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克斯空调:港股IPO背后的家族套现游戏
郑氏家族控制下的奥克斯空调,正试图通过港股IPO续命,然而其招股书却揭露了一个充满矛盾与风险的真相:一边是巨额分红掏空利润池,一边是高额债务压顶,一边是技术空心化与产品质量问题频发,所谓的“研发投入”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资本游戏。
一、37.9亿分红:精准收割与现金流断裂
2024年前九个月,奥克斯净利润27.16亿,却派发高达37.9亿股息,相当于两年净利润总和的96%。这笔巨额分红,在A股市场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因为A股对上市前大额分红有严格限制(三年累计分红超过净利润50%且超过3亿即受限)。然而,港股的宽松监管为郑氏家族的“精准收割”提供了完美的跳板。
分红之后,奥克斯账上现金从51亿暴跌至29亿,而同期应付票据高达97.48亿,短期债务17.79亿,现金流紧张到随时可能断裂。负债率高达84.6%,却计划募资“补充营运资金”,此举引发投资者一片嘲讽:“拿公众的钱填自己挖的坑”。奥克斯曾两次冲击A股失败(2016年新三板退市、2023年A股辅导终止),转战港股的举动,更被质疑为“绕道套现”。
二、价格屠夫的陨落:技术命门与质量崩塌
时间回到2002年,郑坚江凭借一份《空调成本白皮书》,以低价策略震撼空调市场,奥克斯销量从2001年的20万台飙升至2004年的325万台,并在2018年电商渠道占据26%的份额,成为电商销冠。然而,这种“价格屠夫”策略最终导致了利润率的严重下滑,以及核心竞争力的缺失。
格力、美的以低价子品牌(格力“俊越”系列、美的“华凌”)反击,小米的互联网模式也抢占了市场份额。2024年,奥克斯线上份额仅剩5.02%,被小米(13.42%)反超,排名跌出前五。奥克斯尝试降价自救,却陷入“越降价越亏损”的恶性循环,2024年毛利率仅为21%,远低于格力(37%)和美的(26%)。
更致命的是,奥克斯的技术命门被卡住。核心压缩机等关键部件依赖外购,最大供应商“D公司”的年采购额高达7.13亿,自身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仅为格力的十分之一。近三年研发费用总计不足20亿,2024年前三季度仅为5.09亿,研发费率约为2%。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格力在十年专利诉讼中27战全胜,奥克斯累计赔偿超1.16亿,其中2020年单案赔款高达4000万,创行业纪录。2019年,奥克斯还因能效虚标被罚,黑猫投诉平台上累积了超过1700条关于产品质量的投诉,例如“不制冷”、“漏氟”、“售后失联”等。海外市场看似增长(收入占比57.1%),却主要依赖代工贴牌,自有品牌占比不足10%,利润微薄。
三、渠道黑洞与IPO谎言:风险转嫁与家族套现
奥克斯通过“小奥直卖”系统绑定经销商,2023年应付返利高达10.4亿,同比激增2.3倍,这些返利抵扣后续采购款,变相囤积债务,导致应收账款飙升(2024年前三季度贸易应收款34.38亿,同比激增234%,周转天数37.4天,远高于格力的31天)。产品质量问题和渠道资金链的双重压力,让奥克斯的“性价比”招牌名存实亡。
招股书中描绘的“全球研发中心”、“智能制造升级”、“海外渠道扩张”等蓝图,与现实情况大相径庭:日本研发中心成立五年毫无突破;泰国工厂产能利用率仅60%;海外自有品牌占比不足10%,代工毛利极低。
郑氏家族通过四家境外持股平台(宁波高汇等)控制3.64%股权,这些平台参与IPO前股份激励,行权价仅为市价的三分之一,被指“利益输送”。郑坚江同时掌管两家上市公司(三星医疗、奥克斯国际),奥克斯空调贡献集团七成利润,此次分红的36亿,足够填补另两家公司的亏损。
最终,奥克斯的港股IPO,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家族套现游戏,风险最终将转嫁给公众投资者。 低价策略带来的短暂辉煌,最终掩盖不住技术空心化、产品质量问题和管理缺陷带来的致命伤。 奥克斯的故事,或许是对资本市场盲目追逐低价,忽视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的深刻警示。
"
上一篇:690亿元!新一轮“国补”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