比大降37.76%,归母净利润更是暴跌65.30%。直至2024年,公司业绩才重回增长轨道,实现营收36.39亿元,归母净利润13.41亿元。
进入2025年,公司业绩持续向好,预计上半年营收约26.33亿元,同比增长58.17%;归母净利润预计在11亿元至12亿元之间,同比增长85.50%至102.36%。其中,高毛利的互连类芯片产品出货量显著增加,尤其是AI产业需求旺盛带动DDR5内存接口芯片和高性能运力芯片销售收入大幅增长,推动整体毛利率提升。
在公司业绩起伏的背景下,其股东的频繁减持和高管的薪酬问题也引发了市场关注。据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澜起科技A股上市以来,包括Intel Capital(下称“英特尔”)及其一致行动人在内的多位重要股东,如萚石一号、萚石二号、萚石三号、上海临理、中电投控、WLT、嘉兴宏越、珠海融英等数次大举减持公司股票。
其中,与澜起科技合作多年的英特尔已累计减持套现超过19亿元,截至2025年3月31日,英特尔集团因持股比例降至5%以下,已不再符合澜起科技的关联方资格。
同时,公司创始人杨崇和、Stephen Tai通过其持股企业WLT及其一致行动人,在2022年至2023年也多次减持,累计套现超15亿元。澜起科技方面表示,这些减持是部分有限合伙人(LP)基于自身资金安排出售股票,两位创始人并未参与。
与此同时,公司两位创始人兼执行董事的薪酬也备受瞩目。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杨崇和的薪酬合计近2969.4万元,Stephen Tai的总薪酬也达到2970万元。相比之下,同期其他所有董事年薪均未超过120万元。尽管澜起科技方面解释称,两位创始人的薪酬与海外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处于合理范围,但与国内同行数据对比,两位创始人在澜起科技的获利之丰厚可见一斑。
这些股东减持和高管薪酬问题,无疑加剧了外界对澜起科技赴港募资“圈钱”的疑虑,尤其是在公司账上并不缺钱的情况下。
2
不差钱为何仍执意赴港募资
尽管截至2025年3月31日,澜起科技手握约86亿元的充裕资金(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70亿元、金融资产16亿元),且同期没有短期借款,甚至拥有价值约45亿元的美元资金,约占当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64%,截至2024年末存放在境外的款项约40亿元。如此雄厚的资金实力,却依然选择赴港募资,这难免引来市场对其“圈钱”意图的质疑。
面对外界疑问,澜起科技回应称,此举旨在“深化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布局,持续吸引并集聚优秀的研发与管理人才,增强境外融资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根据发展战略及运营需要,公司计划发行H股股票并在港交所上市。”
深入分析,澜起科技赴港IPO自有其考量。对于澜起科技而言,赴港上市是其国际化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港交所更具全球化属性。在港募集的资金通常具有更大灵活性,可以直接面向海外市场,为企业的全球化扩张提供更便捷的资金支持。这对于一家营收70%-80%来自海外市场的半导体公司而言,具有显著战略意义。
同时,「数智研究社」发现,尽管现有资金充裕,但澜起科技对研发投入的强度始终处于高位。2024年研发费用达7.63亿元,同比增长11.98%,占营收比重的20.98%。公司计划将港股募集资金用于未来五年内投资互连类芯片领域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以提升其全球领先地位,把握云计算和AI基础设施领域的机遇。
即使账面现金充裕,考虑到芯片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通过资本市场补充长期研发资金,可以增强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并确保其在全球技术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除了研发,港股募资还将用于提高商业化能力,以及战略投资及/或收购,以实现公司的长期增长策略。
港股新股上市热度攀升,有利的上市环境,也促使澜起科技选择在此时赴港上市,以期获得更好的估值和市场反馈。
综上所述,澜起科技赴港募资是多方面的考量,可能并非简单地“不差钱也要圈钱”。其背后是公司深化国际化战略、应对行业竞争、支撑高强度研发投入、寻求战略扩张以及优化全球资本布局的综合需求。
但是,即便有这些战略规划,公司在A股市场股价承压、重要股东频繁减持以及业绩剧烈起伏的事实,仍将是市场和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澜起科技能否在巩固现有优势的同时,在高性能运力芯片赛道缩小与头部玩家的差距,并借助港股资本市场实现国际化抱负,仍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