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林寺,如今迎来了一位与众不同的住持。他平日里更热衷于开挖机这一独特的技能,与传统印象中只专注于宗教事务的住持形象大相径庭。他不爱商业的那份纯粹,仿佛在这喧嚣的世界中坚守着一方宁静的净土。开挖机时,他全身心投入其中,那熟练的操作展现出别样的力量与专注。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生活与信仰的独特理解,让少林寺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让人们对这位独特住持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在释永信被官宣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的两天后,少林寺迎来新的掌舵人。
7月29日下午,少林寺管理处发布消息,依据《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办法》,经少林寺两序大众民主评议赞成,并履行有关程序,礼请印乐法师担任少林寺住持。
对于熟悉中国佛教界的人来说,印乐法师的名字并不陌生。
这位59岁的法师,1982年剃度出家,1983年9月赴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1986年在中国佛学院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河南省佛教协会工作,后任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河南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副会长、洛阳市佛教协会会长等职。
2003年10月,受河南省佛教协会委派,印乐法师到洛阳白马寺主持工作,2005年11月1日起荣膺洛阳白马寺方丈,至今已有整整20年。
不过,印乐法师过往在对待商业化的态度上,与释永信大相径庭。他曾直言“我不想评价少林寺,白马寺坚持按照佛教传统去做,更好地维护、保留、传承佛教传统、佛教文化。”
这句多年前的表态,如今随着他空降少林寺,变得意味深长。
他会如何执掌这座既承载着千年禅武精神,又因前住持个人涉嫌丑闻而被质疑是否商业化过度的古刹?一切都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一、主张农禅并重、会开挖掘机的和尚
与释永信的风格不同,印乐法师似乎更为低调。
他既未开通社交账号,也没有通过著书立说走入公众视野,其形象更多散落在零星的采访与游客偶然拍下的影像中。
社交平台上,偶有游客镜头捕捉到他的日常。
2021年7月的一段影像里,印乐法师正带领一众僧人加固被风吹得倾斜的树木;2024年,他还被拍到亲自驾驶挖掘机挖土,操作似乎颇为熟练。
不仅如此,每至农忙时节,游客常能看到白马寺内空地上晾晒着农作物,印乐和白马寺僧人都要参与劳作。
这一切,都源于白马寺坚守的“农禅并重”传统。唐代怀海禅师制定的佛教典籍《百丈清规》中有云:“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在僧团管理上,印乐法师同样颇具章法。
他曾在不同场合提到,如今许多寺院成了风景区,僧人需服务游客、来访信众及贵宾,难以像过去那样拥有大量时间专注学习。
为此,他规定僧人每周一、三、五集中学习,每月还会邀请高校专家、教授前来授课,内容涵盖佛教各宗派知识、文学等多个领域。
而印乐法师任内多次推动白马寺扩建。他曾表示,“扩建是为了恢复中国佛教第一寺的盛景”。
作为被佛教界公认的“中国第一古刹”和中国佛教文化的发祥地,白马寺历史上曾有过辉煌时期,鼎盛时占地达3000多亩。
由于历史变迁,寺院面积大幅缩小,一度山门紧临国道,幽静的寺宇与现代化的车水马龙仅一墙之隔,这似乎让他感到颇为惋惜。
在扩建过程中,国际化成为重要导向。
2006年,印乐法师促成印度政府在白马寺西侧捐建印度风格佛殿,这是印度在海外的首个官方佛教文化项目。
此后,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也相继在此修建佛殿,使白马寺成为全球唯一汇聚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寺院。
但比建筑更引人探究的,是他对寺庙商业化的微妙态度。
二、不想评价少林寺,谨慎对待商业化
印乐在担任白马寺住持期间,对待商业化始终秉持着极为谨慎的态度。
世纪之初,白马寺启动扩建工程,仅拿下规划中的土地就需约1亿元资金,后续寺院东侧佛学院、如意寮的建设要再投1亿元,北区白马戒坛、万佛殿、法堂、三身塔等项目总费用也得5000万元左右。
可当时寺院的收入仅有门票与少量社会捐资,一年合计约1700万元,面对庞大的资金缺口,无疑是杯水车薪。
在这样的境况下,人们不禁猜测:白马寺会不会将目光转向商业,踏上寺院经济的道路?
“白马寺到现在还没有申请一个商标,也没有申请的打算。”2006年,印乐法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道。他坦言,白马寺需要发展,但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佛教的传统特色都必须坚守。
曾有商人找到印乐,商谈能否用白马寺商标生产“白马寺素饼”。“我既没有答应,也没有反对,如何避免市场化行为,远离商业诱惑,我一直在思考。”他表示。
“白马寺不是我的白马寺,它是洛阳乃至全中国人的白马寺,你合理利用我不反对,但若对白马寺的形象构成负面影响,我就要干预。”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印乐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佛教寺院名称及佛教名称和名号被作为商标注册的问题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国家商标局要杜绝对佛教名寺的各种类型的商标注册。
他在提案中表示,近年来,佛教名称、名号、知名寺院名称,不断被人作为商品的商标进行注册,这不但侵犯了佛教的知识产权,而且有些商标对佛教声誉造成亵渎和不敬,损坏了佛教的庄严、神圣与清净,应尽快引起国家商标局的高度关注。
当被问及是否会效仿少林寺依靠商业化运作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时,他的回应耐人寻味:“我不想评价少林寺,白马寺坚持按照佛教传统去做,更好地维护、保留、传承佛教传统、佛教文化。”
对他而言,能听到游客那句“白马寺才像个寺庙样”的简单评语,便已足够快乐,足够心安。
天眼查App显示,印乐当前为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河南省佛教协会、洛阳市佛教协会法定代表人。而他执掌的白马寺,也未如少林寺那般建立起庞大的商业版图,并无关联企业。
有游客提到白马寺内有免费的香和茶水,寺内没有商业化场所,甚至连瓶水都买不到。
一个不想要商标的新住持,如何掌管一个手握795个商标的古刹?如何在鼎盛的香火中让寺庙离红尘更远,离清净更近?印乐的这一棒,注定承载着无数目光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