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东北的夏天,堪称“家庭恐怖片”。那烈日仿佛是一双双炽热的眼睛,毫不留情地炙烤着大地。室内如蒸笼般闷热,即便开着空调,那丝丝凉意也难以抵挡外界的热浪。出门在外,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烤箱,皮肤被晒得发红,汗水如泉涌般不停流淌。夜晚本应是凉爽的时刻,却被蚊虫的喧嚣打破,它们像是一群调皮的小鬼,在耳边嗡嗡作响,让人难以入眠。这种酷热与蚊虫的双重折磨,让东北的夏天变得如同一场家庭恐怖片,让人既无奈又痛苦。
一个多月前,我给家里买了台空调。作为沈阳人,这是30多年来,我家里的第一台空调。
一个月过去了,我爸还是没原谅我。
“这不作孽么。你爷那时候在地里干活,四十度的日头底下也没说啥!空调吹多了准得病,你三姑夫去年吹空调,膝盖疼得直不起来,针灸扎了仨月!” 对着这个空调,我爸的骂声就没停过,连续两个礼拜都不让开。直到那天温度上升到38度,我妈晚上说热得头晕熬不住,这才妥协。
在我爸看来,东北人扛热是祖传的本事,是家训。谁小时候家要装空调,可是要被嘲笑的。
今年东北的热,老百姓真扛不住了。以往整个夏天,35度气温的日子不会超过7天,可现在已经整一个多月,每天大街上太阳直勾勾烤着地面,没有一丝的风,据说还要继续。上星期我甚至干了一件违背祖宗的事情:花4块钱在“新天地”买了杯冰。付款的时候,我特意等收款台没人——花钱买冰块,我真是给东北人丢脸啊!
但太热了。想起那天我妈在家一直说烧得慌,我最终决定在平台上下单了空调,甚至连客服那句“没现货,要等二十天”,都没能阻止我。
正因为有了空调,家里爆发起了无休止的矛盾。
一、今年,东北魔法失效了
我不知道怎么劝我爸。毕竟老头子拒绝空调,不完全是老一辈“自找苦吃”精神爆发,而是东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东西真的“没必要”。
曾几何时,东北人的夏天压根不是从气温开始的,而是节气。“热在三伏”这句话,在东北也不太成立,毕竟到8月立秋,早晚的气温就能降到二十五六度左右。真正能让人体感上感到“热”,一年里我们这儿超不过5天。
那时候我们家在工人村,一个公用水龙头,大家就会一起用,一起解暑。家家都有大水缸,一根扁担两个水桶,每天早上有力气的劳动力会把自家水缸挑满,准能撞见邻居问“今儿水够凉不?我那西瓜还等着泡呢!”“凉得扎手!”
我家大水缸就搁院当间,我妈总催我,“去,跟你爸抬个西瓜来!” 刚从市场抱回来的沙瓤瓜,就这么“扑通” 一声扔进缸,“咕嘟”冒几个泡。等午睡醒了,我爸捞起瓜放在案板上,我甚至能嘶嘶哈哈说:“妈!这瓜冰得牙疼!”
最热的那几天,我爸会拉开房门,把饭桌摆在当口,穿堂风吹着。我妈把蒸熟的土豆茄子端出锅,黄粘苞米的甜香混着大酱味飘过来,热乎劲被风这么一吹,也算不上啥。
再到8月末,夏日限定的过水饭、蘸酱菜和水拔西瓜还没吃够,气温就又回到要穿薄毛衣的季节,然后,就要供暖了。
所以在东北,不仅家家户户没有空调,学校也没有,小学中学大学教室宿舍办公室,都没有。这不是我们 “落后”,是环境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我还记得读高三那年,同学陈呐家装了空调。空调师傅来的时候,我们都跑去看热闹。陈呐妈妈把那台立式空调当做一种展示品,还亲手勾了从头到脚的空调罩。
我妈呢,当年身体好,说话嗓门也大,饭桌上就跟我们说,这纯属“有钱憋的”。毕竟热了就端一脸盆凉水到洗手间,猛浇几把,吃点冰棍,把凉席铺在客厅,开足了风扇,光着膀子,四仰八叉地一躺,“咱们东北这穿堂风一吹,不比什么空调吹着舒坦”。
二、吹空调,真的不会面瘫、老寒腿么?
