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曾有这样一个颇具争议的现象,某品牌宣称“一天喝 30 杯”乌龙茶,竟让众多日本人纷纷爱上了它。这看似夸张的宣传,却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起初,人们或许只是抱着好奇尝试,然而随着一杯杯乌龙茶入喉,那独特的茶香与口感逐渐在口中散开,仿佛有一股魔力吸引着他们不断续杯。一天 30 杯的口号在街头巷尾流传,渐渐让乌龙茶成为了日本茶界的新宠,仿佛它真的拥有了某种能让人痴迷的魔力,改变了日本人的茶饮习惯,也让乌龙茶在日本市场上大放异彩。
提起乌龙茶,很多人会想到那种清香扑鼻、入口微涩却回甘无穷的茶水。如今在日本,乌龙茶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存在,无论是便利店的货架上,还是居酒屋的点单菜单里,它都稳稳占据一席之地,人气比我们国内高多了。
然而,这个如今风靡日本的饮品曾经却只是个小众的“异国茶种”,甚至在日本被当作“红茶的廉价替代品”。更令人遭不住的是,乌龙茶之所以能席卷日本,靠的竟然是一句放在今天可能要被告上法庭的夸张广告词。乌龙茶风靡日本的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段奇妙的历史。
从“红茶平替”到“中国风”热潮
乌龙茶的日本之旅,起初可没那么风光。早期乌龙茶被当作“廉价版红茶”推销,顶多是个西洋茶的替身,压根儿没多少人把它当回事。到了战后,乌龙茶的地位更是雪上加霜,退守到横浜中华街的几家小餐馆,连茉莉花茶都比它风头旺。
转机出现在1970年代。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上,台湾馆端出了打着“正宗中国茶”旗号的乌龙茶,勾起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田中角栄和周恩来举杯茅台酒的画面传遍日本,掀起了一股“中国热”。茅台酒和乌龙茶的礼盒套装成了百货公司的抢手货,乌龙茶也顺势搭上了这波风潮,从边缘角色摇身一变成了高端礼品。
1979年,伊藤园抓住了机会,与中国土畜产进出口公司签下代理合同,推出真空包装的乌龙茶叶,广告词更是直白:“刚摘下的新鲜茶叶,来自福建!”这不仅让日本对乌龙茶产地的认识直接转移到福建省,还顺带抹去了它作为“红茶替身”的历史,摇身一变成了“正宗中国茶”的代表。乌龙茶的第一次“翻红”,靠的是这股中国风的东风和包装上的巧思。然而,真正让它火遍日本的,还得归功于一个夸张到离谱的营销噱头。
“一天30杯乌龙茶”?当中国人水桶呢
1979年,乌龙茶的命运迎来了真正的转折点。就在这一年,国民偶像组合Pink Lady在《夜之流行录影室》节目里公开“爆料”:她们喝铁观音茶瘦了身!这下可不得了,包括乌龙茶在内的几乎所有中国茶瞬间被贴上了“减肥神茶”的标签,成了无数日本女性追捧的“瘦身秘籍”。
而真正把这把火烧得更旺的,是伊藤园当时的社长。他在采访中信誓旦旦地说:“中国人吃那么多油腻的食物,却个个身材苗条,秘诀就是一天喝30杯乌龙茶,把茶当水喝!”这夸张至极的宣传语,放在今天可是要因为虚假宣传进局子的。中国人确实爱喝茶,但也没有把自己灌到水肿的爱好。从结果上来看,社长的话虽然夸大其词,却精准地抓住了日本人的好奇心和对健康的渴望。
70年代末,日本人的饮食习惯正在发生巨变。战后经济腾飞,肉类、油炸食品和西式快餐开始占据餐桌,脂肪摄入量比50年代暴增了2.7倍。汉堡、炒饭、炸鸡块……这些油腻美食让日本人既满足又焦虑,生怕一不小心就“圆”了。于是,乌龙茶清爽的口感和“去油解腻”的传说,完美契合了这个时代的味蕾需求。
科学上,乌龙茶确实含有单宁和皂苷,能帮助降低胆固醇,但这些成分其他茶里也有,成分其实不相上下,减肥效果也只是建立在健康饮食的基础上,只做一个辅助作用。可惜绿茶之类的当时还没能像乌龙茶这样“自带光环”,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乌龙茶抢尽风头。
1981年,伊藤园推出了全球首款罐装乌龙茶饮料,彻底颠覆了“茶必须用茶壶泡”的传统观念。尽管一开始消费者觉得“花钱买茶喝”有点离谱,但乌龙茶的清爽口感和“低糖低卡”的健康形象,很快让它成了可乐、咖啡之外的新选择。
到了1985年,三得利和麒麟也加入战局,推出罐装和瓶装乌龙茶,市场彻底被点燃。更有趣的是,乌龙茶还意外成了对抗酒桌文化的利器。在日本的职场文化中,不会喝酒的男人常被视为“不够豪爽”。但80年代中期,乌龙茶的颜色酷似威士忌,聪明的陪酒小姐开始用它代替酒水,既能陪客人“干杯”,又不至于喝醉。
这股风潮很快传到了职场,乌龙茶成了无数牛马的救星。到90年代,居酒屋里“总之先来杯乌龙茶”几乎成了不喝酒人士的口号,和“总之先来杯生啤”一样流行。乌龙茶就这样从减肥神器,变成了职场社交的“润滑剂”。
“乌龙茶”,代表了一个时代
到了90年代,乌龙茶的地位已经无人能撼动。知名制作人秋元康甚至给当时的年轻人起了个外号——“乌龙茶世代”。他说,乌龙茶是那种“没人特别想喝,但总觉得选它最保险”的饮料,象征着90年代年轻人那种“随便啦,差不多就行”,不愿冒险的生活态度。
乌龙茶就这样从一款饮品,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那个信息爆炸、选择过剩的时代。这一时期,乌龙茶被媒体称为“国民软饮”,茶叶进口量从1980年到2001年暴增了6倍。然而,好景不长,2001年成了乌龙茶市场的巅峰。绿茶饮料异军突起,凭借更清新的口感和更强的“本土”属性,逐渐抢走了乌龙茶的风头。
到了21世纪头20年,乌龙茶的销量跌到原来的三分之一,绿茶则翻了两番有余。如今,乌龙茶的消费群体更多集中在中年男性身上,成了他们怀旧的“老朋友”。
尽管如此,乌龙茶的故事依然是个传奇。从一个不起眼的“红茶替身”,到靠着“一天30杯”的夸张宣传席卷日本,再到成为一代人的文化符号,乌龙茶的成功离不开时代的机遇和营销的巧妙。它的清爽口感,迎合了油腻饮食的趋势;它的健康形象,抓住了人们对苗条身材的渴望;而它的“低调万能”,则让它融入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茶的余韵
乌龙茶的爆红,是一场误解与时代的狂欢。那句“一天30杯乌龙茶”的广告词,虽然夸张得让人忍俊不禁,却也让乌龙茶从边缘饮品一跃成为日本的“国民饮料”。它不仅改变了日本人的饮茶习惯,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交文化和生活方式。
如今,虽然绿茶已经后来居上,乌龙茶的光芒稍显黯淡,但它依然是许多人心中的经典。或许下次你端起一罐乌龙茶时,会忍不住笑出声:这杯茶,可不只是茶,而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日本通 (ID:ribentong-517japan),作者:而今
上一篇:微软为了AI,买了17亿美金的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