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提供具体的相关内容呀,没有具体的情境或信息,我没法准确判断谁在发战争财呢。比如是某场特定战争的相关情况,还是关于某个地区或行业的描述等,只有有了具体内容我才能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描述哦。
尽管每任总统都宣称要缩减海外战争规模、控制支出,但过去一段时间美国军费始终保持在极高水平,且不断有稀奇古怪的“无底洞”项目出现。
特朗普亲自公布的“金穹”防御系统,预计耗资1750亿美元,第一笔投资已列入“大而美法案”获得通过。
根据昆西研究所的统计,仅2020年到2024年间,五大军工巨头就从美国防部拿到了约7710亿美元的政府合同: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3130亿美元):F-35战斗机、C-130J运输机、黑鹰直升机、CH-53K直升机、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地狱火导弹、标枪导弹、JASSM巡航导弹、航空炸弹、导弹防御系统等。
RTX公司(前身为雷神公司,1450亿美元): F-35发动机、各类型空对空导弹、空对地炸弹、全球鹰侦察无人机、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响尾蛇导弹、精确制导炸弹等。
波音公司(1150亿美元):支奴干直升机、P-8海上巡逻机、C-17运输机、F-15战机、F-18战机、鱼鹰运输机、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等。
通用动力公司(1160亿美元):哥伦比亚级核潜艇、驱逐舰、M1A2坦克、炸弹、制导弹药等。
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810亿美元):新型洲际弹道导弹“哨兵”、战略轰炸机B-21、无人系统、E-2C预警机、导弹防御系统、各类弹药等。
除直接来自五角大楼的合同外,美军工巨头还有许多其他创收渠道,比如乌克兰战争和中东战争引发的出口武器销售激增。
仅在2023年10月之后的第一年,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就超过180亿美元,而自2022年至2025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总额达到千亿美元水平。
这些援助款绝大多数兜兜转转打到了美国军工企业账户上,并以武器弹药的形式交付给以色列和乌克兰。
值得注意的是,五角大楼还有一些“机密合同”,每年预算超过1000亿美元;根据联邦法规,机密合同是无需向外界报告的,这意味着军工企业实际拿到的钱比公开数据要多。
另外一点鲜为人知的事实是,美国核武器的设计、制造、维护预算归属于能源部下辖的核安全局,内部反恐经费则划拨到联邦调查局,假如把这两块钱纳入进去,军工企业实际获得的政府合同金额还要明显增加。
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在政治生活中拥有很大权力。
军工巨头们为了在国家预算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份额,毫不吝啬于游说、支持选举、“旋转门”(为退休高官提供高薪岗位)等领域的开销。
因选举换届因素,美国的高级官员任期都比较短,国防部长、副部长、国会军事委员会/预算委员会议员多则干个五年八年,少的只能干三年两年,他们对于“权力不用,过期作废”的紧迫感甚至要高于一些国内同行。
于是任期里尽可能与军工巨头搞好关系,服务好企业而非美国实际安全需求,成为很多人的首选。
类似“入则为官,出则为商”的现象在华盛顿非常普遍。
每逢总统换届选举或两党政权交接,都会有大批离职的政府高官赴私营部门担任高管、领取高薪,而一旦其所属党派重新掌权,又会有很多商界高层人士进入政府部门。
他们中稍微收敛一点的会像布林肯、坎贝尔那样搞个咨询公司或智库公司,做点政策解读和游说的工作。
个别对自己前途抱有厚望,认为未来大概率复出掌权、不希望沾惹太多烂事的年轻高官,则会像《沙利文》那样回大学当个教授。
作风比较粗犷的直接干起销售,像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国防部长埃斯珀,他曾在知名军工巨头雷神公司担任政府关系副总裁,卸任后重操老本行,经常以“前国防部长”的名号跑去台湾推销武器。
议员们的权力虽不像行政官员那样直接,但也是许多大型企业长期耕耘的对象,以用来促使国会通过有利自家企业的法案。
个别机灵的甚至会在任内搞出一些让企业摸不着头脑的政策法规,然后卸任了再摇身一变以顾问的身份去解读,为企业规避或豁免其中的风险——有点像之前课外教培火爆的时候,个别老师课上不讲重点,留待课后辅导班再给学生解答疑惑……
近些年AI等新技术层出不穷,美国军队也启动大规模变革,所以一个新趋势是五角大楼官员离任后加入那些专注于投资新兴军事技术的风投公司。
据昆西研究所统计,在2019年至2023年的五年间,至少有50名前五角大楼官员前往军事相关的风险投资或私募股权公司工作,实际收益远超传统的“旋转门”。
美国的军工巨头均为私营企业,很会算账,他们都希望生产那些价格昂贵、高附加值的武器装备,而对那些早已成熟、定价透明的传统武器兴趣不大。
因此各路企业特别喜欢向国防部推销新概念、新产品。
最近几年,五角大楼的采购预算正不断倾向一些高科技企业,涉及AI军事应用、无人机群、无人驾驶车辆和舰艇、反无人机防御等,SpaceX、Palantir、Anduril等科技企业开始抢夺原本属于五大军工巨头的蛋糕。
以Palantir为例,这是一家软件公司,专注于大数据整合、可视化和情报分析,服务对象涵盖政府、军方和大型企业。
它近期与美国陆军签订了一份价值6.18亿美元的合同,用于开发一个人工智能数据平台;一份价值4.8亿美元的合同,开发某型定位系统;同时与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签订的一份价值4.63亿美元的合同,涉及先进软件集成。
值得一提的是,万斯副总统在从政之前,曾在Palantir创始人彼得·蒂尔麾下的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工作,二人关系十分密切。
彼得·蒂尔作为其前老板,是助力万斯选上俄亥俄州参议员的关键人物,在2022年的选举中投入了大量资金。
为了持续扩张盈利,美国军火商正不断营造一种氛围,竭力宣传所谓“大国竞争”“新兴军事技术革命”等论调,让国会、白宫和社会舆论认为每年一万亿美元的预算仍然“不够”。
例如,与军工企业联系密切的国会战略态势委员会于2023年10月撰写了一份报告,提出五角大楼应在三十年内、耗资两万亿美元打造新型核武器系统。
该委员会的副主席、前参议员乔恩·凯尔曾担任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游说负责人——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恰好是新型洲际弹道导弹和新型核轰炸机B-21的牵头公司。
前文提到过马斯克痛批F-35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的故事。
他在社交平台X上转发了中国无人机的影片,配文称“一些白痴还在制造像F-35这样的飞机”,而当一名X用户试图为F-35的性能辩护时,马斯克立即回应,“F-35的设计是狗屎”。
某种意义上讲,马斯克其实是在代表硅谷新兴科技公司向传统军工巨头开炮,是内部资源博弈或预算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展望未来,新兴科技公司主导的AI、无人系统、数据融合、卫星网络等项目势必会跟传统军工五巨头之间爆发一场预算之战。
或者作为替代方案,五角大楼的预算将飙升得更高,以同时满足传统承包商和新兴军事科技公司的需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江宁知府,作者:印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