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卉市场中,有一款 9.9 元的超级花卉格外引人注目。它仿佛是精致与抠门的完美结合。9.9 元的价格,却能拥有一份鲜活的美好。这些花卉虽看似平凡,却在细节处尽显精致。每一朵花瓣都仿佛经过精心雕琢,色彩鲜艳且搭配和谐。无论是放在家中的窗台,还是作为办公室的点缀,都能瞬间提升氛围。“精致抠”的理念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用低廉的价格获得了超高的性价比,让人们在享受花卉带来的愉悦的同时,也能满足内心对精致生活的追求。
2013年,因单枝售价高达80元,厄瓜多尔玫瑰成功出圈。当时,这款由南美洲西北部火山地区进口而来的珍稀花卉,是“爱情硬通货”。消费者支付的不仅是花卉本身,更是“全球直采”、“限量发售”的身份叙事。
十几年来,中国人的客厅C位,经历了一个从进口玫瑰、康乃馨、蝴蝶兰,宝莲灯、帝王花、朱顶红蜡球,到如今绣球花的流转过程,消费越来越从特定节日和场景,转向日常情绪呵护。同时鲜花也越来越平价,无论线下超市还是各大电商平台,一些鲜花甚至便宜过蔬菜,比如一枝绣球只要9.9元,一整束芍药也不过一杯奶茶钱。中国人的超级花卉,正在进入“精致抠族”的生活系统里。
客厅里,流转的花间C位
2013年,28岁的投行白领林娜,站在上海恒隆广场的玫瑰专柜前,手指在标价8888元的厄瓜多尔“星空玫瑰”水晶盒上停留。花瓣经过特殊处理,呈现出银河般的蓝紫色,冷光灯下折射出细碎的珠光。
这一天是情人节,林娜已经收到男朋友送的11朵红玫瑰,但她还是咬咬牙,自己购买了一束厄尔多瓜进口玫瑰,成功引燃了办公室。
当时电视剧《欢乐颂》还没上映,林娜还不晓得自己这种行为,日后会被叫做“樊胜美”。在她眼中,这束据说用厄瓜多尔火山土种植而成、采用荷兰温室技术,整个养殖环节溢满日本匠人精神的花,不仅是礼物,更是那个时代的一种自我激励。
图 | 厄瓜多尔星空玫瑰
2013年海关数据显示,当年的厄瓜多尔玫瑰进口量同比暴增300%,单价达80元~150元/枝。
中国人爱花,自古有赏花和插花的传统,从文人墨客歌颂梅兰竹菊、到武则天独爱牡丹,这些都是几千年来国人心目中的超级花卉。但将花卉异化为身份图腾,还是近二十多年的事情。
在厄瓜多尔玫瑰之前,一款叫做“蓝色妖姬”的花也曾在鲜花界独领风骚。这是日本三得利公司培育出的一款天然蓝色玫瑰,因其色泽稀有且神秘,2006年亮相之后就火遍东亚,价格最高时卖到120元~170元人民币一枝。
花艺师林薇的账本里,2012年进口百合的采购价是国产的3倍,但她的高端客户仍然对“荷兰A级标准”迷恋不已。
这种审美霸权催生了“鲜花期货”——在广州芳村花卉市场,曾出现荷兰郁金香球茎的预售炒卖,单粒球茎价格在情人节前两周内暴涨400%。
如此昂贵的鲜花消费,当时不是人人都能企及。数据显示,2012年左右进口花卉消费中,礼品场景占78%。
与这些进口花不同,中国城市老百姓的客厅中央,摆放着的是另一套系统。百合、康乃馨、宝莲灯、帝王花、朱顶红蜡球、绣球、芍药等,它们就是大众的“超级花卉”。
它们有的也不算便宜,但依然吸引着城市中产为其买单。消费者总结起自己的超级花卉,一般会说出这几个特征:
视觉冲击力强。以大热的帝王花为例,其花冠直径可达30厘米,宝莲灯的垂吊花苞宛如宫廷灯笼。
故事营销到位。朱顶红拉群被宣传为“永不凋零的科技花”,帝王花则被绑定了“南非国花”“永不枯萎”的标签。
消费场景明确。宝莲灯主打“客厅C位”,朱顶红蜡球则绑定“新年礼物”。
健康叙事或者美好寓意加持。绣球就有富贵团圆的寓意,芍药则象征着高贵优雅。
有花商表示,某种程度上,超级花卉也像是超级水果的“同门师弟”。如果说超级水果的卖点是“吃出健康”,那么超级花卉的核心叙事则是“养出格调”。
从奢侈品到平价刚需,背后变的是人们的观念
已经不惑之年的林娜,回想起12年前“剁手”昂贵玫瑰的场景,感觉不可思议。
林娜依旧是鲜花消费的爱好者,不过消费方式却从一掷千金,变成了“精致抠”。
现在,她每周五都会在某电商APP,下单一束随机色绣球花,花费不超过15元,成为她区分工作与周末的“仪式感开关”。
“周一早晨看到办公桌上的鲜花,那种愉悦感堪比第一口冰美式。”林娜说,“它提醒我生活不止KPI。”
这种被称为“周一花”的消费现象,正在一线城市年轻白领中蔓延。与过去将鲜花视为特定场合的奢侈消费不同,如今的消费者更看重其即时情绪价值。
盒马做的调研显示,30元~60元价位的日常鲜花已成为都市女性的“情绪调节剂”,购买动机中“调节心情”占比达63%,远超“节日送礼”的29%。
“从悦人变成了悦己,同时价格也要适中。”林娜总结自己买花行为的转变,“鲜花提供的不仅是视觉美感,更是一种可控的、低成本的情感锚点。”
