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0元能鼓励生娃?日本妈妈年薪1200万都高呼:养不起
创始人
2025-07-30 11:02:35
0

在日本,尽管有政策提出 3600 元能鼓励生娃,但现实情况却让许多妈妈感到无奈。一位日本妈妈年薪高达 1200 万日元,然而她却高呼养娃太难,养不起。3600 元看似能给予一定经济支持,但在育儿成本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从奶粉尿布到教育医疗,每一项开支都如大山般压在父母身上。日本社会的高物价、激烈的竞争等因素,使得即便有一定经济基础,养育孩子也成为了巨大的负担。这也反映出当前社会在鼓励生育方面,仅靠微薄的经济激励远远不够,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实际情况,为家庭减轻养育孩子的压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日本通 (ID:ribentong-517japan),作者:生生之门


十年前的一个梅雨天,日本关东地区一位化名爱的40岁女性站在医院门口,手里攥着预约好的手术单。她已经生育了两个孩子,第三个孩子却意外来临,无法承受重担的她正准备接受人流手术。那一刻,她脑海里回荡着胎儿的超声波影像和两个孩子的笑脸,还有对未来的深深不安:钱够吗?孩子们的未来怎么办?一番艰难的抉择后,她还是选择了生下这个孩子。但她发现,她所做的这一决定在日后并没有那么“皆大欢喜”。


爱的家庭年收入高达1200万日元(约合60万元人民币),位列日本收入前10%的家庭,按理说多养几个孩子生活也应该过得去吧?可为什么连这样的家庭,都会在生第三个孩子时犹豫再三,甚至想要选择放弃?这不是爱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无数日本中产家庭面临的普遍困境。是什么让这些“账面富裕”的家庭如此焦虑?


看似富裕的中产


实际生活捉襟见肘


表面上看,爱一家并不贫困。丈夫是上市企业的管理职员,算是高收入群体了。然而,这个数字掩盖不了他们日常生活的紧张与焦虑。


先来看看爱家的账本。年收入1200万日元,听起来很体面,但扣掉所得税、社会保险费等各种硬性支出后,手头实际能用的钱只有800多万。听起来还是不少?别急,算细账你就明白了。



爱一家四口住在关东地区,生活成本高得吓人。房贷月月压头,长子在地方大学读书,每月需要生活费,丈夫工作繁忙,频繁出差的伙食费、零花钱也要算上。算下来,爱能用来维持家庭日常开销的钱,每个月只有20多万日元。20多万,听着还行?但这笔钱得养活一家子,付水电费、买菜做饭、给孩子们报补习班……别说存钱了,每月能不“入不敷出”就不错了。爱无奈地表示:“我们家就像在踩单车,稍微慢一点就得摔。”


更让他们无奈的是,日本社会对中产家庭总有一种误解:“你们年收上千万,还愁啥?”但真相是,账面数字好看,实际可支配的资源少得可怜。尤其在关东这种高消费地区,房租、物价、教育成本样样高涨,公立学校资源又有限,家长们不得不花钱给孩子补课、托管。中产家庭的“富裕”,很多时候只是个数字幻觉。他们的生活,远没有外人想的那么光鲜。


被政策抛弃的中产家庭


为什么中产家庭反而这么难?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出在日本的制度设计上。日本的育儿支援政策,比如儿童津贴、高中、大学学费减免等,基本上都有“收入上限”。换句话说,收入太低的家庭能拿到补贴,收入极高的家庭完全不在乎补贴,而像爱这样年收不多也不少的中产家庭,偏偏就卡在中间——既享受不到福利,又没富到能无视开支。爱家在2023年就因为收入超标,儿童津贴被减额,高中学费减免也轮不到他们。


今年,日本政府放宽了多子家庭的大学学费减免政策,家里有三个及以上孩子的,大学学费可以适度减免。爱一家这才勉强搭上车。可这政策也有“时效性”,三个孩子需要同时在上学才能享受学费补贴,等长子大学毕业,家里在学儿童数变成“两个”,又得被踢出补贴范围。日本政府这种“人头计数式”的认定逻辑,忽略了育儿周期的持续性和教育支出的长期性。



这样的“夹心层”困境,根本在于日本政策设计是以家庭“总收入”为标准,而不是看家庭的实际负担能力。同样是1200万收入,养育一个孩子和养育三个孩子能一样吗?住在都市和住在乡下的成本能一样吗?


