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州迎来了一个极具意义的时刻——首个“中国鲎海洋公益保护地”在福清正式揭牌。这一举措标志着福州在海洋生态保护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国鲎作为珍稀的海洋生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揭牌仪式的举行,彰显了当地对保护中国鲎及其生存环境的决心。通过设立保护地,将加强对中国鲎的监测、保护和研究,提高公众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福州的海洋生态将得到更好的呵护,中国鲎也能在这片海域中继续繁衍生息。
福州新闻网7月28日讯(记者 周昊 通讯员 陈雪玲)7月28日,福州首个“中国鲎海洋公益保护地”在福清市沙埔镇青屿村揭牌。当天,青屿村村民积极清退地笼并参与自主休渔,这是中国渔民首次开展此类行动保护中国鲎。
中国鲎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物种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海域。鲎除了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生态价值外,还有巨大的经济价值。201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中国鲎列为“濒危”物种。2021年,中国鲎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青屿中国鲎海洋公益保护地位于福清市沙埔镇东南部的青屿村东北侧,处于兴化湾湾口,覆盖滩涂面积近900亩。保护地海洋资源丰富,是福建省中国鲎保护和放流的重点区域,也是中国鲎的重要产卵、育幼区。
据了解,青屿村的主要渔业生产在潮间带进行,许多村民靠出海捕鱼、放置地笼为生。而布设地笼对保护动物的生息繁衍存在较大负面影响。对此,青屿村结合中国鲎夏秋季上岸繁殖的习性,试点实施每年5月1日至9月15日为季节性渔具清退期与自主休渔期。
“试点实施季节性渔具清退期与自主休渔期,有助于修复中国鲎热点区域所在滩涂的栖息地,也有助于生态资源恢复,发展生态旅游。”青屿村党支部书记吴连花告诉记者,做好中国鲎的生态保护工作,渔民既是保护地的守护者,也是未来生态旅游产业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