今年,冰镇西瓜,冰镇八王寺汽水和冰镇大白梨等祛暑魔法都集体失效了。
我大概也是热昏了头,不仅花钱去超市买冰,甚至还隐隐觉得,虽然丢人,但也没毛病。当在我网上下单给我妈买空调时,心里甚至有点小骄傲的——毕竟能在大热天里花钱买冰块,花钱开空调,也证明生活条件不错了。(虽然我之后也会忍不住缠着客服一直问:“这空调是一天从早开到晚,还是热的时候开几个小时?”)
我不至于不会用空调,办公室的空调每天嗡嗡转着,人事部也会每年不厌其烦跟我们说使用事项,比如,温度不要低过28度啊,不要一直开啊。但公司归公司,不为公司省钱是打工人的职业基本素养,自家用,必然不能像公司里那么放肆。
自打得知我下单后,我妈也是不断纠结,时不时就发微信问:“还是退了吧?电费多贵。”好不容易发了货,空调到了家,我妈还一度不知道安哪儿。我们那都是东北老房子,过去东北盖房子可从来没想过留什么空调机位。所以空调最后被放在窗户下,她每天也就远远看一眼,生怕走近了再碰坏了。
空调好不容易安了家,我妈倒是不开了,不单是我爸的强烈反抗,她自己也觉得舍不得电费。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我爸每天不仅批评,还会把看到的“空调能吹到脸瘫”新闻发上来,进一步PUA我俩,看多了搞得我也开始动摇:咱东北人的基因里是不是就没有和空调这东西磨合过?万一真老寒腿和脸瘫了呢,那冷风嗖嗖直吹脸上一晚上真能安全吗?
三、一个东北人,对高温的困惑
大家别笑我。虽然我是80后,年轻人,但东北呆了一辈子,我们面对如此热,还是陌生。跟对象俩人,哪怕接受空调,哪怕最高温都到37度了,也是关上,点开,又关上。
这空调风到底是能解暑的凉,还是能致病的邪,我这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活到三十岁还真不是很能分得清。为数不多的参考,就是单位人事总念叨的那几句:“吹够了几小时后要开窗通通风啊,不然特别容易得空调病!”
是的,空调病,这也是架在东北人和空调之间的一道坎。连我自己都觉得,东北人用不好空调这个东西,用了就要得病。
“你们那儿空调一般咋用?”我思前想后,发了条语音给我朋友小林。她老家在火炉城市武汉,每年夏天都要跟 40 度高温死磕,我琢磨着得向“抗热老兵”取取经。
“就开着啊!”小林的回复很简单。
一直开着么?不太可能吧,那电费得多少?
“在家的时候都一直开着呀,不然多难受。开开关关才费电。家里冰箱不也全年开着嘛,能有多耗电。你们东北人不会冬天就把冰箱断电了吧?”
这我倒没想过,对呀,冰箱如果能24小时通电,那空调似乎的确可以。我还不死心追问了几个关于空调房里生活起居的问题,逐渐发现了南北对“热”的认知,真的是完全不一样:
小林家里100平米不到,竟然装了三台空调!从卧室空调出风口要如何错开床、客厅空调摆放在哪能最省电给全屋制冷,甚至他们还有专门的厨房风扇能把空调风引进厨房,空调房在他们的生活里,就像喝水一样正常。而我呢,提到空调之陌生,脑袋里全是裹着毯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画面。
也是,东北过去被老天爷赏了太多清凉,以至于我压根想象不出“外面热到可以煎鸡蛋”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而且老房子墙也是厚的,空调排水管预留位也是没有的。
我爸挂在嘴边的, “热?你等过两天就刮风!”——这话听着像固执,但换位思考,也是他这辈子站直了腰杆,跟东北夏天打交道的实战经验。而且在我有记忆的各种年份里,东北的风的确就是个靠谱的老友,暑气最盛时如约而至。
城市里的热浪过往不过是匆匆过客,很少像今年这样,在这片土地久留。
现在空调还在卧室墙上挂着,我爸最新的进展,是每隔两天,看着天气预报有高温预警的时候会稍微放松一下,我妈则看着赶紧把抽屉里的用报纸包着的空调遥控器拿出来,调到28度开两小时的空调。但只要看到云一出来,我爸就会立刻起身关空调,开窗户通风。
前几天刷到新闻,长白山开始下雪了,皑皑白雪盖在绿松林上,我把新闻转发给我妈,说:“看,咱东北的天然空调,启动了。不行下周带您去长白山,住几天,那儿的凉,才是正经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风味星球,作者:吴楠、斯小乐,编辑:梅姗姗,视觉/创意:BO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