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根达斯一直以其高品质的冰淇淋而闻名,然而,在如今的消费市场中,它似乎还是不够贵。从其选材的精细到制作工艺的精湛,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其卓越的品质。那浓郁醇厚的口感,仿佛在舌尖上舞动的精灵,让人陶醉其中。与其他普通冰淇淋相比,哈根达斯的价格相对较高,但这恰恰体现了它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一种甜品,更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享受。即使价格稍高,仍有众多消费者愿意为其买单,只因它能带来无与伦比的味觉体验,让人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满足。
2017年,哈根达斯中国以一己之力,撑起母公司通用磨坊冰淇淋业务的一半收入;到了2025年,哈根达斯将要出售中国门店的传闻甚嚣尘上。
虽然通用磨坊第一时间否认了出售计划,但无法否认的是哈根达斯快被挤走的事实。
过去一年,哈根达斯一改千禧年间的昂扬姿态,在全国范围内关停了81家门店。财报上的数字和冰柜里的温度,说不清哪个更冰冷。
前有门店总数已达1695家的DQ在快速扩张,后有蜜雪冰城靠2元冰淇淋大杀四方,近几年挤压哈根达斯生存空间的不只是同类品牌,更是包括茶饮在内的一切冷制品。
激烈围剿中,新贵钟薛高已经倒下,冰淇淋老钱仍在挣扎。
一、没落的贵族
2025财年三季度,通用磨坊的净销售额同比下滑5%,CEO Jeff Harmening公开表示这届中国消费者不行:“哈根达斯在华店铺的客流量,出现了两位数百分比的下滑。”[1]
大部分海外品牌业绩差,都和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脱不了干系。但哈根达斯的经营情况恶化,是个全球性问题。
过去五年,通用磨坊的相关营业收入5年内从8.2亿美元下滑至7.2亿美元。手握北美市场经营权的雀巢也是大哥莫笑二哥,相关业务的销售额三年下滑近10亿瑞士法郎。
作为第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消费品之一,哈根达斯从1990年代起就保持着高端定位。时至今日,哈根达斯在中国双球9.89美元的定价也是全球最高。
巅峰时期,全球900家哈根达斯门店有400家在中国,年均销售额增长率高达23%,每年为哈根达斯提供超50%的利润。
1998年,时任亚太区副总裁Pedro Man曾将哈根达斯的定位描述为“如同劳斯莱斯之于汽车”。但从实际经营来看,哈根达斯的定位其实更接近保时捷,即“买得起的奢侈品”。
创始人Reuben Mattus在1961年创办公司时,为了避免陷入低价内卷,另辟蹊径生造了仿冒丹麦语Häagen-Dazs,充分拿捏了崇洋媚外的美国消费者。
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哈根达斯曾针对分销规划展开调研,得出了“中国人更喜欢在店里吃冰淇淋”的结论。时任通用磨坊国际业务主管Chris O'Leary也认为:“与西方国家的休闲冰淇淋店不同,中国的冰淇淋店被设计成奢华的空间。”[2]
同时,哈根达斯在1997年就创造性地发现了送礼场景在中国巨大的商业价值,针对性推出了哈根达斯月饼,销售额一度占据中国市场营收的28%。
和星巴克类似,哈根达斯的经营高度依赖线下门店,通过类似“第三空间”的营造拉高产品附加值,从而提升溢价。同时,哈根达斯门店选址多位于中高端商场一楼入口,隔壁不是LV就是Gucci,客观上提高了身价。
另一方面,哈根达斯会在零售渠道大量铺设专属小冰柜,坚决与其他平价雪糕划清界限,长期维持了定位高端的品牌形象。
早年间,哈根达斯需要顶着高昂的运输成本和高达93%的进口关税,从海外引进原材料。但随着中国经营规模的扩大,哈根达斯的生产加工也逐渐本地化,考虑到其高昂定价,利润率非常可观。
