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产业链如同一条黑暗的地下通道,隐秘而险恶。首先,企业内部的高管与财务人员相互勾结,通过虚构交易、篡改账目等手段操纵财务数据,为企业营造出虚假的繁荣景象。接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违背职业道德,对这些虚假财务信息进行审计认证,使其看似合规。然后,银行等金融机构基于这些被造假的财务报告,给予企业过度的贷款和信用支持。最后,这些造假行为往往会波及到投资者,误导他们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整个链条环环相扣,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平与诚信。
你们仔细看上面三个图。
这是上午一个人给我发的,其实类似的信息经常收到,就跟他聊了两句(主要是这个人我微信备注的是税务局的工作人员啊,哈哈)。
2020年的时候,我跟他的微信聊天内容,还是关于税务处理异常发票的问题。
很诧异,怎么改行跨度这么大啊,估计以前他不是正式员工吧。
正好借着他这个,给你们分享分享,他这种财务造假产业链。
我之前说造假的产业链非常发达,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有些网友还不信,他没见过,他就说没有。
你看,能贸易转服务吧?改了这个,企业的主营业务占比就变了,科创属性就体现出来了。
你看他第一条信息第一句说的是啥啊?服务器贸易,服务器租赁。
实际上对应的是,市场上的算力泡沫,算力中心的兜底骗局。
算力中心其实好几年前就不行了,只是前两年才显现出来,这个以后有时间专门写一写。
这种造假就是属于能提供全套服务的,上下游能给你配套找好,而且找的不是空壳,是国企央企、上市公司。
他可能有吹牛的成分,但是,最起码不是空壳,怎么也能是个拟ipo的规模,确实市场上很多人都能做到。
而且据我了解,就算是国企央企,上市公司,也能实现,我亲眼见过。
他这财务造假的操作模式,还不吃你们自己的资金流,他们来提供走账的资金。
就是比如要虚增1个亿收入,这1个亿,不用你自己出,他们出。
你需要支付的成本,一个是流量费,这个其实就是给他们的服务费,1.5~2个点。
第二个是利差,就是1个亿的收入,你肯定要做利润啊,你要留多少毛利,这个毛利你需要支付给他们。
还有就是一些税费,利差的增值税和所得税。
我没跟他细聊具体的流程,但是看他发的信息好像是,先支付利差和服务费以后,然后下游开始走帐,他们通过控制网银确保资金安全。
估计聊一聊,能先支付服务费,利差可以等下游的款到账了以后,再支付,反正他们控制网银呢。
但是这种东西肯定不能秒进秒出,他也写了根据业务类型,贸易类的1个月付款期、技术服务类的,3~6个月付款期。
那可能就是需要你配合开个新的一般户,给到他们。
他们能交付的材料也是非常全的,贸易类物流仓储的单据,好像还能提供卫星轨迹,服务类软件开发的相关资料等。
而且上下游都能配合盖询证函和尽调。
他们先根据你的行业,所需的业务类型,给你匹配合适上下游,你满意以后,才开始做。
你看,服务周到吧。
他们这种是从财务数据上造假的,市场上还有能从各个方面造假的,比如之前说的人员,也是为了增加科创属性。
就所有的地方环节,都能造假,很多有头有脸的正规机构,私下都在做各式各样的定制化业务。
比如机构的代持。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开头那个造假的机构,虽然不是什么大公司,但人家对外也是正常经营的。
我看了看官网,好像是做体系认证和申报项目的,还有就是企业金融服务,估计就是这个造假吧。
他可能是干着干着,发现自己手里的资源,以及市场的需求,干造假这个事更挣钱,就开启了新的赛道。
他们这个造假业务的收费呢,是两个点,一个亿就是2百万,估计还能谈。
这200万,你们是不是觉得贵啊?
但是你想想,上下游都是大企业啊,还不用你们出资金。
如果是你们自己搞,一个亿的资金成本,上下游养壳,各种配套资料,全得你自己解决。
而且你们自己养关联方,养得出来央企国企上市公司么?
看似200万挺多,但其实整体算并不多。
其实不仅能财务造假,你想想如果下游能给你匹配央企国企上市公司,那能做的事就太多了吧?
财务数据上,好看了,上下游合作单位,也好看了,企业的整体形象也上去了。
你再去融资上杠杆的时候,企业的信用级别就上了一个台阶。
而且你有历史战绩了,有入库记录了,未来的路也好走了,这不难理解吧。
所有的东西叠加在一起,200万,也就不算贵了吧。
其实在造假产业链里,他们并不算很专业的,比他们厉害得多的是。
但你看到了,也已经比较完善严谨了,上下游的企业规模、付款的进度,各种辅助资料,包括能配合函证,尽调。
他们还知道,要控制交易金额,不要进五大客户,五大供应商,还知道要规避央企的招投标,规避单一供应商。
这就算不错了。
就是说造假产业,早已非常非常成熟了,就这个市场,养活了多少人你根本想象不到。
从银行贷款,到股权融资,从二级市场,到一级市场。
只要你钱到位,想什么有什么,飞机大炮都能给你弄来,一点不夸张。
不信你随便问一个身边银行的朋友,不说现在,就说以前,几年前,他们都能给你找到,做流水的中介,全是真的,不是p图。
那些都是小儿科。
有的项目你看他上下游企业资质规模都不错,很多知名公司在里面。
但实际可能一个真实的都没有,上下游全是假的,然后一路融资了十几亿。
新闻应该曝光过吧,真的有这样的。
以前同事还开玩笑说过,咱们要是也融融资,造造假,肯定能做到天衣无缝,至少能比他们强太多了,最后还能把投资款退回,交出一个不错的答卷。
其实真的有人这么干过,他们最开始,都没有想过直接把投资款吞掉。
他们就是想着,骗融资,然后用这个钱,做投资,收益他自己留着,到一定时间后,把本金给投资人退回去。
但99%的人,投资都失败了,不管他炒股炒房炒币,别管炒什么吧,反正全是血本无归。
他们要是能踏踏实实买定期理财,其实收益也还行呢。
也有人成功过,你们可以观察一下,那些特别爱玩金融的上市公司,投资能力特别强的那种,就是成功的那个。
之前不是写过一个,就是买银行的那个,他就属于这个类型,他们的投资水平相当不错的。
跑题了,说回上面那个造假中介哈。
市场上这样造假的真不在少数,尤其是这些年的智能制造、芯片、新材料、算力和AI啥的。
以前咱们聊过,财务造假这个事,资金闭环是一大难题。
那你看他们这种模式,站在咱们自己的角度讲,上下游都是真实的,而且资金是上下游在出,对于咱们来说,闭环的问题解决了。
甚至,咱们还可以上杠杆、增信了,也许他们也已经在上。
实际上财务造假的主要目的,不也是为了融资么。
一定得有更大的利益,他才有动力去花成本造假嘛。
你们是不是理解不了,为什么他们能服务这么周到,上下游都找来大企业,还能提供配套资金是吧?
我要告诉你们,上下游的这个经济业务是真实存在的,你们可能更理解了。
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如果站在核查的角度这种造假模式突破点是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匹夫老六说财税,作者:匹夫老六
下一篇:释永信的商业帝国,终于撑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