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战打不起来的日本,沉淀了极为丰富的消费服务资产。在零售领域,其拥有众多历史悠久且极具特色的百货公司,如伊势丹等,以高品质的商品和贴心的服务著称。餐饮方面,有着各式各样的传统料理店和创意餐厅,注重食材的新鲜与烹饪的精细。在服务行业,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都有着成熟的体系和专业的团队,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此外,日本的文化娱乐消费资产也不可小觑,从传统的歌舞伎到现代的动漫、游戏等,为消费者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这些沉淀下来的消费服务资产,共同构成了日本独特的消费服务生态。
一
出差回国和合作伙伴谈及⽇本消费服务⾏业,突然让我意识到⼀个问题。
⽇本每个细分服务场景,头部⻔店品牌⼏乎等于⾏业代名词,财报打开⼀看,这⼏年稳定增⻓,或拿下了最佳业绩、最⾼增速,⼀个个妥妥的现⾦奶⽜。
这些好资产是如何形成的,⻛险和中国机会在哪⾥?
最熟悉的莫过于卖⽜⾁饭的吉野家、松屋、⻝其家;
还有最近出海出得很热闹的“寿司郎(スシロー)”、kura寿司;
吃乌冬就会想到“丸⻳制⾯(丸亀製麺)”;
男⼠简单理发,就奔向“QB House”那排着队的橙蓝⼩店;
干洗衣服,会想到“white express ホワイト急便”的粉⾊招牌;
谈到脱⽑,Eminal就好;
当你搬新家,Art搬家中⼼(アート引越センター)和 Sakai 引越センター(サカイ引越センター)会提供专业打包、运输与家具安装;
⽼⼈和⼉童照护更是⽇本线下服务的重头戏。Nichii(ニチイ学館)和 Sompo Care(SOMPOケア)提供上⻔⽇托和陪护服务;
Benesse(ベネッセ)旗下的托育中⼼与补习班;
甚⾄31冰淇淋也成了⼉童庆⽣的集体记忆。
正因如此,⽇本的⽣活服务⾏业呈现出这样⼀幅画⾯:每当你想到⼀个⽣活场景,就会⾃然⽽然蹦出对应的⼏个品牌名称。这些头部连锁并⾮偶然成功,⽽是在专注细分场景、极致标准化流程、⾼密度⻔店布局、情绪化体验营造这四条赛道上跑出了⽆⼈可替代的护城河。
二
⽇本线下呈现出⾮常有趣的⽂化,街景即品牌,场景即⼼智。
这些品牌有着普遍的特征:
1. 关键地址,关键位置
吉野家⽜丼店平均 35~45㎡、1254(截⽌2025年7⽉)家⻔店⼏乎清⼀⾊扎在⻋站出⼝和主⼲道转⻆。
以东京为例,吉野家在新宿站、东京站等⼤站周边密集分布
回转寿司⻰头寿司郎スシロー在官⽹明确指出,店铺选址以将郊外⼤型场地和⻋站附近,并将其作为⻓期⽴地扩张⽅向。
把地段吃死,这种地段压制⼀旦完成,供给侧竞争空间⾃然收缩。
2. ⽆异议的价格体系
代表产品⽜⾁盖饭(⽜丼);
⽇本外⻝协会 2025年4⽉⽉报:⾏业客单同⽐ +6.0%,多来⾃“核⼼品类统⼀提价”,并未引发客流流失(JFNet)。
顾客清楚“多少价就是多少货”,提价有章可循,⽆需讨价还价。