《激荡三十年》中曾引述过一段往事[3]:2005年6月,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罗湖分局接到举报,前去捣毁一家号称为哈根达斯代工冰淇淋蛋糕的黑作坊。结果执法人员尴尬地发现,这家无牌无证的地下作坊,确实是哈根达斯的授权加工厂。
在《Business Today》一篇2012年的报道中,哈根达斯的经营策略被精确地点破:在中国,哈根达斯没有与其他冰淇淋公司竞争,而是与奢侈品牌结盟。
这个策略本身没什么问题,只是在中国,哈根达斯和星巴克遇到了同一个对手:奶茶。
二、被奶茶挤走
2015年,哈根达斯在上海南京西路步行街开了一家咖啡店,隔壁就是星巴克。
按照公司高管的解释,哈根达斯意在打破自身作为甜品店的单一形象,转变为“一个大家愿意在这里度过时光的社交空间”。以往红色系的装修风格也调整为咖色系,全方位向星巴克看齐。
哈根达斯在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冰淇淋,反而是星巴克的星冰乐。上世纪90年代,星巴克推出星冰乐产品线,并与Dreyer's合作推出冰淇淋产品,极大冲击了哈根达斯。此事在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的自传中亦有记载[4]:
到了7月(1996年),甚至还没向全美一万家便利店全面铺货,我们就超过了哈根达斯的销量,而我们几乎还没打什么促销广告呢。
2015年后,国内的新式茶饮来势汹汹,全方位跟哈根达斯形成对垒。哈根达斯也清醒地意识到,奶茶会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虽然咖啡店只开了一个,但大部分门店都低调上线了酸奶和咖啡品类。
新式茶饮利用了茶叶本身回甘的特性,使其易于与任何辅料搭配,绝大多数产品的本质,都是以奶茶为基底,添加不同的配料。同时,新式茶饮用先泡茶和新鲜水果,把奶茶的定价区间提高到了30元左右,与哈根达斯逐渐靠拢。
这种大牌与白牌之间的“合理溢价”,也促成了新式茶饮最大的变化:门店选址从街边变成了购物中心。
对购物中心来说,无论是哈根达斯还是喜茶,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引流。奶茶虽然缺少类似“第三空间”的属性,但受益于数字化工具和季节影响,坪效和经营效率更高。
伴随奶茶品牌的飞速扩张,在购物中心的黄金位置,喜茶和奈雪实质上取代了DQ和哈根达斯这两个难兄难弟;在写字楼,星巴克的隔壁坐满了它曾经的学生。
换句话说,哈根达斯也许无意与奶茶竞争,但客观上被奶茶拉进了同一条跑道。无论是产品开发空间还是经营效率,哈根达斯都难以和奶茶抗衡,只能一退再退。
2017年,北京王府井APM的哈根达斯门店,迫于业绩压力搬至负一层;2019年,郑州国贸商业区一楼的哈根达斯,将门店让位给喜茶后,同样搬到了负一层;2020年,泉州浦西万达的哈根达斯门店,直接将2/3的面积割让给刚入驻的喜茶。[5]
门店经营难以为继,哈根达斯的策略是转战零售和电商渠道。
2022年,哈根达斯成立哈根事业部,试图打破过去门店为主的封闭体系,整合餐饮、零售、电商等多个渠道,并重点发力商超和便利店的分销网络。次年,哈根达斯又进一步将重心投向美团、盒马等即时零售。
但由于季节变化、供应链成本等客观因素,冰淇淋本身是一个线上化率很低的即时性消费品。直到2021年,冷饮的线上销售渗透率仅达到20%左右。由于与星巴克类似的空间属性,导致哈根达斯在渠道与经销网络的建设相对薄弱。
而在补齐零售欠账的同时,哈根达斯又遇到了一个崭新的问题:奶茶的大众化。
三、还是不够贵
2022年,喜茶率先将产品价格带降至15~25元区间,奈雪紧随其后推出9~19元“轻松系列”,新式茶饮自此与35元定价挥手作别。
包括喜茶在内的大部分新式茶饮品牌,诞生之初都立足于产品创新和门店装潢的高端化,在购物中心成功取代了DQ和哈根达斯的位置。
