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跑圈,全马 PB 常被认为与跑鞋紧密相关,然而真相却令人颠覆。全马 PB 的秘密装备,竟然不是跑鞋!其实,那神秘的“装备”是一颗坚定的心。跑者们往往忽视了内心的力量,只有怀揣着对目标的执着、对自我的超越渴望,才能在漫长的全马旅程中持续发力。当内心坚定如钢,每一步都能充满力量,克服疲惫与困难。而跑鞋只是辅助工具,即便它再高端,没有内心的支撑,也难以创造真正的 PB 奇迹。所以,跑圈老炮们明白,真正的秘密装备,是那颗永不言败的内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海情报局 (ID:junwu2333),作者:星海老局,原文标题:《颠覆认知!跑圈老炮:全马PB的秘密装备,竟然不是跑鞋?》
“跑全马时,耳机比跑鞋还重要。”
跑龄5年的马拉松爱好者周琳,对运动耳机的“稳定性”深有感触。她曾在一场赛事中因入耳式耳机反复滑落,打乱了节奏最终退赛:“当时每跑1公里就要扶一次耳机,注意力全被分散了。换了挂耳式后,30公里处下雨,汗水混着雨水往下流,耳机愣是没松动,最后还PB(个人最佳成绩)了!”
Shokz的用户调研显示,87%的户外跑者更倾向选择能感知环境的耳机。在车流穿梭的街道跑步时,开放式设计的非入耳式耳机展现出绝对优势,同时运动耳机播放的音乐可通过固定节拍(如BPM与目标步频一致的歌曲)引导跑者调整步伐,形成稳定的节奏循环。
而对于每天挤地铁通勤的上班族林晓来说,开放耳机解决的是“社交尴尬”。“以前戴骨传导耳机听播客,邻座能清楚听到内容,好几次被迫关掉;入耳式又会隔绝报站声,坐过站成了家常便饭。”现在她用是耳夹式耳机,音量开到40%既能沉浸听内容,又能捕捉到地铁报站,“上周同事站在我身后说‘你耳机没漏音啊’,我才发现它真的解决了骨传导的老问题。”
根据IDC发布的《中国蓝牙耳机市场月度销量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无线耳机市场同比增长7.5%,而开放式耳机的增速远超该数字,2023年中国开放式耳机市场销量652万台,同比增长130.2%。其中,Shokz韶音的终端销售额占比达到42.6%,位居开放式耳机第一。
目前开放式耳机并非单一形态,而是根据佩戴方式和设计逻辑分化出多个“分支”,每种类型都瞄准不同场景的痛点。
其中较早的是挂耳式,以韶音骨传导耳机为代表,通过钛合金挂架绕耳固定,声波经颧骨传导至听觉神经。优势是极端运动中稳定性极强,适合越野跑、骑行等高强度场景,甚至可以实现高防水但音质偏单薄,漏音问题仍未完全解决。
随后单纯的骨传导技术又向“骨气结合”或气传导方向发展。推出开放式气传导耳机,这种耳机有着和骨传导耳机相似的佩戴造型,但声波是通过空气传播,技术相对容易实现,成本也更低,音质也更加有保障,如华为在2023年推出了首款耳夹式OWS耳机FreeClip,借助华为生态提供无损音质,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这类产品靠弹性夹子夹在耳廓软骨上,无需入耳或绕耳。主打“轻量化+自适应”,8-10克的重量几乎无感,且通过定向发声技术减少漏音,兼顾运动稳定性与日常通勤的隐蔽性,成为跨场景使用的“万金油”。
而老牌JBL的T280TWS X24:采用云朵形仿生材质打造的半开放式耳塞,单只仅重3.4g,佩戴舒适。根据哈曼最佳聆听曲线调音,增强低频,保持三频均衡。支持IPX4级抗水,采用蓝牙5.3技术,耳机单次续航时间约6小时,充电仓可提供18小时额外续航,但仅适合低强度运动或办公,但剧烈晃动时仍易脱落,本质是“妥协式开放”。
从“为运动而生”的挂耳式,到“全场景适配”的耳夹式,开放式耳机的分类进化,本质是对“佩戴舒适度”与“场景适应性”的极致追求。
资本入局,科技巨头纷纷布局
开放式耳机市场的火爆,不仅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也引来了资本的青睐。2024年,字节跳动在“AI+硬件”布局上动作频频,先是豪掷约5000万美元收购耳机制造商OlaDance,紧接着在10月17日推出首款AI智能体耳机OlaFriend。该耳机接入豆包大模型,与豆包APP深度结合,为用户带来全新体验,显示出字节跳动在AI耳机领域的勃勃雄心。
而早在这之前,传统科技巨头们就已敏锐嗅到运动耳机市场的潜力,纷纷提前布局。华为在开放式耳机领域耕耘已久,2019年便开始积极投入研发,前文提到的华为FreeClip耳夹耳机,全球累计出货量突破200万,广受好评。2025年5月19日,华为又推出首款开放式耳挂耳机华为FreeArc,凭借140°三角稳固设计、S形贴耳曲线、超柔性记忆合金和超亲肤液态硅胶等创新设计,在运动爱好者中掀起抢购潮,首发价799元,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小米同样不甘落后,推出小米骨传导耳机等多款运动耳机产品。小米骨传导耳机采用先进的骨传导技术,开放双耳设计保障户外运动安全,搭载创新跑道型骨传导振子与360°封闭式定向音腔,有效抑制漏音,蓝牙5.2芯片确保连接稳定,双麦动态降噪让通话清晰无阻,IP66级防汗防水无惧各种运动场景挑战,以高性价比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喜爱。