3. 彻底标准化的服务流程
QBHouse 10分钟剪发=3步:消毒→剪→洗发;总部把动作写进 SOP,信任培训期 ≤2周。
丸龟制面
同样以高效率的标准化流程著称。从点餐、煮面、配料到出餐,每一步都在明档下完成,节奏清晰,顾客即便排队也能预估等候时间。高峰期出餐速度快、体验可预测,形成类似“生产线”的流程感,既避免踩坑,也减少对个别员工手艺的依赖。
流程像⽣产线⼀样可复制,⻔店体验“⽆惊喜也⽆踩坑”。
4. SKU 极简 + 店⾯模块化
银之さら是日本最大的外卖寿司连锁,仅靠固定的组合套餐覆盖绝大部分订单,通过中央厨房统一备料,店面前端只需少量加工与配送,极大压缩SKU与操作复杂度。
Ramen Ippudo(一风堂拉面店)在海外展店时已实现“整店输出+装修模板化”,每家新店的厨房动线、菜单配置、服务流程几乎一致。
31冰淇淋⽬前全国780⻔店,在积极推进改装,去年年底已经完成了185店。
在日本这样人工与施工成本高的市场,品牌更倾向于通过菜单减法 + 设备标准化 + 施工模块预制,来把连锁扩张的单店风险降到最低,实现快速回本。
5. 开始提升数字化下的“效率外挂”
FOOD & LIFE(寿司郎母公司)在中期计划中,⽬前全国646家店铺中已经超过100家启动全店⾃助点餐+多语⾔ UI的系统,对于后厨效率也有巨⼤提升。⽬前计划25财年导⼊170家⻔店。
吉野家计划在未来五年投⼊150亿⽇元在IT信息化上,旨在提升从营销规划到店铺的全程管理和提效。
31冰淇淋的线上会员2024年底是903w,2025年的⽬标是1070w,线上点单占⽐计划达成10%。这是⾮常难得的⽇本线上点单的数字。
让⼀线员⼯聚焦“最后 30秒的体验”。
三
在中国与⽇本头部线下品牌⽣⻓出两套完全不同的“基因”。
在中国,扩张的底⾊是⼀场持续不断的“规模竞速”⸺先⽤资本和补贴烧出⻔店数,再利⽤规模反哺利润。九块九⼀杯的补贴价仍在延续,背后逻辑是“⻔店先占位、⽤⼾先锁仓”,盈利可以后算。
与此形成鲜明对⽐,⽇本⻰头品牌更强调“先锁⻩⾦地段,再慢步扩张”。吉野家的1254家⻔店⼏乎全部扎在⻋站出⼝或主⼲道转⻆,丸⻳制⾯也把“⻋站步⾏ 10分钟圈”写⼊招店⼿册;地盘⼀旦占稳,供给侧竞争空间便被天然压缩。
这种差异直接映射到价格策略。
中国品牌的价格像股市曲线⸺今⽇团购、明⽇折扣、后天满减;同⼀杯美式咖啡,可能上午九块九,下午⼗⼆块。
相⽐之下,⽇本品牌则构建了“⽆议价区间”:价格全国⼀致,⼏乎不设优惠。这种可预测的定价机制背后,是品牌对地段、供应链与用户⼼智的双重控制。稳定定价不只是策略,更是⼀种信任协议。正因为价格可预期,⽇本头部连锁才能在原材料上涨或汇率波动时,⼤⼤⽅⽅地进⾏年度调价,⽽消费者基本不会⽤脚投票。
产品节奏也分道扬镳。中国⼀些新消费品牌以“爆品迭代”为流量发动机,茶饮⼀年能抛出100多款季节限定;⼝味、跨界、联名层出不穷。⽇本⻰头却信奉“SKU 极简”,少SKU带来的好处是培训成本低、供应链冗余⼩、备货损耗⼏乎为零,从⽽拉⾼了单店现⾦回报。
