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又跌上热搜了!股民们打开账户一看,绿油油的一片比菜市场的青菜还新鲜。有人骂主力太狠,有人怪自己命苦,还有人翻出十年前的点位哭晕在厕所:“这十年我到底经历了个啥?”就在这时候,证监会突然喊话:要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这话一出,有人眼睛一亮:“国家队终于来救场了?我的股票有救了?”也有人冷笑:“又是画大饼?上次说这话的时候,我还没被套这么深呢!”
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这“中长期资金”到底是何方神圣?它们真能给跌跌不休的A股当“定海神针”吗?普通散户跟着凑热闹,是能跟着喝汤,还是会被当成新的韭菜割了?别着急,咱一句句说人话,不整那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投资者结构”的官腔,就聊点你能听懂的大实话。
一、啥是“中长期资金”?说白了就是“不着急用钱”的钱
先科普个冷知识:股市里的钱,其实分好几种。有一种是“快钱”,比如游资和散户的追涨杀跌钱,今天买明天卖,赚了就跑,亏了就割,跟打游击似的;还有一种是“慢钱”,就是证监会现在天天喊的“中长期资金”。
这“慢钱”到底是啥钱?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很多都是你我口袋里的钱!比如你的养老金、企业年金、社保基金,还有保险公司的钱、公募基金里的“封闭式基金”,甚至是上市公司自己的“回购资金”。这些钱有个共同点:它们不急着用,能在股市里放个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
举个例子:你每个月交的养老金,国家不会马上发给退休人员,而是要攒几十年。这笔钱躺在银行里会贬值,所以就得拿去投资,股市就是个重要的去处。保险公司收了你的保费,也不能干放着,得通过投资赚钱,才能保证将来赔得起钱。这些钱,就是典型的“中长期资金”——它们追求的不是今天赚10%,明天赚20%,而是每年稳稳赚5%、6%,几十年下来滚雪球。
那为啥证监会现在非要把这些“慢钱”拉进股市?因为A股现在的问题,就是“快钱”太多,“慢钱”太少!你想啊,要是菜市场里全是买菜的大妈,今天抢白菜明天抢萝卜,价格能不乱跳吗?要是多来点开超市的、开饭店的,长期稳定进货,价格不就稳了?股市也一样,现在全是追涨杀跌的“快钱”,一有风吹草动就恐慌性抛售,不跌才怪!
二、A股为啥需要“慢钱”?因为“快钱”把市场玩坏了
这些年A股为啥老是“牛短熊长”?为啥散户总是“一买就跌,一卖就涨”?根本原因就是“快钱”太多,“慢钱”太少。
你想啊,假设股市里有100块钱,80块都是今天进明天出的“游资散户钱”,只有20块是愿意放十年的“长期资金”。那股价肯定跟着“快钱”走啊!游资拉个涨停,散户跟着追;游资砸个跌停,散户跟着割。就像一群人在电梯里蹦迪,电梯能不晃吗?
反观人家美股,为啥能十年慢牛?不是因为美国人炒股技术多厉害,而是人家市场里“慢钱”占比高。养老金、共同基金这些“长期资金”占了股市大半壁江山。这些钱不追热点,不炒概念,就盯着那些业绩稳定的好公司买,买了就长期拿着。股价短期跌了,它们不但不抛,反而觉得“便宜了,再买点”。这样一来,股市能不稳吗?
再看看咱们A股的上市公司,为啥喜欢“割韭菜”?因为股价涨不涨,跟公司业绩关系不大,全靠概念炒作。反正只要故事讲得好,总会有“快钱”来接盘。要是“慢钱”成了主力,人家买股票是看你十年后能赚多少钱,你敢瞎讲故事?分分钟用脚投票!
所以证监会喊“中长期资金入市”,说白了就是想给A股换一批“金主爸爸”——从只看短期收益的“投机客”,换成看重长期价值的“投资者”。这思路没错,但问题是:这些“慢钱”凭啥愿意来A股?它们又不是慈善机构,钱放进来是要赚钱的!
三、“慢钱”为啥以前不来?A股这地方,坑太多!
有人可能会问:养老金、保险资金这些“慢钱”,以前就没进过股市吗?其实早就进来了!比如社保基金,入市都快20年了;保险资金入市比例也放开好几年了。但为啥没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因为A股这地方,坑实在太多了!
第一个坑:上市公司“不老实”。你以为“慢钱”选股很简单?人家要做尽职调查的!结果查着查着,发现公司财务造假、老板偷偷转移资产、高管天天减持套现……你说人家敢买吗?前几年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被查,股价从100多块跌到几块钱,社保基金踩雷后亏了好几个亿,你说人家心疼不心疼?
第二个坑:市场波动太大。“慢钱”追求的是“稳稳的幸福”,结果A股动不动就“千股跌停”,跟坐过山车似的。2015年股灾,2016年熔断,2018年贸易战,2022年……几乎每年都来一次“惊魂时刻”。你让养老金这种“保命钱”进来,跌狠了老百姓不骂街吗?
第三个坑:“快钱”太能折腾。“慢钱”刚想慢慢建仓,游资直接拉个涨停板,把股价炒上去了;“慢钱”想长期持有,结果上市公司突然暴雷,股价暴跌。就像你想安安静静开个店,结果隔壁天天搞“价格战”,门口还有小混混收保护费,你还愿意待吗?