而且,中产家庭似乎还得承受一种“隐形惩罚”。越是努力工作、增加收入,结果随着收入增加,自己反而失去了福利资格,税收和社保负担还越来越重。


爱家2024年的各种社会保险费就高达180万日元,占收入的15%以上。中产家庭不是政策设定中的弱势群体,却在实际生活中长期被忽视和误解,也难怪日本人的生育率年年下降,2024年日本的新生儿数量仅68万,创历史新低,女性平均生育子女数为1.15,也创历史最低,远低于维持人口所需的2.07。


除了制度问题,中产家庭的焦虑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根源。首先,育儿的责任几乎全压在家庭身上。日本社会保障体系虽然覆盖了医疗、养老等领域,但在育儿支持上,公共资源远远不足。公立幼儿园名额有限,私立幼儿园费用高昂;公立学校质量参差不齐,家长不得不花钱给孩子补课、报班,生怕孩子在升学竞争中掉队。


教育焦虑往往是中产家庭的心病。爱为了省钱,让学习成绩优异的长子放弃了私立中学,选择了公立学校。可她心里清楚,很多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资源跟不上,孩子要想考好大学,还得靠课外补习来补差。这种“公立虽然便宜但不够好”的现实,逼着家长们花钱、花时间、花精力。


再者,性别角色的固化也让育儿负担更重。爱在大学毕业后曾是职场白领,但生了第一个孩子后就辞职了,之后又因为丈夫工作调动,举家搬到关东,断了职场根基。怀上第三个孩子时,她正计划重返职场,可新生命的到来又把她绑回了家庭。日本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依然是“家庭优先”,全职妈妈想重返职场,难度不亚于登天。尤其是生了三胎后,职场断裂几乎不可避免。这种结构性困境,让很多日本已婚女性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左右为难。


最后,还有一种隐形的社交压力。周围的朋友、同事都在生二胎、三胎,网络上也总有人晒“幸福大家庭”,这也可能让中产家庭不自觉地陷入比较:“别人都生得起养得起,我为什么不行?”看见别人的幸福自己也不由得想要证明自己也很幸福,但其实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这下反而加重了这种“虚假的美满”。


听见中产阶层的声音


中产家庭和单身群体都不是“自动自立”的机器。他们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最容易在制度缝隙中沉没的人群。中产家庭,作为日本社会中坚力量,是生育意愿最容易被压制的群体。他们不像低收入家庭能靠补贴缓解压力,也不像极高收入家庭可以无视成本。单身群体则在育儿支援金(也就是最近常说的单身税)政策下,感到被强加了不公平的负担。如果相关政策继续忽视这两群人的声音,效果必然事倍功半。


现在回看爱的故事,她的抉择充满挣扎,却也体现了一位母亲对于生命与家庭的深切爱意。她不是一个弱者,也不是受害者,而是身处制度夹缝中挣扎的“沉默多数”,她正代表着千千万万个正在生育边缘彷徨的日本家庭。少子化的真正焦点,并不是“为什么不生”,而是“为什么不敢生”。


育儿在当代日本,仍然被高度私有化地定义为“父母的责任”。从经济、教育到心理,所有的重担都落在家庭,尤其是母亲的肩上。只有让生育成为一种自由,而非计算后的牺牲,未来的人口结构才会更加平衡,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源源不断运转。


参考资料


中絶よぎった「3人目」世帯年収1200万円でも自転車操業子育て世代の不安,毎日新聞


「世帯年収1000万円」では生活はギリギリ…稼げば稼ぐほど生活が厳しくなる子育て世帯の厳しい現実,プレジデントオンライン


年収1000万円超の家庭でも陥る可能性がある「教育費貧乏」,鈴木信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