数字化的⻆⾊也⼤异其趣。中国线下品牌⼤多把线上 App、⼩程序、外卖平台当作主战场,⻔店只是交付终点;在⽇本,数字化是“效率外挂”这⼏年才出现,但品牌记忆点依旧牢牢钉在线下体验上。⼀个典型例⼦是回转寿司⻰头寿司郎スシロー:⾃动点餐与⽆⼈送盘把⼈效顶到⾏业最⾼,却仍把“在店⾥看寿司⻜驰”视为核⼼卖点。
还有⼀个根本性的现实⸺中国“太⼤,太多样”,靠⼀款单品、⼀个标准定价体系往往吃不遍全国。江浙“清淡甜⼝”,川渝“⿇辣重油”,东北⼈偏咸偏重,北京⽩领追低卡轻⻝,新⼀线城市年轻⼈迷“颜值爆品”……
同样⼀杯咖啡或⼀份快餐,北上⼴深可以忍受20元+客单,到了四五线城市⽴刻要压到9元包邮。同样⼀条供应链,华北需要“半成品预制 + 冷链”,⾼温潮湿的华南必须“⻔店现制 + ⾼周转”,加之地域⼴阔带来的仓配时差、税务政策差异和商圈结构断裂,都决定了“统⼀SKU、全国同价”在中国⻛险极⾼。
这就是为什么连锁餐饮在华东主推⼩包装“早茶套餐”,到华南换成椰乳、芒果⼝味,到西北再叠加烧烤、砂锅;同⼀个品牌,在不同城市甚⾄会出现两套装修、两档价位、⼀南⼀北完全不同的⼝味适配。
因此,中国头部品牌很难像⽇本那样把⼀碗⽜丼、⼀碗乌冬做到“国⺠默认”。它们必须靠爆款+⼩步快跑去“拆地图”⸺先在⼀线城市⽤⾼颜值、⾼价格打出品牌势能,⼜⽤区域限定、联名上新满⾜各地⼝味差,再⽤数据驱动的数字化中台迅速复刻“下⼀款⽹红”以维持关注度。这不是“卷”,⽽是超⼤市场多中⼼、强差异的必然解法。
更关键的是现⾦模型。中国品牌往往先烧钱后盈利,⽇本丸⻳制⾯在FY2503达成了2682亿⽇元(约130亿⼈⺠币)的销售额和182亿(约90亿⼈⺠币)的营业利润,连银⾏低息贷款都多余。背后原因在于消费者⼼理:中国⽤⼾爱尝鲜、⽐价格,品牌忠诚度天然偏低;⽇本消费者对“安⼼感”付溢价,⼀旦锁定⼼智,轻易不会更换。配合⾼度同质化的城市结构,先锁关键⻔⾯、再维持⽆争议定价,便⾜以形成难以攻破的护城河。
四
⽇本本⼟消费市场,是有以下⼏个基本⾯⽀撑的:
1. “三⾼⼀低”结构已成型
⾼⽼龄、⾼消费占⽐、⾼服务业权重,⼈⼝增⻓为负。意味着抓住⾼频刚需(护理、家政、医美、快剪、⼲洗),就有稳定现⾦流;要靠年轻⼈⼝红利或品类爆发的空间⾮常有限。
截至 2024 年10月,日本总人口约为 1.238 亿人,已连续 14 年负增长,年减幅为 0.44%(日本统计局)。其中,65 岁以上人口达 3624 万人,占比高达 29.3%,老龄化人口全球第一。
与此同时,居民消费支出是拉动内需的主要力量:2024 年私人消费占 GDP 比重约 53%(CEIC Data),家庭消费总规模约为 306 兆日元。
2. 通胀温和 + ⼈⼯刚性上涨
CPI 稳在2%~3%,最低时薪年年抬高,企业必须通过数字化或提价锁⽑利⸺这也是头部连锁能够“全国同提价、客流不掉”的底⽓。
2024 财年通胀率在 2.5%~3.0%区间,2025 年预计回落至约 2%,呈现温和通胀态势。
3. Inbound = 第⼆现⾦引擎
访⽇客与消费额双创新⾼,体验型餐饮、零售、交通服务的 EBITDA 明显超出本⼟需求曲线;但这部分收⼊对汇率与签证政策⾼度敏感。
2024 年外国游客 3687 万⼈,消费 8.1兆⽇元,⼈均 22.7 万⽇元(约1.1万⼈⺠币)。