这种转变直接反映在消费数据上。传统花店中售价几十元的绣球,在盒马,价格已经做到9.9元,一个夏天能卖出200万枝;在抖音电商,芍药从商用花材变身“五月花神”,2025年520期间,蓝富士品种爆卖了16万单。
价格门槛的降低,使得超级花卉完成了从“轻奢”到“轻松”的认知转型,同时消费也从高线城市向下沉市场扩大。
在江西赣州某县城,35岁的家庭主妇王丽霞最近迷上了“热植”。
她的阳台上,单价超千元的黑凤凰蔓绿绒与17元的合果芋和谐共处,这种消费组合被圈内人称为“平替哲学”——用低价品种满足养护乐趣,偶尔投资珍稀品种获得社交资本。
“三年前县城花店还只卖塑料花,现在连婆婆都知道每周换鲜切花。”王丽霞说她身边人的变化。
美团数据显示,2024年五线城市鲜花交易额同比增长24.6%,三线及以下城市贡献了超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在鲜花大众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不那么昂贵的鲜花,成为“超级鲜花”花篮里各自灿烂的一支。
拿最常见的多肉植物来说,其消费热潮大约在从2015到2018年达到顶峰,风靡北上广白领的阳台。稀有品种生石花、龟甲牡丹甚至成为投机标的。
2019到2021年,北欧风绿植兴起。琴叶榕、龟背竹、马醉木,霸占小红书家居板块,“植物杀手”们一边抱怨“养不活”,一边持续复购。
疫情后家庭园艺爆发,朱顶红“蜡封球根”、蝴蝶兰组盆等,也一度被贴上“轻奢绿植”标签。
2022年之后,开花类超级花卉爆发。宝莲灯、帝王花等凭借“无需打理也能开半年”的卖点,成为新晋顶流。
“这些花的走红路径和牛油果、车厘子很像。”某跨境电商鲜花采购负责人表示,“先是小众圈层追捧,接着社交媒体放大稀有性,最后商家用‘懒人友好’+平价的理性消费,降低消费门槛,酿造出超级花卉的繁荣景象。”
超级花卉的产业法则:订单农业+生活快消
超级花卉的产业链远比想象中复杂。从荷兰的温室到中国消费者的客厅,一株花的溢价可能高达10倍。但如今要把鲜花做到平价,其中的关键是供应链可控和价格锚定策略。
以绣球和芍药为例,它们能把价格打到奶茶价,在产业链层面,背后至少发生了两场重大革命:一场是靠订单农业改写了花卉产业的游戏规则,一场是通过即时零售重构了消费场景。
在云南玉溪的绣球花村,绣球种植大户任富坤经历了从业22年来最剧烈的种植变革。
2019年前,他种植的绣球主要供应婚庆公司,终端售价常达30元~50元,是典型的“贵族花卉”。2021年与盒马等一些商超合作后,通过订单农业模式,价格被打到9.9元,销量却暴增20倍。
图 | 9.9元一束的绣球花,成为最近的热门花
商超与基地提前半年锁定产能,根据销售数据动态调整种植计划,使传统“什么贵种什么”的赌博式生产转为精准供需匹配。
任富坤表示:“现在是根据市场需求种植,扩种和创新都更有信心。”这种模式下,花农收入增长50%,而消费者获得稳定低价供给,形成双赢。
这种变革不止于绣球。在山东菏泽,百艺芍药基地通过“露天大田+大棚+覆膜”三种种植方式错峰上市,将芍药供应期从20天拉长至2个月,带动当地600亩花田年产值突破1500万元。
中国花卉协会统计,采用订单农业的花卉基地,平均收益比传统模式高47%,产品损耗率降低至3%以下。
即时零售的出现,则让花卉消费的渠道再一次革新。传统模式下,消费者需提前3天~5天预订鲜花,心理成本较高;而即时零售将鲜花纳入“小时级心动消费模型”。
美团闪购数据显示,2024年鲜花品类交易额同比增长15.7%,其中70%订单来自“临时起意”的非计划消费,它就是一种生活日常。
此外,超级花卉的价值也得以重构,正从单纯的观赏对象,转变为承载文化认同的情感载体。比如盒马花园2025年推出的“绝绝紫”绣球,名字源自消费者投票;超级花卉“超大大海蓝”花径达35cm,根据用户调研对花头“大”的追求而研发,到店即售罄。
这种用户共创模式,反映了超级花卉的IP化趋势。相关负责人透露:“我们不再单纯卖花材,而是销售一种生活方式IP。”
当然,当9.9元绣球成为引流利器时,价格战可能加剧环境压力。目前,行业已经开始探索绿色解决方案。
业内人士表示,超级花卉的下一个战场很可能是个性化定制。AI技术正渗透产业链各环节,某电商平台“AI花束设计器”通过算法匹配用户偏好,使客单价提升28%;花集网开发鲜花AI设计师,可生成数万种搭配方案,将定制门槛从300元降至50元。
这意味着,超级花卉的战争才刚刚开始。谁将主宰2200亿元的中国花卉市场格局,一切犹未可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故研究室,作者:杨梅,编辑: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