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中国中免
蓝鲸新闻7月29日讯(记者 孙煜)近日,免税龙头中国中免(601888.SH)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快报。
公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中免营业总收入281.52亿元,同比减少9.96%;利润总额36.63亿元,同比减少19.21%;归母净利26亿元,同比减少20.81%。
中国中免表示,上半年公司业绩持续承压,但海南离岛免税销售呈现企稳态势,公司在海南市场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市场占有率同比提升近1个百分点,此外,存货周转率同比增长10%。
来源:公司公告
营收、净利双双下滑
中国中免营收、净利下滑的趋势,似乎仍未触底。单季度看,今年一季度,中免实现营收167.46亿元,同比下降10.96%;归母净利19.38亿元,同比下降15.98%。按照中免发布的半年度业绩快报计算,第二季度实现营收114.06亿元,同比下降8.45%;归母净利6.62亿元,同比下降32%。
从中国中免的营收来源看,根据公司2024年年报,近70%营收来自免税商品销售的收入,有税商品销售占剩余的30%左右。免税商品销售的毛利率为39.5%,高于有税商品销售13.45%的毛利率。从地区划分看,中免50%左右的营收来自海南地区。
这意味着,海南免税业务是中国中免最重要的营收、利润来源。上半年海南离岛免税销售下滑,成为中国中免业绩下滑的原因之一。海口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免税购物金额167.61亿元,同比下滑9.2%;税购物实际人次248.2万人次,同比下滑26.2%;免税购物件数1487.5万件,同比下滑24.8%。
来源:海口海关
此外,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免在海南以外地区业绩的下滑同样值得关注,中免第二季度收入同比下滑8%,强于海南线下免税市场第二季度同比4%的下滑,这意味着,中免在海南以外地区,包括机场、市内免税店商品销售收入承受更大的压力。
文旅行业观察员杜羽告诉蓝鲸新闻:“出境游分流、国货品牌挤压免税市场份额、消费者对性价比产品的追求,都是造成中免业绩承压的原因。”
关于业绩如何改善,中免在业绩快报中提到,在深耕免税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宽“免税+”边界,推出独家、首发、联名定制产品。以三亚国际免税城为例,据蓝鲸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开出Snow Peak、RE、Aesop伊索等多家三亚首店,此外,巨型周同学IP全新形象在中免首发。
海南封关能否带动未来业绩?
官方资料显示,中国中免成立于1984年,经历多次重组后,成为专注于旅游零售相关业务的运营商。拥有200余家零售门店,主要覆盖机场机上、离岛离境、客运站、火车站等渠道,是国内最早拿下“全免税板块”的企业。
分析人士认为,中免未来业绩的增量之一在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岛封关”。据新华社7月23日报道,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岛封关将于今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零关税”商品范围扩大至约6600个税目,“零关税”商品比例达到74%。
针对海南封关对中免的影响,有业内人士告诉蓝鲸记者:“离岛免税保留、额度10万元不变,此外,会进一步优化免税政策,岛内免税商品的名录也将扩大,预计未来客流量会有所增多,但相关影响的显现,要等海南自贸港封关后才能完整显现。”
“作为海南离岛免税政策的核心承载地,三亚国际免税城已累计接待超9200万游客到访,海南离岛免税店已增加到12家,基本覆盖海南的南、北、东线主要旅游城市”,中航证券在近日发布的研报中指出,龙头免税运营商将直接受益于海南零关税政策和客流导入。
中信证券则在研报中指出,封关最大的意义在于贸易端开放,长期利好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离岛免税政策在额度与限制上更具优势,叠加封关后海南吸引力提升及人流增长,将推动旅游零售市场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