4. 线上仍是“增量”,线下仍握“⼼智”
电商渗透率只有 9% 左右,远低于中国;线下⻔店依旧主导决策场景。任何投资或并购,⾸先要评估⻔店的地段和服务 SOP,其次才谈线上嫁接与会员驱动。
2023 年 24.8兆⽇元,年增 9.2%,占零售额 9.1% 左右。2025-04 外⻝客单同⽐ +6.0%,其中4.2pct 由统⼀提价贡献。
这⼏组数字,是⽇本消费服务标的时的“坐标系”:
现⾦流→ ⼯具 → 是否吃到 Inbound红利 → 线上化还能加多少杠杆。
五
⽇本有限的⼟地环境下,本⼟品牌不可避免要⾛两种路径:
⼀种是本⼟深耕:扎根内需市场,靠“⾼频刚需+地段护城河+标准化流程”稳步成⻓;
⼀种是出海扩张:将“标准化产品/体验”包装输出,切中海外中产新消费需求。
⽇本制造闻名世界,⽇本服务备受赞誉,⽇本品牌深⼊⼈⼼。但当我们真正观察⽇本企业的“国际化表现”,却常常发现⼀个不太符合直觉的事实:
⼤多数⽇本企业,其实并不擅⻓国际化。
真正追踪这⼏年⽇本品牌在亚洲市场的出海表现,就会发现⼀种越来越明显的“分化现象”。
1. ⽇本品牌的擅⻓向内优化,需要加强向外感知
有妄断的成分,但据我观察⽇本在理解异⽂化用户是怎么做决策上是有先天不⾜的。
在国内,⽇本企业习惯从产品出发:把东西做得可靠、流程写得完美、服务培训精细化,然后以为“好产品⾃然能说服⼈”。
但⼀旦进⼊海外市场,这套逻辑需要变通。
⽐如NITORI在⽇本靠“性价⽐+⼀站式家居”赢下⼤批家庭用户,但它并没有意识到⸺中国消费者选家具时,不是只看功能和价格,⽽是看家装趋势、社交价值,甚⾄是种草路径,当然还有其他渠道的⼤量低价。
于是,NITORI把⽇本的零散的产品系统平移到中国,⼀个杂货铺感觉就来了。
相⽐之下,寿司郎之所以能跨⽂化出圈,不是因为“寿司做得多好吃”,⽽是因为它⽤⼀套体验设计直接占领用户⼼智:
盘⼦⻜过来、抽奖转盘、⾃助点单、视觉社交感……这些场景⽆需语⾔、⽆需解释,是“体验即内容”的最短路径。
不是用户理解了它,⽽是它根本不需要被解释就能被喜欢。
2. 出海是重建⽂化锚点
⽇本品牌最擅⻓的是把⼀套流程标准化,从⻔店陈列到服务动线,从SKU管理到运营模型,层层优化、毫厘不差。
但问题是⸺流程能复制,⽂化感知却不能。
MUJI 就⾯临这样的挑战:曾经,它靠“极简”“克制”“留⽩”⻛靡亚洲,是⼀代中产审美的象征。但随着中国消费者⽣活⽅式和审美话语的快速演变,那套“⽆即是美”的逻辑不那么受欢迎了。
反⽽是⾦⼦眼镜店,⾛上了截然相反的路径:
它没有压缩⾃⼰来适配市场,也不追求⼴泛传播,⽽是通过⼀套完整、统⼀、沉静的⻔店体验,让⼩部分⾼敏感度⽤⼾被深度打动。
从灯光氛围到店员节奏,从镜架质感到包装细节,这个品牌⽤“被认真对待”的感受,建⽴起不靠声量、但极⾼信任的⾼价消费关系。
六
之所以关注寿司郎、MUJI、NITORI、⾦⼦眼镜店、丸⻳制⾯、31冰淇淋做复盘,并不是在复读某些品牌是否“出海成功”,⽽是在寻找⼀个更重要的判断框架:
在⽇本这个结构性低增⻓的社会中,仍然有⼤量定位型消费品牌正在悄悄积累,它们能不能成为下⼀个品类冠军?