但这种高端定位其实不可持续,原因在于受众与经营规模的扩张。
除了一些特许经营商品,几乎没有消费品可以一边扩大受众规模一边涨价。更高的消费频次往往对应着消费群体对价格敏感度的提高。奶茶低价化的目的是适配更大消费群体,而规模的扩张又会推动成本的下降。
因此2022年后,越来越标准化的制作工艺、加盟制主导的高速扩张、进入产业链上游压缩原材料成本,成为了咖啡和奶茶品牌心照不宣的发展路径。
星巴克是咖啡与茶饮大众化最大的受害者。2024年3月,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还在坚称不会打价格战,并表示:“我乐于接受当今的竞争,竞争正在让千千万万的人认识咖啡。”[6]
竞争确实让大家都知道了咖啡,遗憾的是大家把星巴克给忘了。2024年,瑞幸先后在总门店数、单季营收、年营收上超过星巴克,成为中国咖啡市场的带头大哥。
2025年,星巴克对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等十余款产品降价,平均降幅5元。这是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首次放下高端情结。看起来很突然,其实很合理。
星巴克用数十年的时间说服消费者接受了“第三空间”的叙事,并借助咖啡的“空间溢价”维持高利润率,但这种经营思路与现制饮品的大众化相背离。
同一语境下,哈根达斯的定位更加尴尬。
由于哈根达斯被奶茶“拽进”了同一个细分市场,目标受众与市场定位高度吻合,那么当奶茶逐渐大众化,竞争重心从产品开发转向标准化语境下的扩张时,哈根达斯也会被裹挟,并被拉进一个自己并不适应的竞争环境。
今年以来,哈根达斯零售产品多次进行“4件6.5折、2件7.5折”等促销活动,并在门店推出9.9元咖啡用来引流。
然而,哈根达斯的王牌产品线冰淇淋,并非一个能快速做大规模的品类。
作为一种冷冻乳制品,冰淇淋的供应链特征和低温酸奶非常接近,保鲜期短、冷链成本高,还多了一个容易化的劣势。低温酸奶想进家乐福这类商超渠道,往往要多付5%~8%的渠道费,原因就在于高损耗率。
哈根达斯冰淇淋在运输过程中需要保持-18℃至-25℃的低温环境,以确保其口感和品质。为此,哈根达斯不仅要在前期支付高昂的冷链运输成本,同时也需在仓库和门店端承受更大的储存与运营压力。
这种情况下,哈根达斯想在供应链管理和门店规模上对标奶茶品牌,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
所以,哈根达斯可以用9块9的低价咖啡引流,但冰淇淋产品只能依靠组合优惠短期折扣,降价空间十分有限。
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冰淇淋和酸奶要么走平民路线,经销商批量出货;要么定位贵族饮品,靠高定价覆盖供应链管理成本。
2024年,意大利冰淇淋Gelato以10%的增速突破120亿元市场规模。Gelato平均每杯价格30~50元,部分品牌的售价甚至超60元,但凭借手工现制、低糖低脂等卖点,站上了消费主义的潮头。
如此看来,哈根达斯的当务之急,是寻找几种只在欧洲(非巴尔干欧洲)生长的原材料,且(不知什么原因)产量极其有限,辅以尽可能生僻的产品名(罗曼语族为宜),用目前两倍的价格,卖给不想被东方明珠塔扫射的消费者。
毕竟贵总是有贵的道理。
参考资料:
[1]时代的眼泪,哈根达斯也不香了?投资界
[2]Haagen-Dazs had done its homework well for China,Business Today
[3]激荡三十年,吴晓波
[4]将心注入,霍华德·舒尔茨
[5]雪糕刺客横行,哈根达斯失宠,时代在线
[6]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我们不是在进行价格战,但我们会听市场的声音,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