这些科技巨头的加入,为运动耳机市场注入了强大的资金与技术支持,推动整个行业加速创新,竞争愈发激烈。
溶于生活的耳夹式耳机实现时尚破圈
尽管开放式耳机是运动场景的“专属装备”——挂耳式的硬朗线条、骨传导的功能性设计,在健身房或跑道上足够专业,可一旦进入日常场景,便显得与穿搭格格不入。地铁里戴着运动款开放式耳机听播客,咖啡馆里用它接电话,总像带着“未切换状态”的突兀感,很难融入生活的松弛节奏。
耳夹式耳机的出现,悄悄改写了这一规则。它跳出“运动专用”的框架,以更轻盈的形态、更简约的设计,完成了从“装备”到“配饰”的转身。没有绕耳的复杂结构,仅靠一枚贴合耳廓的小巧夹子,就能稳稳固定;金属哑光、莫兰迪色系等设计语言,让它能自然融入通勤装、休闲服甚至轻商务造型。
如今在街头,你会看到上班族戴着它赶地铁,学生党用它搭配卫衣,时尚博主把它当作耳饰的延伸——耳夹式耳机俨然成了新的“穿搭单品”,实现了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平衡。这种“去运动化”的破圈,让耳夹式耳机的受众从专业运动人群,扩大到更广泛的日常用户。
曾经被传统开放式耳机“劝退”的人,如今愿意为它买单:跑步爱好者喜欢它的稳固,宝妈们青睐它带娃时能兼顾环境音,职场人则看重它开会时摘戴方便、不压耳道。受众的泛化直接推动了市场增长,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耳夹式耳机销量占比达10.6%,环比增长34.8%,成为耳机市场增速最快的细分品类。
支撑这种爆发的,是技术对体验的精准拿捏。创新的弹性夹持材料让耳机能适配不同耳型,8-10克的轻量化设计解决了“久戴胀痛”的痛点,定向发声技术则在开放式聆听与漏音控制间找到平衡。
正如使用sanag塞那Z51S Pro Max的健身教练林悦所说:“它的‘悬浮支撑’设计特别懂耳朵,我戴过不少耳夹款,唯独这款能在动感单车课上稳如磐石,摘下来换件衬衫去见客户,也完全不显得突兀。”而舞蹈老师陈曦对其轻量化的体验更具细节:“8克重的机身,跳完一整节爵士课都没存在感,下课顺路去逛书店,戴着它听白噪音,店员还问我这‘耳饰’在哪买的。”
从运动装备到生活配饰,耳夹式耳机的高速增长,本质是对“用户需求无边界”的回应——当一款产品能同时满足运动的功能性、日常的舒适性和审美的协调性,自然能打破场景壁垒,赢得更广阔的市场。
从“能用”到“好用”
开放耳机的崛起,并非偶然。它是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运动的行列中来。此类耳机作为运动时的必备装备,市场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
然而,传统的运动耳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佩戴不舒适、容易掉落、音质不佳等,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前买耳机只看‘能不能用’,现在更看重‘好不好用’。”
从事马拉松训练的教练赵伟坦言,“我带队员集训时,需要耳机既能固定在耳朵上,又能让他们听到我的指令。开放式设计完美解决了这个矛盾,队员们反馈说,戴着它跑步时既能听清节奏,又不会错过我的指导。”
未来接口
从“可穿戴”到“无感知”,耳夹式耳机的流行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当这种轻量化、高适配性的形态与AI交互技术深度融合,耳机的角色将彻底重构——它不再仅是音频播放工具,更可能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核心入口。
想象一下,未来的耳夹式设备或许能通过语音指令甚至表情、动作预判,完成信息筛选与任务处理:通勤时自动播报日程提醒,运动中实时分析心率并调整音乐节奏,工作时快速转接会议纪要……无需抬手触碰屏幕,无需复杂操作,信息的获取与反馈将像呼吸般自然。这种“无感交互”的背后,是设备对场景的精准理解,对用户习惯的深度适配。
当技术的进步让设备彻底融入生活场景,甚至消弭“使用感”本身,消费者获得的将不仅是功能的满足,更是一种“科技隐形服务于人”的从容。
从开放式耳机今天的“去工具化”,到未来AI赋能下的“场景化渗透”,耳机正在重新定义人与信息、与世界的连接方式——而这种连接,终将以更温柔、更高效的姿态,嵌入生活的每一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