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斯的异域风情到福州的温润水乡,一朵东方茉莉悄然栖居并传承。在波斯,茉莉是爱情与美好的象征,那淡雅的芬芳在风中弥漫。而来到福州,这朵茉莉融入了当地的文化脉络。在古老的庭院中,茉莉攀援生长,其洁白的花朵在阳光下闪耀,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如今,福州的茉莉花茶闻名遐迩,制茶师们精心挑选、窨制,将茉莉的芬芳与茶叶完美融合,让这朵东方茉莉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了文化与工艺传承的典范。
异域仙姝 东方雅韵
古人常以草木之性喻君子之德。茉莉因其花朵洁白如玉,香气馥郁而不媚俗,既有“天香开茉莉,濯濯冰雪花”的清绝,又有“露华洗出通身白,沈水熏成换骨香”的幽远,被赋予如世间清流般的品行与清雅脱俗的品格。
茉莉之美亦常见于丹青妙笔。宋代画家赵昌所作《茉莉花图》便生动展现了重瓣茉莉的仙姿。画家采用没骨技法,细腻描绘出茉莉从含苞待放到盛放的不同姿态。疏密有致的绿叶恰到好处地衬托出花朵的素雅高洁,令观者仿佛能听见夏夜微风穿叶,见得月下琼苞吐蕊,似有暗香透纸而来。
这令国人钟爱有加的茉莉,却非中华原产,其故乡远在西亚波斯。在波斯文化中,茉莉同样备受推崇,诗歌中常将其喻为美丽与纯洁的化身。
汉朝时,茉莉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陆贾《南越行纪》记载:“南越之境,五谷无味,百花不香,唯茉莉花特芳香者,缘自胡国移至,不随水土而变。”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亦云:“茉莉花,皆胡人自西国移植于南海”。文中所指“南越”“南海”,即今岭南一带。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茉莉花虽小,却分单瓣、双瓣和多瓣等品种。其花瓣小而厚,蜡质莹润,确有“刻玉雕琼”的美感。茉莉多在夜间绽放,香气沁人心脾。若于月下偶遇,便会有“茉莉一如知我意,并从轩外送香来”的惊喜。
古往今来,茉莉不仅受文人雅士青睐,也是女性化妆的佳品。
《梦粱录》和《武林旧事》均记载,茉莉花初上市时价格甚昂,妇人们争相购之,簪于鬓间,一时蔚然成风。直至今日,江南、岭南等地街头巷尾,仍常见婆婆们提着竹篮售卖茉莉花环。
这些洁白如雪的花朵串成珠链,佩于腕间衣襟,清香萦绕。每每见到卖茉莉花的小贩,父亲总会忆起儿时见母亲将茉莉、白兰花用丝线系于衣襟的美好画面。如今我也学着购买佩戴,为女儿系上一串茉莉,让这份清雅与温情代代相传。
音乐盒里的茉莉花
与茉莉相关的另一雅事,当属民歌《茉莉花》。这首源自清代道光年间江南《鲜花调》的曲子,经过不断改编,终成中国民歌经典。
1924年,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歌剧《图兰朵》中采用《茉莉花》曲调作为核心音乐主题,为作品增添了浓郁的东方韵味。
有趣的是,普契尼创作时从未踏足中国,是通过一个音乐盒才得以知晓这段旋律。
由此,《茉莉花》成为西方认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茶香茉莉两相宜
茉莉在中国最成功的本土化创新,莫过于茉莉花茶的诞生。这种以绿茶或白茶为骨、茉莉为魂,通过窨制工艺将花香注入茶中的饮品,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瑰宝。
北宋时,福州已是茉莉满城,主要分布在闽江和乌龙江两岸的沙洲盆地。这里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孕育出的茉莉花蕾大、花期长、香气浓郁,制成的花茶回甘带有独特冰糖味。
2014年,福州茉莉花窨制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边江口是奴家,君若闲时来吃茶。土墙木扇青瓦屋,门前一田茉莉花。”茉莉花茶承载着福州人深厚的乡愁。
作家冰心在《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一文中,不仅考证了茉莉花茶的源流,更深情描述其“有春天的气息”。抗战时期,在重庆歌乐山避居的冰心,常以茉莉花茶招待老舍等友人,在艰难岁月里,这一盏清茶成为真挚情谊的见证。
“千里移根自海隅,一卉能薰一室香。”
茉莉,这株来自异域的仙葩,历经千年文化浸润,终成中华雅韵的象征。从文人墨客笔下的清流品格,到百姓生活中的芬芳点缀,再到香飘世界的文化符号,茉莉的东方之旅,恰是一部不断突破创新的文化融合史。
如今,这缕清香早已沁入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成为民族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雅致印记。
下一篇:加沙民众每天只能给孩子喂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