最关键的是:A股以前没啥“退出机制”。“慢钱”买了股票,想卖的时候发现没人接盘,或者股价跌得太惨,只能“割肉”离场。比如某银行股,社保基金拿了十年,结果年化收益才3%,还不如存银行定期!你说人家图啥?
四、现在推动“慢钱”入市,能成吗?得先把坑填上!
这次证监会又提“中长期资金入市”,跟以前有啥不一样?说实话,条件确实比以前好多了。
第一个利好:上市公司“不老实”的代价变大了。这几年退市新规出来后,退市的公司多了;财务造假抓得也严了,康美药业、獐子岛那些“老赖”都被重罚了。虽然还有漏网之鱼,但至少“造假成本”提高了,上市公司不敢像以前那样瞎折腾了。
第二个利好:市场“波动”比以前小了。以前A股一天跌5%都算正常,现在有了“熔断机制”(虽然2016年搞砸过,但后来改进了),加上监管层对“恶意做空”打击力度加大,极端波动少了一些。这对“慢钱”来说,安全感提高了。
第三个利好:政策给“开绿灯”。比如提高保险资金入市比例,放宽养老金投资范围,甚至鼓励银行理财子公司买股票……这些都是在给“慢钱”铺路。
但问题也不少:
首先,好公司还是太少。A股4000多家上市公司,真正能长期稳定赚钱的“优等生”也就那么几百家。“慢钱”进来后,发现没啥可买的,难道去买那些“讲故事”的垃圾股?
其次,“快钱”依然很嚣张。现在游资炒作的套路越来越多,什么“元宇宙”、“新冠药”、“供销社”,只要有概念就能炒上天。“慢钱”想跟这些“快钱”玩,很容易被当成“冤大头”。
最头疼的是:老百姓对“养老金入市”有顾虑。很多人一听“养老金要炒股”,第一反应就是“我的养老钱会不会亏光?”这种心态不改变,政策推进就会很谨慎。毕竟,养老金是“保命钱”,万一亏了,谁担得起责任?
五、对散户来说,这是机会还是坑?别傻了,“慢钱”不是来救你的!
说了这么多,普通散户最关心的问题来了:中长期资金入市,对我们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能跟着赚钱吗?
先泼盆冷水:“慢钱”进来,不是为了救散户,而是为了让A股更健康。它们可能会让股市波动变小,但不会保证你一定赚钱。
举个例子:假设“慢钱”大量买入茅台、宁德时代这些龙头股,这些股票可能会慢慢涨。但如果你手里拿的是那些业绩垃圾的小盘股,“慢钱”才懒得理你!到时候可能会出现“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局面,散户要是踩错了赛道,照样亏得底裤都不剩。
那散户应该咋办?
第一,别想着“跟着慢钱抄作业”。“慢钱”的选股逻辑是“看十年”,散户根本耗不起。人家买某只股票,可能计划拿五年,你拿五个月就受不了了,有啥用?
第二,别追热点,别炒概念。以后“慢钱”成了主力,概念炒作会越来越难。那些靠讲故事涨起来的股票,最后很可能跌得比谁都惨。
第三,学会“躺平”。如果实在不会选股,就买指数基金。“慢钱”会慢慢把指数推上去,长期拿着指数基金,大概率能跑赢通胀。
第四,提高警惕。别一听“长期资金入市”就以为是利好,盲目加仓。万一“慢钱”进来后发现A股还是老样子,人家也会跑的!到时候可能又是一波暴跌。
六、这事能成吗?路还很长,但总算看到点希望
最后聊聊:中长期资金入市,到底能不能拯救A股?
说实话,难!A股的问题不是缺“钱”,而是缺“信任”。上市公司要让投资者相信“我会好好经营,不会造假”,监管层要让投资者相信“我会保护你们,不会让坏人跑掉”,市场要让投资者相信“长期持有能赚钱,不用天天盯盘”。这些都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
但这事儿必须得做!要是A股永远靠“快钱”折腾,那散户永远是“韭菜命”,中国经济也别想靠资本市场实现转型升级。
现在证监会喊出这个口号,至少说明高层意识到问题了,开始对症下药了。就像一个病人,以前总是靠止痛药(放水、救市)缓解症状,现在终于想起来要治病根了(改善市场生态)。虽然过程会很痛苦,见效会很慢,但总比一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
至于散户,别抱太大幻想,也别太悲观。以后的A股,可能不会再有以前那种“闭着眼睛买都能赚钱”的牛市了,但“买好公司、长期持有”的赚钱逻辑会越来越管用。如果你能适应这种变化,可能会活得更久;要是还想着靠投机赚快钱,早晚被市场淘汰。
最后说句大实话:A股就像个烂泥塘,以前大家都在里面摸鱼,现在想把它改成游泳池,让大家好好游泳。这肯定会得罪那些习惯摸鱼的人,也会让很多不会游泳的人不适应。但只要坚持改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不用再担心“被割韭菜”,而是能在里面安心“泡澡”。
至于这一天什么时候来?可能五年,可能十年,也可能……咱先把今年的年终奖保住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