过去⼏年,我发现,⽇本本⼟存在⼤量有定位、有系统、有基础利润模型、但⾃⾝限制缺乏跳出路径的品牌。
它们往往具备两个底层优势:
⼀是对某⼀类刚需的极致深耕(例如剪发、脱⽑、眼镜、家庭照护);
⼆是流程结构已⾼度标准化,有极强的复制与持续经营能⼒。
在结构稳定的⽇本本⼟,它们可以活得很久;但在资本效率要求越来越⾼的全球消费体系中,它们缺的是跳出曲线的路径设计。
所以我们真正需要判断的,不是“他们是不是好公司”,⽽是:
给海外,或者说中国什么样的机会?
第⼀,他们到底能赚哪部分钱?是本⼟的稳定现⾦流,还是海外的放⼤机会?
像QB House、Duskin 这类品牌,本⼟就能形成⾼度稳定的利润池,但不具备出海语⾔和用户触达⽅式。
⽽像寿司郎、⾦⼦眼镜,拥有的是“体验型产品结构 + 可输出场景模型”,天然具备跨⽂化渗透⼒。还有⼀些新兴品牌⽐如⾃助健⾝ ChooZAP,本⾝的模型轻、用户频次⾼、成本结构优,但需要更强的“内容‒⻔店‒效率”联动设计,才能撑得起真正意义上的扩张。
所以我们要问的不是“值不值得投”,⽽是:
这个品牌的模型,能不能复制?复制到哪⾥?复制之后靠什么盈利?
第⼆,它的利润结构,是靠流量红利,还是系统效率?
中国很多消费品牌靠的是“短期流量驱动 + 补贴促转化”的模式,但⽇本品牌往往是组织稳定性+⼈效管理+店⾯周转来⽣成利润。
我们在判断这些品牌是否值得合作时,要看的不是GMV,⽽是:
店⾯模型的现⾦回收周期;
⼈员结构是否可培训替换;
SKU组合与场景动线是否可模板化;
是否具备⾼频、⾮议价的用户习惯。
⼀个可盈利的⽇本品牌,⼀定不是靠爆款,⽽是靠“⻓逻辑 + ⾼结构重复率”。
但正因为它们⻓期依赖线下效率,⽽缺乏数字化中台与增⻓⼯具,才给了中国合作者真正的“价值加速空间”。
中国品牌这⼗年在数字⼯具上练出了肌⾁:从⻔店管理SaaS、线上内容运营、商品数据分析,到选址系统、短链供应链、⾃动化营运,这些⼯具可以极⼤压缩⽇本品牌的扩张周期与管理边际成本。
换句话说,我们不是去颠覆他们的系统,⽽是成为系统效率上的外挂。
第三,有哪些细分正在出现“可放⼤的新模型”?
我们最近关注的⼏个⽅向:
类ChooZAP的⾃助型业态:背后是劳动⼒稀缺 + 低接触偏好 +夜间运营时间的结构缺⼝。
男性美容/医美护理:既有品类尚未打透,标准化流程与价格体系仍有空⽩。
⾼龄⽇托与家庭型陪护服务:独居⽼⼈⽐例增加,专业照护+数字化结合出现结构缺⼝。
家庭空间维持服务(家政、清扫、收纳):⽤⼾需求刚性,但品牌感缺失,存在“品牌化+平台化”整合机会。
七
当下的中国市场,再⼀次陷⼊熟悉的“外卖补贴⼤战”循环。⼀边是平台烧钱换份额、商家内卷⽐价、消费者被低价驯化;另⼀边是资本焦虑地追问:“哪⾥还有确定性?还有可以持续复利的⽣意吗?”
这正是重新理解“⽇本线下服务品牌”价值的最佳时机。
今天,当全球资本重新审视亚洲资产时,⽇本,正在悄悄恢复它的定价权。越来越多机构资⾦将视线从⾼波动的新兴市场,转向结构稳定、利润纪律清晰的成熟经济体。⽽在⽇本内部,⼜恰恰是那些被低估的“线下消费资产”,开始成为整个亚洲市场中最具现⾦弹性与结构性安全边际的存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obin和Sara的一手实践手稿,作者:Sara
下一篇:现在“跨界”做长租公寓,晚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