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报道了福州的创新实践,展现了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完美兼顾。福州在推进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将生态理念贯穿其中。通过大力实施绿化工程,城市处处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宛如一座大型的生态花园。同时,在产业发展上,注重绿色转型,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布局功能区,保留大片的生态绿地和湿地,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之所。福州的这种创新实践,为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央视报道福州创新实践——城市发展兼顾生态保护
守护榕城绿意 延续榕树记忆
27日,央视《新闻直播间》以“守护榕城绿意,延续榕树记忆”为题,用近4分钟时长,深度报道了福州在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中的创新实践,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地铁绕道+文创爆款
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双赢
据了解,福州城区主干道共有13万多株苗木,其中3万多株是榕树。漫步福州街头巷尾,总能看到这些榕树枝繁叶茂、苍劲挺拔。榕树下,市民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的拉家常下棋,有的避暑纳凉。可见,榕树早已融入福州城市发展的肌理和市民的日常生活。
在城市建设中,福州将榕树保护纳入规划,在道路建设、生态绿化、文化打造上发力,让榕树与城市和谐共生,既守护榕城绿意,又延续榕树记忆,实现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双赢。
位于福州南门兜的老榕树。记者 石美祥 摄
央视记者着重介绍了两棵福州地标性榕树。第一棵榕树位于福州市中心南门兜。因地处交通要道,这棵老榕树被称为地标榕。地铁南门兜站是福州地铁1号线、2号线的换乘站,具有重要交通枢纽功能。为保护这棵老榕树,设计时福州地铁特地绕行并优化方案,让老榕树免受腾挪之苦,最大程度守护城市绿意,体现了福州城市建设坚持“保护优先、不砍树少挪树”的原则。
第二棵榕树是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爱心树。它已成为福州文旅新晋顶流,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拍照打卡。以爱心树为灵感设计的毛绒挂件,如今已成为福州文创“香饽饽”。据统计,该挂件上线一年多来,整体销量超27万件。可以说,榕树已成为福州最具特色的文化IP,为当地文旅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三坊七巷,游客手举毛绒挂件与爱心树合影。记者 林双伟 摄
此外,福州还持续拓展城市绿色空间。据统计,目前福州已建成1395公里全域城市绿道,城市中遍布1500多座大小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近16平方米。
水泥支柱+科技监测
让古树名木“老有所依”
央视在报道中还提到一棵位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内、树龄逾千年的古榕树。这棵树底下有很多“根茎”,实则是当地工作人员模仿榕树气生根制作的水泥支柱,主要作用是支撑古榕树庞大的枝条。日常管护中,工作人员通过动态监测为它量身定制“内治外养”复壮方案,守护古榕树健康成长。
位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榕树王。记者 林双伟 摄
福州市林业局统计数据显示,福州区域内共有古树名木10156株,其中有着千年以上“树龄”的共有12株。在日常的管护中,专业技术人员如何让这些“大龄”古树保持健康呢?
为守护古树健康,福州市林业局专业技术人员借助叶片检测仪,对同一棵树上两片不同颜色的树叶进行检测。因为叶绿素值能直接反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代谢情况,类似人体血常规化验指标,是检测树木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植物叶绿素含量在特定范围内说明比较健康,低于某个值则可能存在缺素情况,需及时补肥、复壮。同时,技术人员还会借助树木横断面声波检测仪探测树干,了解树干内部生长情况。就像人们做B超一样,其工作原理是超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以此确定树干内部是否有空洞。
此外,福州还持续深化“古树名木+保险”模式。自2023年起,全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为4893株古树名木投保“财产损失险”和“公众责任险”,保险金额3805.8万元。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赔付27例,赔付金额6.55万元。
2023年7月,福州市林业局与蚂蚁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出“政府指导+公众参与+企业支持”的古树名木保护新机制。在此次合作中,首批支持保护的古树名木覆盖全市九个区县,其中70%为树龄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目前,福州已全面完成100株古树健康巡护和10株古树抢救复壮两个项目。超过6000万人次通过手机端参与支持福州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捐出绿色能量约1.7万吨,许下3000多万个心愿。(记者 陈木易)